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豫游记】西行漫记(五)[至拉萨,游布达拉宫]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西行漫记(五)

作者:查洪波

94日,波密到拉萨,600公里。

这段路分两部分,波密到林芝,200公里,普通公路。林芝到拉萨400公里,高速公路。

从波密出来,沿着帕隆藏布江一路西行,公路几乎是在森林中穿行。这段路上,有几处风景绝美的地方。

先说第一处,出波密不久,有一处观看帕隆藏布江的最佳位置。帕隆,汉语也叫排龙、迫龙。藏布,藏语里就是江河的意思,江水在山底奔流,山上树木葱郁,那天正好是阴天,远远望去,层峦叠嶂,云雾飘渺,像一幅水墨画。

帕隆藏布江

帕隆藏布江向西在峡谷中穿行,在林芝境内注入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中国科学家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宣布,西藏东部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3555名列世界第三。

说到帕隆藏布江,顺便也要说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也就是在波密向南只有100公里左右的地段,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境内,雅鲁藏布江的峡谷深度达到6009。雅鲁藏布江最大的转弯,距离318国道也就是几公里的空间距离。峡谷和峰林、转弯,造就了雅鲁藏布江鬼斧神工般的气势和奇妙。它劈开青藏高原,引来印度洋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也就是林芝一带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

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二处绝美风光便是通麦-迫龙沟一段。这个地方过去被称为通麦天险,也有人称它为通麦坟场,这川藏公路南线最险的一段路,从通麦到排龙,14公里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2012年底-20164月进行,总投资近15亿元,以"五隧两桥"为主原来二十来公里的路缩短为5公里多,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帕隆藏布江上,迫龙沟特大桥飞跨迫龙藏布大峡谷,汹涌的易贡藏布上,通麦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和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成为西藏公路交通发展的见证。

迫龙沟大桥

第三处美景便是鲁朗了。这里有一处风情小镇,藏民居,牧场,湖泊,远处的山,相映成趣,随手拍照,便是一幅美景。也可以这样说,波密到林芝,一路都是在画中游,没有危险的山路,不用担心高原反应,悠闲而惬意。

    鲁朗

过林芝,到拉萨,400公里,5个小时,一路高速,拉萨河相伴,白云蓝天。在高速通车之前,318国道要经过5000多米的米拉山山口,而今天,平坦的高速公路和长长的隧道,已经让我们忽略了川藏线上第二个5000米以上山口的存在。

拉林高速公路

九月五日,游拉萨,重点是布达拉宫。

拉萨城市不大,人也不多,是一座处处充裕着佛教气息的地方。拉萨海拔3600米,拉萨河穿城而过。拉萨气候干燥,阳光充足。拉萨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街道两边的商店,以出售西藏特产为主,大小宾馆的大堂,都布置有佛堂。布达拉宫在市中心,依山而建,高135米,面南背北,非常壮观。由此,拉萨也称为日光城和圣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当时,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建了一座城堡。后来,这座城堡毁于战火。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西藏长期处在混乱状态中。各大教派为争夺统治权,不断进行传教和征战。15世纪,格鲁派势力增强,在政治上也占据了优势。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在清朝的扶持下,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权。于是开始重建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下半部分为白色,称为白宫,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上半部分是红色的,称为红宫,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金身的地方。历代达赖喇嘛的尸体都在灵塔中存放,并经过防腐处理。经过几百年的持续扩建,今天,布达拉宫拥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价值连城。

布达拉宫

每当提及布达拉宫,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见证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游览布达拉宫需要实名预约,持身份证换取预约券,预约券上有游览时间和姓名、身份证号码,按照游览时间,徒步攀爬115米的台阶,验证、换票、检票,便可进入布达拉宫的红宫,也就是最高处,假如你体力不支,高原反应,在没有换取正式门票之前,可以原路返回,门票钱也就省了。

到了拉萨,一定要去布达拉宫,只有走进布达拉宫,才能真正感受佛教的魅力、藏民族的智慧和信仰。

【注:查洪波先生《西行漫记》(一至六篇)陆续更新中】陆续更新中】

【华豫游记】西行漫记(一)

【华豫游记】西行漫记(二)

【华豫游记】西行漫记(三)

【华豫游记】西行漫记(四)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平台首发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本文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