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古塔】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

文/董家亮

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考证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修定寺塔,创建于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二至四年,是中国现存三千多座佛塔中创建年代最早者。2007年、2011年先后在中国佛教研究所《佛学研究》(总16期、年刊)和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四辑、年刊)发表相关论文。之后此学术观点被王其钧著《中国建筑史》等书刊媒体引用。今摘其要点,以飨读者。

一、修定寺塔不是创建于唐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塔》《辞海》《考古》《文物》《安阳修定寺塔》等省级以上20多种书刊专著,在谈到修定寺塔创建年代时,虽然具体年月有差异,但一致认定是唐代建造。这些说法只是专家学者的推想,并没有确切依据。

今存于修定寺塔门楣上的一则题记,就可推翻建于唐代的说法。文曰:“林虑县令杨去惑、邺县令裴□康 游古。咸通十一年五月八日同题”(见图一)。咸通,系唐懿宗年号。唐朝咸通十一年(870),二位县令说游览修定寺塔是“游古”。唐朝人游览唐朝建筑,能说是“游古”吗?由此即可断定此塔的创建年代不是唐代,而是在唐代之前,且相去甚远。试想我们今天去南京游览民国时修建的中山陵,你能说是游古吗?

图一:咸通十一年五月八日同题

二、 修定寺塔创建于北齐天保二至四年

欲知千年事,全赖古人书。

1.天保元年,住在修定寺的法上“拟建”佛塔。唐开元七年(719年)僧玄昉撰《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见图二)⑴载:“沙门法上者,汲郡朝歌人也,业行优裕,声闻天朝。东魏兴和三年(541),大将军尚书令高澄(高欢长子,后谥为文襄皇帝)奏请(法上)入邺,为昭玄沙门都维那,居大定国寺。而充道首既非所好,辞,乐幽闲不违所请,移居此寺(指孝文帝给额的天城寺)。澄又别改本号为城山寺焉。魏历既革,禅位大齐(今称北齐)。文宣(高欢次子高洋)登极,敬奉逾甚。天保元年八月,巡幸此山,礼谒法师,进授菩萨戒,布发于地,令师践之,因以为“大统”(主持全国僧尼事务的僧官),既见二水寺前合流,又改为合水寺焉(隋改称修定寺至今)。封方十里,禁人樵采射猎,乃给武官兵士守卫修营,三时视觐,四事无缺。师以什物余积拟建支提,有一工人忽然而至,入定思虑,出观剞镌,穷陶甄之,艺能竭彫,镂之微妙。写慈天之宝帐,图释主之金容,虽无优之役,龙神无以加也。  

图二:《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文

碑文中“支提”?亦称支提塔。《杂心论》曰:“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佛塔有二种,存放供奉高僧骨灰舍利的名塔,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名支提塔。法上拟建的支提塔不是存放某高僧舍利的“灰身塔”,而是绘有释迦牟尼佛“金容”,形状像“宝帐”一样的支提塔,是供僧侣信徒礼佛念经的场所。而礼佛念经的场所应在寺院正中,今天我们看到修定寺塔与法上拟建“支提塔”的位置一致。

碑文中“宝帐”?《观佛三昧海经》云:“幢头有华(同花),其华无量,百千宝色;有无数叶……华叶为无量百千宝帐”。“宝”指华美;自上而覆的帷幕谓之“帐”。宝帐即华美且自上而覆的帷幕。今天我们看到修定寺塔的装饰形状与碑文的描写相符。

碑文说法上“拟建支提”,以及建筑情景和竣工后的效果,但没有说明什么时间开始建,什么时间竣工。

2.天保二年,文宣帝下诏让法上修建佛塔。北齐天保年间,文宣帝每年都到合水寺礼佛。唐朝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八·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曰:法上“有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明解时事,分略有据。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当有齐之盛。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六军既至,供出僧厨。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天保二年,文宣帝到合水寺“放生”。又下诏曰“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上(法上)总担荷,并得缉谐”。这段话说明:天保二年,文宣帝下诏在合水寺修建佛塔,并任命“大统”法上为总负责人。因此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就是修定寺塔的开工的时间。

3.天保五年,文宣帝等到合水寺礼佛拜塔。197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修定寺遗址调查清理时发现,当年文宣帝等到合水寺拜塔时,供奉的一尊玉雕舍利函,基座上镌刻有一段铭文(见图三、四)曰:“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婆摩词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天保五年岁次甲戌四月丙辰八日癸亥。大齐皇帝供养;尚书令平阳王高淹供养;王母太妃尼法藏供养……。”铭文中“王母太妃”和天保二年文宣帝诏书中“太皇太后”相呼应。这说明天保五年(554年)四月以前,法上拟建的“舍利塔”已峻工,否则文宣帝等到合水寺拜塔就无从说起。

