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凉山村“挖宝藏”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图片摄影|王双柱

清凉山村“挖宝藏”

文/赵中祥

每一个村都有她独特的灵魂和传统文化,而且大都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如果能象“挖宝藏”一样逐一挖出,把她的荣光和历史展现给大家,让节假日里的您,有玩的去处,有放飞心灵的地方,也不失是好的方法。谁都热爱自己的家乡,都愿意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她,报答这一方热土的养育之恩,我认为这就是乡愁,她是每个人心中的牵挂,灵魂的归宿。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故乡是我们的乡愁根系所在,在故乡似乎能找到最贴切的答案。

言归正传,接着给大家开挖俺村的“宝藏”。在挖“宝藏”之前,我先把村情简单介绍给大家。我们村原属安阳县磊口乡管辖,2016年区划调整后归安阳市殷都区磊口乡,全村坐北朝南,背倚俊秀挺拔海拔609米的清凉山,西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定寺塔,全村自然环境优美,村落格局鲜明,建筑风貌比较完整。古塔、古柏、古槐诉说着清凉山村的历史沧桑,石屋、石磨、石碾、毛驴洋溢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来这里游玩别有洞天,等瘟疫被围歼后,带上你的亲朋好友来到这里,在这个大自然博物馆内,循着已挖出展示给您的“宝藏”细细观摩,肯定会有收获。既然我是想把清凉山村范围内的宝藏“挖”出来介绍给大家,就还得一件一件说,从哪儿先说起呢?想来想去还是先从两个国“字头”、三个省“字头”、然后多个县字头”,最后再把虽然还没有评上“字头”但实力雄厚、大隐于市的宝藏介绍给大家。

第一件宝藏当属“国字”头的“修定寺塔”。

(上图为修定寺内的浮雕陶塔)

(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简称国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五日立)

如果把修定寺塔作为关键词上网一搜“遍网”都是,而且也是众口不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是修定寺知道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自北魏孝文帝建寺以来,此寺曾多次遭受毁寺灭法,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修定寺塔,只是寺内众多精美建筑的一个代表而已。这里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抛砖引玉,作为选择题供大家参考:

一、建造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专家,根据塔上的题记、纹饰图案等为佐证,推测为唐中、晚期建造。后随着各方面资料的挖掘面世,和考古专家精心论证,现已确定修定寺塔为北齐天保年间,由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法上大师主持建造。

(上图为安姚路旁修定寺塔的宣传牌)

我们了解了以上关于建造年代的简要论述后,再来看宣传牌上的某一个字是不是有点多余。
二、称呼问题:还是那句话,把修定寺塔作为关键词,上网一搜“遍地”都是“三生宝塔”。我们是不是先简单地科普一下何为“三生”,所谓的“三生”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也称“三世”。可分为“横三世佛”是从空间来说,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是“过去药师佛、现在释迦摩尼佛、未来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是从时间来说,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是“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摩尼佛、未来弥勒佛”而修定寺塔上的三尊佛,以上两种坐次排列情况都不相符,因为弥勒佛坐在中间,用现在话说就是“坏了规矩”。如果你再认真一点,再仔细一点地从海量的信息中,去阅读专家教授发表的有关修定寺塔论文,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称呼“三生宝塔”的。这是为什么呢?《安阳县金石录十三卷、补遗》唐碑文有明确记载,这座塔是给未来佛弥勒建的宝帐。塔壁面上的图案母题为弥勒信仰,门楣上的三尊佛,主尊(中间)为弥勒。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是不是也改改一改称呼了。当然了,如果你有更确实、充分的佐证,能证明我的话存在错谬,我也是可以改正的。有看客要说了,你赶紧书归正传介绍下一个你村的(宝藏)吧。那好我下面就开始介绍第二个“国字”头的(宝藏)是《中国传统村落》。
(上图为二0一九年六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的标示牌)

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村于二0一九年六月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的国务院六部委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当你漫步于清凉山古村落之中,脚下踩着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石板,伸手触摸左右皆是石头墙垒成的民房,抬眼看到的是出自古籍,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寓意,展现人们期颐美好生活的门楣匾额时,你仿佛已穿越到了古先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大自然和谐相处,少了城市的喧闹与快节奏生活的压力,放松了心情,强健了肌体,这难道不就是现在人们羡慕的生活吗?有兴致的朋友不妨节假日约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此一游,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民情,历史沧桑。
(上图为古村落街道照片)

