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建平|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

 泮溪别馆 2022-06-13 发布于江西

Image


 “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

——兼议蒋士铨之“大家”风范

(我爱饶信文化系列)

程建平

蒋士铨,上饶人的骄傲。然而,因为我们有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而对后来者蒋士铨不屑一顾;因为对蒋士铨宣传不够,人们对他的“大家”形象认识不足。

蒋士铨可是一位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大家”,甚至是超级大家。梁启超评价他为“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赞扬他有“敏捷诗如马脱衔,才高翻致谤难缄”。清诗学家、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袁枚推崇他:“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将其诗标为“当代之首”。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将其曲论为“近时第一”。清戏曲界公认其与杨潮观并称“东杨西蒋”。蒋士铨与赵冀、袁枚公认为“乾隆三大家”,他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为“江西四才子”。已故国学大师钱仲联说:“蒋士铨是整个清戏曲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家。”

不仅国内对其评价高,国外对他也很崇敬。高丽使臣曾以重金求其乐府诗。日本青木正儿称其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殿军”。

梁启超独赞蒋士铨作品“最豪”,是因为其诗和曲“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讲究骨力”“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其词笔墨恣肆,笔力坚劲。摇笔措意,凡境为之一空”。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Image

蒋士铨(1725年—1785年),我市铅山县人。清代中国著名戏曲家和文学家。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清代戏曲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家”,豪在哪里?大在何处?

其一,推崇“万物有情”。其诗“不重雄封重真情”、“不写睛山写雨山”,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强调“万物有情”。《饥民叹》《禁砂钱》《官戒二十四首》之四《察隶役》《乞人行四首》《米贵倒叠前韵》等,均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能够代表他艺术风格的五古《远游》《岁暮到家》,七古《开先瀑布》《驱巫》《万年桥觞月》《漂母祠》、七律《润州小泊》《梅花岭吊史阁部》《乌江项王庙》等,充满着人间真情。其剧作不仅存世数量多,而且情节曲折,对情的认识最为细致深刻,从多方面反映了他憧憬、追求、苦闷的情感世界。

其二,强调“兼容并包”。他把杂剧与传奇、人间与阴间、现实与历史结合得十分巧妙,其戏曲创作署“红雪楼板”,题为《藏园九种曲》,包含《空谷香》《香祖楼》《冬青树》《临川梦》《一片石》《桂林霜》《第二碑》《雪中人》《四弦秋》九种。九种曲中,《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三种为杂剧,其余六种为传奇。又除《空谷香》《香祖楼》两剧为现实题材外,其他均为历史题材,而《采石矶》《采樵图》《庐山会》,则是历史与现实兼而有之。

其三,最重“英雄气节”。突出的是《冬青树》一剧,写的是南宋灭亡的历史故事。全剧以文天祥谢叠山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为主线,穿插唐珏等忠义志士报国义举,抨击了留梦炎之流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元军攻陷临安后,元军统帅率元军发掘宋帝后陵寝,掠夺财物,弃骸骨于草莽,义士唐珏收诸陵骸骨以葬,并植冬青树以为表识。该剧作于蒋士铨寓居北京时,是其最后一部传奇作品,写得是“慷慨歌呼,健笔凌云”,读来让人击节而叹。剧中两位主角,一位是文天祥,号文山,“吉之吉水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状元宰相,蒋士铨选取他人生中的某些重要片段,表现他在逆境中力挽狂澜、忍辱负重;在淫威面前威武不屈、正气凛然;在亲友面前至孝纯仁、宽和友爱。另一位是谢枋得,号叠山,江西弋阳人,是宋末抗元志士和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冬青树》一剧又一重要人物。剧作写了《卖卜》《却聘》《饿殉》三出谢枋得的戏,每一出都是对他节义形象的精雕细琢。《饿殉》写得最为感人。谢枋得绝食自尽于悯忠寺后,作者打破时空限制,把镜头转向冥间,更加突出了谢枋得惊天地泣鬼神的忠烈之性。

其四,张扬“地方文化”。蒋士铨十分热爱江西、上饶和铅山。受地域文化影响,其戏曲具有浓郁的江西文化、饶信文化特色,《藏园九种曲》中取材江西重大历史事件的占了六种,有人甚至说“藏园九种曲,皆述江右事。”兼有史官学养和诗人才气的蒋士铨对南宋覆亡的历史非常熟悉,也了解这段历史中挣扎浮沉的众多人物和事迹。但他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吾乡文、谢两公”的事迹。正是这些先贤为匡复山河,“间关忍死於万无可为之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斗志和坚贞气节长期感动着作者。蒋士铨在其《题文信国遗像》诗结尾云:“乡人谁复继前贤,一拜须眉一流涕。”这种对乡贤的尊崇融入浓浓的故土情结中,以致使得寓居北京的他“秋夜萧然,不能成寐”,连续写了三天三夜完成《冬青树》。该剧虽然创作时间短,但它是蒋士铨早已酝酿多年,成竹在胸、构思缜密的一部成熟的全景式史诗剧,倾注了晚年蒋士铨对人生的感喟,对故土的眷恋,对逝去故国的哀思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正是这种长期萦绕在心灵中化解不开的家国情怀给了寓居京城的他以灵感,并催使他一气呵成地写成这部不朽的剧作。该剧以《宋史》上所述文天祥、谢枋得的抗元事迹为经,以众多宋遗民志士的史实和逸事为纬,经纬交错,点线结合,层层烘托,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宋末元初宏伟悲怆的历史画卷。