以上三处不同时期、不同人对修定寺塔的记载,前后呼应,互为因果。且唐朝碑文记载法上所建“支提塔”和今天我们看到的修定寺塔位置、形状、图案等完全一致。由此判定修定寺塔创建于天保二至四年。 

图三:文宣帝等供奉的玉雕舍利函

图四:舍利函基座上的铭文

三、今天的修定寺塔就是法上创建的支提塔

1.在北周武帝废佛时,修定寺塔“独存”。《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记载:“齐师失律,鼎迁于周(北周)。建德六年(北周武帝年号,公元577年),武帝纳张宾邪谏先废释宗……赖使者深重三宝,不忍全除,虽奉严敕,才烧栏槛阶砌,拆去露盘、仙掌而已,是以齐国灵迹,此塔独存也”  

    修定寺塔创建24年后,就遭遇周武帝灭佛,但佛塔主体得以保存。130年后唐朝国家级学者撰碑记载此事,加之当时还应有创建修定寺塔的碑文以及先师口传,所以碑文是可信的。

2.在唐武宗、周世宗灭佛时,修定寺塔也没有被破坏。宋乾德三年(965)十月二十八日,乡贡进士齐拯撰、进士贺昼书并赞《大宋天城山修定寺奉敕存留记》碑⑵记载:“乃验其旧记,刊此新文”,再次明确指出“慈氏宝帐,异事奇功,乃法上之修也”。接着记载天保四年(553年)至宋乾德三年(965年),410多年间修定寺塔的兴衰史。指出北周武帝灭佛时“惟存宝帐”;唐武宗灭佛时,“宝帐弗圮fupi,:没有倒塌)”;周世宗灭佛时,恭帝显德二年(960年)帝曰:“敕额者,悉可停废;到宋乾德三年,修定寺塔“奉敕存留”

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一是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佛,此时修定寺塔还没有修建。二是北周武帝灭佛;三是唐武宗灭佛;四是五代时后周世宗灭佛。宋乾德三年碑明确记载,修定寺塔经历了三次“灭佛”事件,到宋乾德三年仍巍然屹立。

3.宋熙宁五年,修定寺塔依然完好。乾德三年后,又过了107年,到宋熙宁五年(1072年),三朝宰相韩琦之侄韩正彦游览修定寺塔,并题诗留念曰⑶:“

魏齐去今逮千年,岁时奄忽如跳丸。

山头旧寺已五改,惟有陶塔依然完

此塔固与常塔异,鬼神夜叠磨琅玕。

当时规模非世有,肖形上拟天人冠。

阴工故欲露绝巧,千态万状劳刻剜。

周环象马就行列,出没蛟螭相屈蟠。

鬼趋胡舞卫宝帐,四壁莹滑琉璃寒。

……

搜寻遗事不可见,感时吊古空盘桓。

周行数匝兴未已,西山落日衔金盘。”

这说明当时修定寺塔“依然完”好,且他看到修定寺塔身的图案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样的。

4.金元时期,修定寺塔仍高高耸立。《河南通志卷七十三》载金代曹昶《游清凉山》诗:“……四山回抱开翠屏,中有招提曰修定……亭亭孤塔认高标,满谷松杉密相映……。” 今修定寺塔身、门楣上仍保存金、元时期许多石刻题记。

5.明清时,宝塔插天。修定寺今存明成化十九年(1483)《南山老宿者碑》载:“南山老宿者,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二……宣德六年(1431),游方到於古相之西七十余里,见古刹基址一所,山名清凉,寺号修定。先朝兵火燹(xian野火)屡,徵(zheng 表露出来的迹象)存宝塔一所,发心修理。

修定寺今存清雍正十三年(1735)《修定寺重修天王殿碑记》载:“邺西七十里,后魏太和孝文帝年间,至明赵藩,则更从而式廓之,宝塔插天,佛阁连云、尤邺西之胜观也。”    

6.民国时,惟修定寺塔尚存。民国十八年(1929)安阳县知县范寿铭主纂《河朔访古新录》卷二载:“县西北七十里清凉山……修定寺旧有塔一,方浮图(佛塔)二。惟方浮图一尚存,高十余丈,方广各五丈。四周砌以方甓(pi 砖),花纹至精,距地丈余者,窃取殆尽,惟上级尚有存者,然亦仅矣。”

对于法上创建修定寺塔的存在,从北齐天保五年起,历北周、隋唐宋、金元明清乃至民国,历代碑碣、题记和书籍都有明确记载、从未间断,由此证明今天的修定寺塔就是北齐时法上创建的“支提塔”。

需要说明的是,修定寺塔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刹有相轮、刹杆、露盘、宝珠组成。在北周武帝废佛时塔刹被拆除。1952年,上级工作员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组织村民掀拆修定寺塔砖石修水渠,后被区公所领导发觉及时制止,保住了塔身,但塔顶被全部拆掉⑸。