两个“国字”头今天就不再更详细的去介绍了,他们恬静地矗立在苍翠青山中,只等你来打卡打分。哦,差点就忘了《一个小山村、两个国字头》还上过“学习强国”平台呢。
接下来开始给大家介绍(省)字头宝藏。
第一:跃进渠。跃进渠是安阳县人民在上世纪中叶,克服困难,团结一致,艰苦奋战九年,终将漳河水引入安阳县境内的改天换地的水利工程。跃进渠干渠道总长一百四十七公里,灌溉面积三十余万亩。南干渠由李珍分水闸南下,途经铜冶镇西傍佐村、磊口乡清凉山村、目明、泉门、鹿山、西店、南磊口、上庄、许家沟乡的应阳、王家窑、马家乡的科泉、南堰、李家庄,经张二庄村最终泄入小南海水库。2008616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示碑)

是不是有人要问了,跃进渠是安阳县引漳入安工程,和你村能有多大关系?我给你说吧关系可大了。因为跃进渠是(民办公助),上级给村里分任务后,修渠挖山、钻洞的人工开支大部分都由村里负担。机械、炸药、水泥等由县里负责,修总干渠时我们村就按照县委布署,赶着毛驴车拉着粮食、干菜、席子到三里湾去修。今天咱重点说说在清凉山村境内的跃进渠工程与修渠时和修定寺塔撞脸的故事。跃进渠流经我村的是南干渠,前面已介绍过,它是从铜冶镇西傍佐经我村南下的,两村之间的渠全线在地下,两个洞口冠名为《清凉山大洞》,是干渠工程上最长的一条隧洞。 
(上图为跃进渠流经我村示意图)

 

(上图为《清凉山大洞》出口)
 

(上图为《红塔洞》入口)
 
(上图为《红塔洞》口上方的三个大字,虽已失去了当初的光泽,但却增添了岁月的厚重。)
《清凉山大洞》全长二千二百七十五米,洞底宽三米,高四米,纵坡三千分之一,最大引水量十立方米每秒。从清凉山大洞口出来向南、转向西277米又从白象山(又名屋脊山)的腹部穿过,此洞曰《永红洞》全长283米。然后再向西转南走339米的明渠,钻过龙脉岭(又名铁瓦殿岭),此洞曰《红塔洞》全长112米。然后向西南转东南的321米的明渠,进入青狮山下,此洞曰《白塔洞》洞全长319米。再经135米的明渠钻入马山,此洞曰《友谊洞》全长765米,进入目明村境内。介绍完跃进渠在我村境内的流域线路,下边介绍一下跃进渠和修定寺塔(撞脸)的故事。
安阳县轰轰烈烈的引漳入安工程已在全线铺开,当时我村的施工队有许家沟公社的多个大队,还有当时的郭村公社、都里公社等。编制称谓军事化:县级单位称指挥部、公社(现在的乡镇)称营部、大队(现在的村)称连部。施工队一般以连为单位,称之为连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施工队未到之前,先由县团部组织的营、连干部来村里对接,领施工任务。安排住地,称之谓“号房子”。当时村民的政治觉悟非常高,都是争先恐后地提供房源。当时我家六口人,有住房十间,其中五间是新盖的,为大哥准备的婚房。一听说修渠的施工队进村找房子住,我父母就主动到大队报了名,愿意将准备的婚房先让出来,让施工队住。记得我家先后住过的有清池村伙房、女子突击队、郭村集大队连部等,我家为修渠施工队提供房源的情况只是众多积极群众支援建设跃进渠行进事例中的一个缩影。
跃进渠线从“清凉山大洞”出来后,为了能多浇地就又绕到西山边,向南钻山去了,修定寺塔距跃进渠的直线距离70米,距“红塔洞”口80米,“红塔洞”由许家沟公社的两个大队来完成。河西大队由北向南钻洞,清凉山大队由南向北钻,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是手工一锤一钎打造。修定寺塔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在塔室建造起了铁匠炉,负责将磨成“和尚头”的钢钎回炉加热、定型、淬火,然后可以反复使用。整日夜塔室内的风箱呼嗒声、有节奏的小锤、大锤敲击声,在山间回荡。在塔的西壁上用泥塑成一个约4*1.5米的宣传栏,用于政策宣传和各班组之间进度公示。安阳县人民劈开太行山要引漳河水的壮举,同样也惊动了北京。
1973年春天,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教授,带领他的学生来跃进渠工地写生,住在我村,因为修定寺塔就在跃进渠跟儿,这么大体量的建筑一眼就可以看到,虽然塔的大半部分被白泥覆盖,但上边仍有几片精美的砖饰图案,进入了他的视线,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在对塔的造型和散件进行了研究后,确认此塔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然后在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妥善保护的同时,他随即也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递交了汇报材料。这才有了河南省文物部门于1973年秋和1978年冬,会同安阳地区文管会和安阳县文物部门,进行调查清理,剔除了保护塔壁图案的白灰,才使得塔壁上的精美图案重见天日。1982215日被国务院公布此塔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算不算跃进渠和修定寺塔有因果关系。接下来我们再讲第二个(省)字头的宝贝。 
(上图为二零二零年九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清凉山村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公示牌)
清凉山村主要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1)中国传统文化。修定寺塔,自汉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佛教、道教、儒教三大宗教并存的格局,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彼此尊重团结和睦。在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明时期,修定寺一度成为佛教中心,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之为“北朝佛都”。修定寺内所居500僧人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制定僧规、法令,统领全国200万僧尼,有的负责接待来自西域中亚、东瀛高丽的高僧大德,有的负责译经、注经、藏经,有的负责开办义学,授业解惑,启谛人生智慧,有的负责设计制图,建造庙宇、宝塔,有的负责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向流民施舍斋饭。总之,在当时这里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大都市。到了明代有碑文记载“盛会达万人”。 

