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豫读书】书缘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书缘

       到过我们家的朋友都知道,家里没有名贵的家具,也没有豪华的装饰,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书多。我们住的房子是朝阳两个房间,大的房间有阳台,有卫生间,小区里的住户都是把它作为主卧室。而我先生却坚决把它做了书房和琴房。


        前两天我把住了一二十年的家简单重新装修了一下,书房里满壁的书让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搬弄和整理。从结婚到现在40年了,搬了三次家,搬一次家换一次书架,书架一直在扩大但还是不够用。现在我们年龄都大了,不像年轻时那么如饥似渴的每天看纸质书了,手机上电脑上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够用够看的了。所以买纸质书相对少了。有些过去看过的书现在也不一定看了,保存价值也不大。但我们还是不舍得丢弃它们。因为看着它们就像看着自己一步步走过的路。那一本本书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那一本本书给予了我们知识的营养,补充到了我们的骨骼里,血液里。让我们在前行的人生路上,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1966年小学毕业,赶上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辍学在家。一两年后就近上了安阳市第五中学。上学不到一个学期,因为体弱我上体育课时晕倒了。父母受当时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以此为由不让我上学了,并且对我每天对家务事心不在焉,捧着一本闲书入迷极为反感。为此,我也没少挨过父亲的棍棒和训斥。那时最幸福的事就是过年了,父母放我几天假,可以不用干家务,我可以正大光明的把书摆在桌上或炕上,随便阅读和抄写。许多年后,当我考上了电视大学,考进了安阳日报社,让我的父亲非常震惊。他不相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我可以考上大学,他没有想到他最不喜欢的每天郁郁寡欢只知道捧着闲书看的大女儿能成为一名记者。父亲从没有当面夸过我,但当他老年时被疾病折磨,我用我多年当记者编辑认识的医生朋友,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回来时,父亲老泪纵横地对我说了一句:小时候对你最不好,没少打骂你,没想到你这么孝顺!父亲终于对我说了一句满意的话,让我痛痛快快的哭了一晚上。那是幸福的泪水。体弱多病的父亲,最终活到了80岁。口腔医院父亲的老同事们都说,是大女儿的功劳。我为父亲最终看到了我因读书而取得了成绩而无比欣慰!


        不管在小学还是初中还是大学,我都是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是个大户人家,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就有二十多个。他们中也有爱书人。常常互相借书看。那时主要看小说。古今中外都看,借到什么看什么。我有一个三舅特别爱看书,很有文化,给我们讲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故事。


        同学们初中毕业时,我因病留城,没有下乡,17岁时到母亲所在的单位当了一名纺织女工。工厂里的大多数女孩子,每天就是嘻嘻哈哈的打闹疯玩,20岁左右就找个人嫁了,忙于孩子家务。我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觉得一生不应该就这样度过。因为是自学,数理化难以学会,也因为对文学的爱好,我读的书大多是文学作品和写作知识等书籍。有时能借到自己喜欢的书,有时没有。后来,我发现了文化宫有个阅览室,每周日休息时,就带点干粮到那里去看书。那里摆着的书主要是文学杂志,我如饥似渴的汲取着文学的营养。这时候的学习很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但长期的阅读培养了我的文学素养。比同龄人中那些上过高中的人在语文方面也不差。这时候有了写作的愿望。开始给厂里广播室写表扬稿。后来给市广播站写新闻稿。几百人的一个小厂,居然上了“小喇叭”,那在当时也是很轰动的。那时厂里有个劳模,叫王大海。他家在河北,常年不回家,以厂为家,不分白天黑夜的,不分节假日的干工作。厂领导经常表扬他,每年也都上报他的先进事迹。后来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主人翁的姿态》,发表在了安阳广播站。这次被安阳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申泽田老师知道了,从此进入了他的通讯员队伍里。随后,申科长为我提供了许多新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曾经和学习班的同学一起去河南日报送稿件,在河南日报的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星期修改稿件,在河南日报登载了几篇消息。当时也很兴奋。关键是跟着编辑老师修改学到了消息写作的许多知识。


        这时的我在安阳新闻界有了一点小名气,也在我所在的工厂里成为了团委书记,兼管着广播图书打字等。这时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尽管从十八九岁就开始提亲的人不断,而且都是大家认为条件很好的,但我就是没有感觉,不甘心就这样走入婚姻。我不知道我在等待着什么。直到遇见了他。我的婚姻和书籍也有关系。我总是说我们是书为媒。因为都爱书,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和敬仰,因为灵魂相似,一旦相遇就一见钟情。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潜意识里一直住着一个穿着长衫夹着书本的人。少女时看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这本书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文学爱好者必读的书。我看了这本书后,潜意识里就埋下了像林道静和余永泽一样能住一个那样的公寓,有个相爱的教书先生每天穿着长衫,夹着书本,从学堂回来就很知足了。没想到许多年以后我真的就过上了这样的日子。我的先生在那个年代虽然穿的不是长衫,但他喜欢穿中式的上衣,夹着书本,并且每次上课都带一本四角号码字典。我真的找了一个教书先生,而且是中学语文老师,共同对文学的喜爱让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先生有几个同样爱好文学爱好知识的朋友,大家总是聚在我们那充满书香味儿的小房间里,谈文学,谈人生,欢声笑语,高谈阔论,好不惬意!现在女孩子找个教师觉得挺不错的,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但在那个年代的说法是“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但是我们两个都觉得相见恨晚,毫不犹豫做出选择,并且从不后悔。我们1979年认识,1980年结婚,1981年生子。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大潮,一起随着这浪潮奋斗着,努力着。我们一路携手共进,相互取长补短。他帮助指导我考上了电大,出色的完成了学业,系统的学习了汉语言文学!毕业后赶上安阳日报社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我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进了安阳日报社。我的新闻写作实践经验对他的语文教学也有所帮助。尤其是我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在事业上努力攀登的劲头对他影响很大,也激励着他去学习提高并展示自己的才华!只做学问不求功名的他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称为“学者型的校长”。

 本期作者:云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