1978年开始,国家分三次拨款对修定寺塔进行维修。塔基1400多年来损坏严重,用土掩埋。对塔身缺失的近2000块花砖进行补修。现在看到的塔身及花砖与原貌基本一样。因为塔身花砖整体的排列有一定规律,不可更改,且补修是用原来的花砖翻出模子,然后制坯、烧窑、饰釉彩。现在看到的“四坡形塔顶”、塔刹,是依据唐塔样式修建的,与唐宋碑文记载不符。宋朝韩正彦《修定寺宝塔留题诗》说塔顶的形状是“肖形上拟天人冠”。唐开元三年三月,前太子校书金崇文张伯仁撰《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记载修定寺塔刹:“露盘墆霓(dini:高貌)以云表,相轮峥嵘乎风半。⑹”

四、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

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祯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指出:登封嵩岳寺塔(见图七)创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解放后专家学者沿袭此说,称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佛塔中创建年代最早者。其次,是创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见图六)。

1996年,北京建筑学院曹汛教授在《建筑学报》发表长篇论文,经过通读通解唐朝李邕撰《嵩岳寺碑》,结合嵩岳寺塔发现有唐代地宫(隋以前佛塔概无地宫),又把嵩岳寺塔的形状和其他唐代佛塔相对比等多方考证后认定:现存嵩岳寺塔不是正光年间所建,而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重建,且和北魏原样不同。重建的嵩岳寺塔为2层、12角形、塔身以上有15层塔檐,为密檐式8角形,如此华美的建筑,堪称中国佛塔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但不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佛塔。安阳修定寺塔创建于天保二至四年(551—553年),由此可知修定寺塔比嵩岳寺塔创建早180多年,比四门塔创建早6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现存三千多座佛塔中创建年代最早者。

2005年,曹先生在《建筑师》连续发表三篇关于修定寺塔的论文说:“把寺院遗址彻底揭示出来,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修定寺塔是我国佛塔最早的建筑范例,不论历史、艺术,还是科学内涵,都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对修定寺塔的研究开发,不仅对我国建筑史、装饰史、佛教史、艺术史,乃至对国际交流、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宝塔攒金岫,巍峨接星斗。秀丽镇山河,声华传宇宙”⑷。 

 图五:安阳修定寺塔图六:山东历城四门塔图七:登封嵩岳寺塔 

注释图三、四录自198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安阳修定寺塔》;图五、六、七录自网上。⑴⑵⑶⑷⑹,均出自清嘉庆四年安阳县知县赵希璜辑录的《安阳县金石录卷第十三补遗》。⑸见安阳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中 卫本峰《唐修定寺浮雕砖塔》

  2019年3月于安阳

作者简介:


      董家亮1951年生,安阳县许家沟乡前西岗村人,大专学历,曾任安阳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伦掌乡乡长、文化局副局长等职,2011年退休,为中国宗教学会会员。

    1986年,撰写《唐代选拔官吏制度的得失对当今的启示》,获省人才研究学会优秀论文奖,省委组织部来函“致谢”;1988年省委书记杨析综来县视察,为县委书记撰写汇报稿,其中《实行土地有偿转让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部分,在 12月23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作为《河南省县级改革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之31》印发;2002—2007年,在国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佛教纯学术刊物《佛学研究》(年刊)发表论文三篇;2004年市社科联《殷都社科》2期封三专页介绍其成为中国宗教学会会员的事迹;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论》第四辑(年刊)发表《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2015年,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论文集》中发表《高陵石牌 文字解读》;2017年,被聘为安阳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2018—2019年,主编《湖北省恩施市第二中学志》。其学术观点受到专家学者的赞誉,被多家书刊媒体引用转载。 


对董家亮

《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

的引用与评价(一)

2007年,董家亮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第十六期(年刊),发表《安阳修定寺塔建造年代考》(见图一);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四辑(年刊),发表《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见图二)。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安阳修定寺塔创建于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二至四年,是中国现存三千多座佛塔中创建年代最早者。

2010年11月,王其钧教授在给董家亮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和贵祥都认为您的文章(指《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很有意义,尽管是地方作者的文章,观点、语言会和学者的写文章方法有区别,而一字不动的发表,会保持您文章的原生态。我们发表新观点时,好正式引用您已发表过的文章。您的调查很辛苦、很深入、很值得敬佩!贵祥老师那里正好有个建筑史顶级的发表阵地。假如有问题,请和贵祥老师或我联络。祝您工作顺利!

王其钧 敬上 2010年11月28日

王其钧在另一封邮件中说:关于嵩山嵩岳寺塔一事,我同意曹汛和您的观点,已经在即将出版的一本《中国建筑史》(见图三)提及。在这本书的第55页修定寺塔的文字中,提到您的名字和您的观点”(见图四)。

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信息网总顾问。兼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

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建筑史论汇刊》主编。

01

02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董家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