 
(2)民俗文化。清凉山村地处太行山脉,礼仪习俗和生活习俗,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之风,除了拥有北方传统民俗文化之外,还有农历三月十五日去山之极顶迎送女娲老奶奶到村看戏习谷以及四股弦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图为迎送女娲老奶奶下山看戏场景)
这里的旅游资源还有:1、修定寺塔;2、海拔609米的清凉山主峰清凉寺;3、中国传统村落;4、人工天河跃进渠;5、天然森林公园;6、古树名木类:1700年的崖柏、800多年的古槐;7、百亩果子采摘园;8、古碑文化、奇石;9、自然风光;10、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资源。
接着讲第三个(省)字头的“宝藏”。清凉山村入选2019年度河南省森林乡村名单,到目前我未能找到省里发的标示牌照片,怕各位不相信,只能晒省里的红头文件了。 

(上两图为省林业厅公布的2019年度省森林乡村名单)
清凉山村处于中太行东麓浅山区,四面环山,西山内有多处涧水常年不断,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和生灵。说到清凉山村村民对大自然植被的保护意识,我得向大家展示一件老古董了,它更具说服力。 
(上图为清朝时期的《村规民约》碑文拓片)
 

(上一张为拓片注释文。)

从断断续续的可辩识文字中,我们还是能读出碑文的大致意思。这是乞今在我村发现最早的,为了保护山林而由村合社(估计类似现在的村委会)制定的《村规民约》。它的前半部分告诉村民,牛羊上山毁林的危害。后半部分主要是规定了条律,如果违犯哪条,就按对应条款进行处罚。而且非常细,人、马、牛、羊等罚款都不一样。不得不佩服我村的先民在155年前,就如此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所以到了现在来看村民爱护一草一木是有基因传承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村就成立了林业专业队,划出了千亩荒山和二百多亩山坡地,从全村村民中抽调十几名积极分子,上山护林植树,并在山坡地里种植各种果树,创造经济收入。目前山坡上树径20厘米左右柏树,遮天蔽日,大都是哪个年代的功劳。由于负责红旗林场工作的桑振荣工作出色,1962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上二图均为山上的柏树林,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2021年我村被殷都区评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由区林业局包村,给派来了一名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他一入村,就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地搞起了调研,归划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向乡、区汇报,方案通过后即与上海秦森园林股份公司合作开始打造以清凉山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辐射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与去年10月份开始进场植树,截止到现在共绿化荒山363.53公顷。 

