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炉匠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小炉匠

作者:原太吉  

书房里一面书柜的玻璃门紧固夹子,是圆圆的一元硬币大小的塑料小夹子,经二十年的氧化,变得酥脆,失去黏性,经不住螺丝的强力拉拽,纷纷支离破碎,致使它包夹的挡风玻璃逐渐松动,开门时晃里晃荡的响,让人担心玻璃会掉下来。

每次开门时,都格外小心谨慎,总怕一不小心用力过大,将门后的玻璃震落下来,可谓一直战战兢兢、勉勉强强维持至今。

早上在书房坐定,目光被对面书柜门木框与玻璃间的缝隙引住,心里顿生一种不适和冲动,在一天中最好体力的驱使下,蹦出一个念头:何不当一回“小炉匠”,自己尝试修理他呢。

我仔细查看那几扇松动玻璃门的组装结构、配件形状,寻思用何物料代替那个塑料配件是动手修理的关键,其他附件和工具则不成问题。

遍寻房间,发现了一截装修房子时剩下的“竹木踢脚板”:是那种咖色带木纹的薄厚软硬适宜的合成材料,稍稍加工,即是非常好的玻璃夹子。于是,我用裁刀将一段“竹木”分割削适,做出了十多个比硬币稍大的方形“夹子”,并在上面钻了螺眼;又找出一包一寸长短的木螺钉,几项关键的施工材料便已具备;至于安装工具,去年入冬前就购买了一柄小型手持式电钻,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我开动电钻,开始安装第一个“夹子”:因掌握不好电钻开机时长,用力过长过大,紧得过分了,“夹子”被挤压碎扁。随后,反复开机试验,把握住了电钻的转速规律和力道,再操作时,就可以很好的拿捏电钻对螺钉的钻进速度与力度了,并逐渐顺遂应手,安装的夹子紧紧的,且美观而大方。很快几面松动的玻璃书柜门子就被修理的固若一新。

读书之余,闲寓之暇,我这算是又当了一回“小炉匠”。

提起“小炉匠”,却有许多故事可说,有许多逸闻可讲。

“小炉匠”是乡间流行的一种职业。他们一般在每年的秋冬或冬春农闲之际,或单个人挑一付炉火挑子,或两人(比如夫妻又如父子)推一辆固定炉火、碳筐、砧子等工具的架子车,串街走巷地在各个村子流转,寻些修补铁锅、铁壶、铁皮油灯、磨剪子菜刀、制做一些家用小型铜铁器皿工具,甚至可以打造银戒指、铜戒指等简单首饰;有技艺高超的,还会当街支起小熔炉,熔铸一些小巧家用工具。“小炉匠”似乎没有什么常见的东西不会做,似乎没有什么活儿可以难倒他们。

“小炉匠”在农人的眼里,是“高人”和智慧的化身, 是无所不能的多面手,是生活日常零碎百科的“全科医生”,是农村农人不可或缺的家帮助手。

我少时曾经用过一把割草的镰刀,由于连续不断的使用,使用中做些不该的斧头的动作,或别或劈,用力猛烈,竟在镰刀根部裂了一道裂缝;重要的是,这把镰刀异常的锋利,面对各种簇簇拥拥的草木,所向无敌,利若划水,弃之不舍。那一天,村中来了一位“小炉匠”——他一点也不“小”;年龄约五十岁的模样,粗壮的中等个子,古铜色脸庞,两腮浓密的黑胡茬子十分显眼,透着一股子独特的精神气。他就在我家院门西侧的十字街口蹲坐营生。我试着拿着这把破旧的镰刀让他看看能否修理好。 他拿在手里,左掂掂右拍拍,然后十分肯定地说:“可以修理,但很费事,需要八毛钱。”我那时尚小,自己在家中还没有存留这么多钱的权利。我与他商量,五毛钱可以吗?他瞪着我打量了一会儿,迟疑地说:“能不能再加一盒烟?”我十分高兴地回:“准吧!”因为我知道,家里有父亲在外干活时,人家送的金钟牌香烟,我完全可以求母亲匀我一盒使使。“小炉匠”随即生起炉火,拉起那“呼踏呼踏”的小风箱,一回儿就炉火熊熊。他从木箱里找出一小块铁片,覆于镰刀裂隙处,然后在炉火上烧烤。不一会儿,裂缝的部位就炽红炽红的,只见他将一点硼砂敷于裂隙部位的铁片周围,手拿鉄钳将镰刀夹出,放在一个铁砧子上,用一柄小锤子照那部位轻轻敲打了几下,然后又仔细地打平矫正,对背面也进行了整理,再在一个盛着水的小油漆桶里进行了淬火,只两袋旱烟的功夫,一把修理好的镰刀就呈现在我的眼前。