其五,追步“临川遗风”。《临川梦》一剧是蒋士铨写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事。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是我国戏曲史上彪炳千古的不朽之作。蒋士铨在人品上仰慕汤显祖,在创作上追步临川遗风。他在《临川梦》中通过讲述汤显祖的故事,试图将他所敬仰的戏剧家塑造成“忠孝完人”。蒋士铨与汤显祖虽有为官背景,最终却主要因为诗文而留名。蒋士铨借《临川梦》颂扬汤显祖的功绩,以抒发自己的理想。蒋士铨驰之以奇思异想,描绘了汤显祖的宦海风波和笔耕生涯,引导我们步入汤显祖心灵世界。《临川梦》与其说是戏曲,不如说是以戏论戏的佳作,集中体现了蒋士铨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在《临川梦》中,蒋士铨以生动的笔墨和充沛的激情,讴歌汤显祖的高风亮节和卓越政绩,实际是蒋士铨“在梦言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写照。

其六,敢于“担当写戏”。蒋士铨最可贵的品性是,敢写天下之不敢写,敢唱天下之不敢唱,敢于为当时因与朱宸濠谋逆有关的娄谅及孙女写戏。《一片石》和《第二碑》皆写娄妃故事。娄妃为理学家娄谅孙女,嫁宁王宸濠为妃,宁王谋逆,她屡次劝谏无果,又作《题樵人图》诗:“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是担头轻。昨宵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以劝之,宁王仍然不为所动。后宸濠叛乱被擒,娄妃投江而死。

Image

关于蒋士铨出生、生平,这里不作赘述,只讲五个有关他的故事:

一是母亲教他“读万卷书”的故事。关于蒋士铨,“母明句读,翁训大义”的故事流传很广。蒋士铨自幼生长在外祖父家,受到母亲和外祖父很好的传统文化启蒙和教育。蒋母钟令嘉知书识礼,工诗善文。蒋士铨4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孩子不会拿笔,母亲就劈成一把细竹丝,把它们按照点、横、撇、捺的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字体,然后抱着小士铨坐在膝盖上一个一个地教。等士铨认识了,就把这些竹丝组成的字再拆去,重新组字。由开始每天记一两个字,到后来每天记10个字。这样,蒋士铨6岁就已认识了不少字,并且能握起毛笔练习书写了。蒋士铨长到七八岁时,母亲一边纺纱织麻,一边教他读书。她把书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让蒋士铨坐在膝旁,她手里干着活儿,嘴里一句一句地为孩子领读。她读一句,士铨跟着学一句。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和嘶嘶轧轧的纺车声两相伴随,别有境界,母子二人一直这样苦读到深夜。冬天的夜晚,天寒室冷,母亲往往解开怀,让孩子坐在胸前,用薄被盖住他的双脚,陪着他攻读不止。士铨读得太累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上一会儿。稍一清醒,母亲又催促他读了起来。母亲教子得法,且课督甚严,酷暑严寒,未尝少倦。甚至在病中,仍书以唐诗贴四壁,母抱士铨行走其间,教之低吟。

二是父亲带他“行万里路”的故事。十岁时,父亲担心他埋头读书,难免为平常儿,他日为文,亦不免书生态,便将他缚于马背,随他历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让他目睹崤函、雁门的壮丽,历览太行、王屋之胜景,随后安排他就读于泽州凤台秋木山庄之王氏楼中。凤台王氏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家藏图书非常丰富,蒋士铨在这里可以尽阅所藏,打下深厚的文学根底。十五岁,始就外傅,受业于王允升先生,修习完成了《诗》《书》《易》《三礼》《三传》等九经,同时开始学习作诗。十九岁这年秋天,蒋士铨于病中咳嗽不能卧,一天晚上独坐绳床,见皎月穿窗,戚然而思,忽有所悟。于是强撑病体,起床点燃残烛,拿出《朱子语类》,细加研读,经过三个月自我苦读,他的病居然痊愈了。

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蒋家举家南下。蒋士铨随父归铅山老家,就读于永平北门张氏塾中。这年,正值殿撰金德瑛督学江西来铅山,他读到蒋士铨诗卷,深以为奇,拔补他为弟子员,对他的诗卷给了这样的评语:“喧啾百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量也。”