(上两图为宣传板面和施工现场。由驻村第一书记提供)

这次栽植的树种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常绿树种,主要有油松、侧柏、白皮松等,第二类是经济林类,主要有板栗、柿树、香椿等。相信再过两年将会出现山头碧绿富氧、山腰鲜果飘香、山下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山间的防火便道,可直达山顶,也即将成为骑行爱好者,汽车越野爱好者娱乐健身的好场所。
上边把二个《国字头》、三个《省字头》作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开始说说县字头的宝贝。
清凉山大家都不陌生,首先想到的是清凉山村,可是村是因山而得名的,在海拔609米的山顶,还有一个“清凉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为安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五日立的石碑)

清凉寺当地人都叫它“清凉山尖”,登上山顶就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视角,东可览安阳城、岳城水库。古代安阳县志记载:“清凉山在县西七十里,从拔崒嵂,高出诸山”。历代文人墨客登山游览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

 

(上两图片为乾隆版安阳县志截图。由赵运刚供图)

(上图为在《清凉寺》鸟瞰清凉山村图)

《清凉寺》与清凉山下的《修定寺》最初建造年代,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十七年间,由孝文帝下诏立寺,山为“天城山”寺为“天城寺”。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由皇帝奉为国教下旨建造的第一个国家工程寺院。其实在这之前清凉山顶就建有“女娲宫”,建寺后一直与佛教并存,到现在当地老百姓还称清凉山为老奶奶山,在农历三月十五女娲诞辰日,周边村庄还有隆重的请、送老奶奶下山看戏的传统习俗。这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包容性。山顶建筑独具特色,有塔、有庙、有山洞。有佛、有儒、有道教。如果你想徒步登山顶,我给你推荐一条一步一景的上山小道。那就是从《修定寺》北上,先观“圣母殿”、“老娘殿”和“铁瓦殿”遗址,沿龙脉西行可拜偈唐太宗李世民塑像,左右可看到“跃进渠”弯曲盘环在修定寺西侧的全貌,还有水库、柏林、“太子山”也称“无蚁山”,过“水盆庵”“太妃池”继续沿林荫小道北上,先坐“太师椅”上稍微歇脚,举目东望,眼界渐见开阔,青狮、白象尽收眼底。 

上山途中的休息,最好不要超过一分种,有什么说法吗?只可体会不可言传,道理你懂得。再往上到了“石碓臼”“书册山”。向北远眺山腰中的一尊天然石佛进入眼帘,高有数丈,从佛教角度应该称“药师佛”,民间俗称“药王爷”在古代有个病灾的都会去那里拜药消灾。
(上图为药王爷天然石像,看,工匠给穿的袍子是道不是佛)

到了“腰界驼”向西就是林州市河顺镇南韦底村,有长约千米,高三十米的“红旗渠渡槽”,咱把目光收回,继续北上,又有一奇景可供你驻足观赏。 
(上图为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石,细看有一只手牢牢地摁着它。)

传说这一巨石是女娲将天补好后剩下的,女娲住在此山山顶就把它留在身边备用,日久天长石头成精,也想到凡间游览一番,享受人世间爱情生活,就在它想飞走化身成人的瞬间,被女娲的手掌按住动弹不得。现在还能看到留在上面的指掌痕迹,因沾了仙气亿万年不化。女娲想既然天已补好,它也动了凡心,就落个顺水人情,让它负责人世间姻缘,给它赐名“同心石”。凡是来它跟前祈祷过爱情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婚后都幸福美满,儿孙满堂白头偕老。如果你们是恋人在这里祈祷后,沿着之字型小路,十分钟路程就可登顶,登上过极顶的人都理解“山高人为峰”境界。如果你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这里求神拜佛、祈福、还愿的,那就来对了地方,据说来到这里有求必应。在“清凉寺”还可以洗涤心中的烦燥,享受无上的清凉。以上介绍了我村的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政府挂牌的,还有一些村级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这里也简单介绍,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 
(上图为安阳市殷都区磊口乡清凉山村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截图)