这把修理后的镰刀,真像一个重现的生命个体,瓦蓝瓦蓝的,完全是一副崭新的样子,让人倍觉喜爱。

该我给付工钱了:我拿出过年时攒下的五个印有“工农兵”画像的一毛钱(它们在我手里被攥得皱巴巴的),又拿出母亲给我的一盒金钟牌香烟,双手递到“小炉匠”手里。“小炉匠”不无惬意地将钱铺在膝盖上抹平票面,又折叠一下,慢悠悠的装进蓝色棉袄里的里兜内,然后撕开烟盒油纸,抽出一支香烟,随手拾起一截树枝,在炉火里烧着,举到嘴唇边点燃香烟,美滋滋地长抽一口,仰面吐出一串优雅飘逸的烟圈儿。

我望着他吐出的烟圈儿,竟也下意识地撅起嘴学着他的样子吐出了一口长气儿,心里似乎卸下了一块惦记的小石头。

“小炉匠”的这个经典影像,不朽时刻,多少年一直萦绕在我的梦里、记忆里,甚至潜意识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与行为。经过几十年的历练磨砺,慢慢地,在自己的身上,就有了一些杂杂烩烩的反应和变化:先是秉承了父亲的家传,程度多少的无师自通地懂了一些木工技艺,而后又学会了石匠技术、一点铁匠知识、一点理发技术、一点修理自行车的本事儿、甚至一点修鞋小技术,等等,家中时闻揶揄:“没有你不会的出力事儿!”言语中暗寓不屑与嘲讽,也有某种无奈的赞佩。不论怎样,却挡不住我一如既往的对“小炉匠”式业余嗜好的热爱与追求。

其实,生活对处于任何阶层任何职业的人,是很需要“小炉匠”式的质素和技能的。往小处讲,具有“小炉匠”质素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节约许多生活成本,省却诸多家外旁援的麻烦,为自己创造一些方便,提高一些生存本领,于社会于个人都大有裨益。往大处讲,具有“小炉匠”质素的人,在社会工作中往往是难得的多面手,是所谓“一专多能”式的复合人才,可以胜任多种复杂工作,或能较快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事务,可以在窘境难堪的情形下拼出一条血路直达成功的顶峰,可以较好地应对纷纭变幻的形势和局面,可以做出别人所不能做出的业绩。

时下在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管理领域,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时大力倡导的所谓复合型人才,从本质上讲,小气家家的“小炉匠”精神与这些“高大上”,是一脉相承的以小见大的关系。

只是,“小炉匠”这个名字不怎么优雅和新颖;在现代化名词充斥的今天,乍一听起来有些迟暮的古董意味。但细细想一想,一些有价值的传统的东西,往往是浑身覆盖着尘土的遗族气的瑰丽,是看似斑驳实则奇异高昂的瑰宝!

如此说来,“小炉匠”的名分与内涵,还不会被历史抛却或沉淀。

                作者:原太吉

     2019年2月13日于栎风斋14日修改

作者简介:


      原太吉,林州籍,安阳栎风斋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巜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签约作家,素来勘路行吟,平生喜明清小品,座右铭:“半生执杵为国宁,耆艾问学作书生”。愿结天下同路人。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原太吉 

 版式: YHS


平台声明:本文来自作者授权本平台刊发!


版权声明:文中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