此后,士铨便从学于金师,“船窗署斋,一灯侍侧,凡修己待人之道,诗古文词所以及于古,孜孜诲迪,未尝少倦”,并随金师游历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南安、瑞州等地,广结名士,学识大长。金德瑛曾作诗赞誉他:“蒋生下笔妙天下,万马瘖避骅骝前。”

三是考中进士后做官又辞官的故事。蒋士铨从二十三岁开始北上求仕,先后三次进京赴考,都未能遇,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十三岁才得中进士。但那时中了进士,是不能马上授官的,还得入庶常馆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熬过了三年“尚习雕虫业”的生活,终授翰林院编修。这以后四年中,他曾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续文献通考》纂修官,一直供职于翰林院,久久未得升迁。他的“我生不愿作公卿,但为循吏死亦足”的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于是,便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毅然辞官南归。

蒋士铨一生秉性刚直,磊落嵚崎,史料说他“遇不可于意,虽权贵几微不能容”,面斥达官一事时有发生。这种个性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久不升迁。他曾在《贺新凉·叠韵留别纪心斋戴匏斋》词中说:“衮衮诸公登台省。看明时,无阙须人补。不才者,义当去。”激愤之情见于言表。蒋士铨的辞官,当为面斥达官而致谤遭谗于掌院,因而长期抑郁下僚,自觉官场污浊,愤而求去。

四是以金陵为第二故乡的故事。蒋士铨所敬仰的诗人袁枚住在金陵。蒋士铨与袁枚的私交颇有戏剧性,二十年前,蒋士铨过南京燕子矶,曾题两诗于宏济寺壁,末署“苕生”二字。袁枚往扬州,经过其寺,看见僧壁题诗,以为绝佳。归访年余,后听人告以“苕生”姓蒋,名士铨,江西才子也,且为通其意。然而他们却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蒋士铨辞官归寓金陵,他们才见面订交。后来,袁枚把这段经过录入了《随园诗话》。

然而,蒋士铨在南京与袁枚相聚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乾隆三十一年,他应浙江巡抚熊廉村之聘,主绍兴蕺山书院讲习。在这里,他有机会结交任处泉、刘文蔚等越中诗人,与“越中七子”寻幽探胜,在这里度过了六个春秋。

乾隆三十七年,他应扬州运使郑大进之聘,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在这里结识了“扬州八怪”中之罗聘和画圣王石谷。他们谈诗论画,吟咏山河,交流艺术思想,批判社会现实,创作了大量作品。

十年教育生涯,是诗人创作的丰收季节,也是诗人创作风格的成熟阶段。他的诗从“以少陵昌黎为宗”,到“兼取苏黄”,至此则进入“脱去依傍而为我之诗”新阶段。他的戏曲创作也在这期间完成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重要剧目。

由于慈母逝世,蒋士铨离开扬州,奉母归葬于铅山。服丧期间,他积极向铅山县邑宰建议,修文峰塔,开焦溪坝,兴修紫溪黄柏坂水利,润田六千亩,建试院,开县东两耳门,皆被采纳实施。

五是感恩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皇帝南巡,赐诗彭元瑞,称彭与蒋为“江右两名士”,并屡问及之。消息传来,蒋士铨感激涕零,于是,57岁力疾起官,充国史馆纂修官,记名以御史补用,修《开国方略》,计十四卷。59岁得风痹之疾,半体偏废,“二竖忽相厄,末疾医莫瘳。右体从此废,语言为伊嗄”,留滞京中六年,最后以病辞归。三月,袁枚来访。临别时,蒋士铨嘱袁枚为他作墓志铭,并要袁为他的诗集作序。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二十四日(4月3日)病逝于南昌藏园,终年61岁,归葬于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文家桥。

Image

既然是诗词戏曲界的最豪者、清代戏曲界的大家,我们就该加大对蒋士铨的宣传力度。为此建议:第一,成立蒋士铨研究会,加大对其作品及经历的研究和宣传。

第二,维护、保护好蒋士铨墓,常祭拜,常追思。

第三,整理、收集、挖掘蒋士铨的诗词及戏剧作品,这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在上饶乡土教材中,应有蒋士铨这位文学家、戏曲家的一席之地。

第五,铅山作为蒋士铨故乡,应建立蒋士铨纪念馆,恢复其故居,使蒋之故居、墓地、纪念馆连为一体。

Image

  (本文配图摄于蒋士铨故乡铅山县永平镇)

  Image

        作者简介:程建平,男,汉族,江西万年人,1960年1月出生,1984年10月入党,1978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先后任上饶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上饶市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程建平先生工作之余,喜欢写作,以写经济杂文和随笔为主。通过读《阿房宫赋》、《前赤壁赋》等,对辞赋有些兴趣,便学着试着写了起来,利用业余时间把上饶市和12个县市及主要景区的历史文化、区位概貌、名胜古迹、发展现状等用'赋'的形式加以表现和颂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