我重点介绍这张图片里的两个不可移动文物,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说(水盆庵)吧: 

(上图为水盆庵内的老庙)
 

(上图为水盆庵院内的古井)

“水盆庵”在清凉山南的山坳里,这里有许多和唐王李世民有关的故事传说,比方说“白鹿救驾”、“贵妃池”、“无蚁山”等。怕篇幅太长耽误大家的时间,咱暂时不表。先简单说说有文字可考的建寺时间,寺院内有一明代石碑,碑文记载:始建为魏文帝在此建寺立庵,还有一块明碑是地界碑,记载的地界与“修定寺”唐碑介绍的地界相呼应。唐碑载北齐文宣帝给寺的封地是“封方十里”。明碑载:东至三家村(现许家沟乡子针村),东北至东傍佐官道(现铜冶镇东傍佐村)。现有古遗址与传说中“一寺三庵”相吻合,“水盆庵”是三庵之一。在古代宫廷中,众妃争宠,斗争的你死我活的牺牲品与各种卷入政治势力失败后的妃子,尚构不成死罪的,和皇帝虽然宠爱而又保护不了的后宫女子,统统地送到这里,在这里学习佛法和传统文化,感悟人生真谛。此庵园不是民间所有的,它是由皇家供养,北齐时太皇太后所经营的。说着说着就又扯远了,还是回头说为什么叫“水盆庵”吧。
“水盆庵”院内有一口水井,深约丈八,水质清澈,入口甘甜,无水垢,旱涝不增减,有碑文载:大旱之年井水可供周边十八村饮用。站井口向下观望,可见井底有一金盆,盆中清水翻腾,又如一层天地,庵内尼姑视为珍宝,规定外来人员一律不得偷窥观井。时有一南蛮,以云游天下拜佛求法为名,实为巡奇盗宝,夜宿此庵时见庵院内金光照耀,随翻身下床来至院内,见金光自井口喷涌而出,于是蹑手蹑脚到井口一探究竟,发现金光源自井底一金盆,虽起盗心下井将金盆捞起,用衣包裹,偷开庵院门逃遁而去。尼姑醒来见南蛮不在,庵院内一片漆黑,顿时明白发生盗案,忙唤醒同伴紧追,追至石门也未追上,自此金盆失踪。虽然井中没了宝贝,但并未影响了出水量和水质,庵园依然香火旺盛如同前日。
非“寻古揽胜的特战人员”看到此处,恐怕已渐失战斗力,想退出战场去神游一番了,请您再坚持一下,听我接着讲一下我村的“三教堂”。 
(上图为三教堂老建筑)

“三教堂”位于清凉山村的东南角,沿西环路进村的村口路东,堂殿牌匾为“三教一堂”。殿内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儒教的孔子。其中道、儒为本土文化,佛教为泊来品,能让三种宗教共聚一堂和谐共处,也说明了我们本土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即本土文化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部分精髓,丰富壮大了自己。《易经观卦》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恰恰说明了在中国的古代,帝王统治者就是利用宗教来维护统治地位的,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三教合一符合他们的政治需要,唐初就曾出现过道一、儒二、佛三的排序,这说明那个时期三教也是并存的。 
(上图:家院中800多年的古国槐。赵明亮供图)

您见过800多年的古槐和1700多年的岩柏吗?到了我们村您就可以观赏到。在村里的一个老宅院内,生长着一棵神槐,它历经沧桑顽强生长着,用它那弯曲的躯干,昂仰向上的枝头,向人们讲述在过去800多年的岁月里,它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提示大家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古语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可见它的生命有多顽强,寿命有多长。都说“500年以上的古树是可以通神的”,心里有什么委屈与愿望不妨来向它倾诉。戏剧《天仙配》里的良缘,不就是“老槐树”作的媒吗?真正要了解它的神奇,您还是走进小院内,去听院主人的亲身体验吧。 
(上图:村南山悬崖峭壁上的岩柏。赵明亮供图)

