配色: 字号:
调研报告: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06-13 | 阅:  转:  |  分享 
  
调研报告: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背景情况※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和特超大型城市,常住人
口已经达到2400万人,面积6340平方公里,其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据统计,目前上海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接近3万吨。而上海目前中
转运输和末端处置设施的能力只有2.2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置的需求,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危机。目前上海生活
垃圾现状:1、垃圾产量据统计,201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为879.86万吨,较2015年增长了11.1%,生活垃圾清运量
平均24040吨/日。人均清运量0.99千克/日。XXX年,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含装修垃圾残渣)达到2.8万吨。2、垃圾处置
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1/3以上是通过焚烧来处理的,而填埋则从最初的70%下降到了37%。※问题及分析※1、垃圾分类源头居民参与率
低。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覆盖500多万家庭,但总体上覆盖面仍然不足,居民小区达标覆盖率更加不足,居民主动分类的参与率比较低,只有
1/4不到(24%)。居住区物业分类容器设置、分类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突出,与居民分类参与形成了恶性循环。分类设施不足且比较简单
,特别是管理粗放,导致在源头上未能充分、有效地实现减源和分类投放。2、垃圾运输过程中还存在混装现象。在一些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区域
,分类推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后小区驳运环节“混装混运”问题突出,垃圾分类“前100米”问题凸显,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感
受度较低。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流程上,收运处置设施和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分类垃圾在后续收运和处置流程中存在混装混运、混合处置现象的存
在,没有达到全程分类处置的目的。3、分类垃圾回收及处置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尤其是传统的废品拾荒者、中间网点和回收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集中度低,缺乏专业集团型回收企业。同时,分流分类后的各类垃圾末端处理结构不平衡,湿垃圾(包括餐橱垃圾)处理能力不足,设施、工艺落
后,没有做到资源化利用。4、可回收物再利用市场有待拓展。通过问卷调查,有5.13%的市民对“可回收物”的概念不清楚,只有9.94
%的人表示十分清楚,其他的人都是表示稍微了解或基本了解。这说明对垃圾分类要做到让全体市民“入脑入心”,宣传的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同时,调查也发现不少市民对资源再利用意识不强,或者不知道如何将可回收物再利用,导致不少家庭日常垃圾中可回收物的比例较高。※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上海市人大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管理,加强监督,真正按照制度和法治的形式
来健全垃圾分类全程相配套的收运体系,更新传统的分类垃圾运输和处置方式。2、要从源头上继续加大力度对广大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
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以及户外电子屏幕、横幅、公益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垃圾分类的意
识、方式、要求等知识向市民开展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性的宣传普及。3、对每户家庭提供“对可回收物改造”的指导手册或视频光盘。在市
民中开展诸如“垃圾改造金点子”等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等活动。4、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
两网融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按照特大型城市精心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
收网络之间的通道,实现“两网融合”,从而建立起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的追溯跟踪、统一调度和资源利用优化的全过程、覆盖两网的分类收运体系。5、加大对可回收利用制品的使用力度,拓展市场,实现真正的资源循环利用。
献花(0)
+1
(本文系zhengtu34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