在老槐树位置的偏西南的河岸上,有一块重约百吨的方青石,象一方玺印深深地嵌在印泥里,守护着这里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方印”的背后有十多米高的断岩,在顶端的悬崖峭壁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一棵1700多年的古柏树。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只缘“根”在此山中。”它生长的地方,可以看到全村的面貌,护佑着全村的村民,向人们诉说着它和村落一样久长古老的故事。 
(上图:村口路边的采摘园)

在即将进村的道路两旁,有百亩果园在等着您来采摘。咱先不说果品有多丰富、多鲜艳、多可口,先说说路东岸上这块地的名称与来历,您就知道了它的与众不同。这块地现在名称是“长春地”,据村里的老人讲这块地是供养地,是整个修定寺封地内优中选优选出的圣地,它生产出的香花供果,五谷杂粮,是用来供奉佛祖专用的,寺内高僧大德和住庵尼姑,都无权享用。进地耕作的僧人,都必须在地口用清净泉水将脚冲洗干净,跣脚方可进地劳作。这很可能跟佛像都是跣脚(光脚)有着关联。厉害了吧,如果我们现在的人,能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效仿古人进地采摘品尝,岂不是进了人间的“蟠桃园”。在“长春地”附近还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即将断种绝迹,就是传说中的“和尚茶”,为了能够很好地就地保护它,让它免受更多的人打扰,这里不在透露更多的细节,敬请谅解。 
(上图:为漏皮渣时的一道工序和面。刘明亮供图)
 

(上图:为漏皮渣的一个工序下锅。刘明亮供图)
 

(上图:为制作豆腐中的最后工序成型。刘明亮供图)
 

(上图:为成品豆腐。刘明亮供图)
村里的特色美食同样也不得不说。每年年关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一户或三五户要支起一口大铁锅,热热闹闹地磨豆腐、漏皮渣。村里村民自己磨的豆腐远近闻名。在春季人们就着手选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的大豆作为种子,乘着春雨的墒情下种,精耕细作不用农药,全手工管理,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人担、肩扛、车拉收割回家,凉晒到房顶上自然风干,用木棍一敲,凡是又大又圆无虫害的都“叭叭”地响着从豆角里跳出来,作为第一遍收获的大豆,可留作为明年种子和春节制作豆腐的原材料。第二、第三遍敲出来的大豆可作为商品,等街上来了货郎的吆喝声后,可用它换成自己如意的面粉、西瓜等商品。豆腐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密不外传的,即便你在跟儿看着也学不会,神秘之处不仅仅是工艺,更重要的水质,在外村是做不出这样具有人间烟火味,闻着喷香,吃着爽口劲道的“清凉牌”豆腐的。皮渣做起来用的是力气与速度,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到了年关您可来村里看看,说不定碰见个老家是本村的朋友,还能送您一块皮渣亲口尝尝。
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第六分区武工队,长期驻扎在我村,与我村的四股弦剧团经常合作化妆成演员,到东部敌占区进行秘密侦查,除汉奸、打碉堡,令敌人闻风丧胆,有力地保护了解放区和驻泉门村的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我在去年写过一篇《清凉山上红旗飘------记武工队抗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网上搜索看一下,这里就不再重复。如果您对“四股弦”感兴趣,我可以帮你找几位老演员,演唱一段我村独有的剧目《子云走国》。
今天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吧,毕竟是在“挖宝藏”,我先把地表及浅层的部分“宝藏”展示给了大家,并对每一个做了简单的介绍,也只算是对它点了个卯,即便是用再好的词句,再美的图片,也远远不能把它的时空灵魂展现出来,如果你对某一个“宝藏”特别地感兴趣,你大可进行深挖细研,也可以与我联手深挖,我虽然想把清凉山村的“宝藏”全部挖出来展现给大家,但毕竟自己的水平有限,很难满足大家的观“宝”愿望,我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都参与到“挖宝”行动中来,多层次、多视角地挖掘展现,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增砖添瓦。

赵中祥

零二二年六月五日

摄影|王双柱


   作者简介:赵中祥,1962年7月出生殷都区清凉山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清凉山村村党支部书记,现在磊口派出所工作。 清凉山修定寺塔的保护者和文化传承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