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黄古迹研学行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内黄古迹研学行

/刘学中

黄河故道很多,内黄是有名的黄河故道。内黄的县名,就含黄河以内以北的意思。内黄曾经沙丘遍地,是沙区。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是穷人闹革命的地方。沙区诞生过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之一,所以也称红色沙区。
昨日内黄古迹研学行,不涉及敌后抗日主题,是一次文化考古研学之旅。我们一行四人,其中有安阳文友两人和内黄街坊一人。计划是以古都亳城为中心探寻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


第一站县城南西长堌村白钺墓,也是汉黄河金堤遗址所在地。沿硝河东岸来到村西南,路东侧看见一座庙宇坐北朝南。庙后便是白钺墓,庙前卧着一碑,碑刻金堤遗址白钺墓,庙门东侧立着一碑,碑刻着明朝白钺墓的来历和与汉朝金堤遗址位置关系。提醒着这里曾是西汉成帝时期黄河决堤筑堤的金堤,汉黄河故道就在白钺墓的西边不远处,至于多远还是不够精确,有人说,过去的黄河两岸的大堤距离几十里呢。白钺墓为我们提供了汉黄河在内黄的故道坐标参照。走进白钺庙一看,这里列为内黄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建设的庙堂曾发生火灾,房顶又重新整理过,远不如先前的琉璃瓦房顶辉煌,一幅破败的样子。以前来过一次,和这次一样没有人守护,庙门紧锁,感受不到什么香火味,让人感到遗憾。


第二站是亳城马次范五姓坟。五姓老茔是一处内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马次范村北路北侧,一座蒙古包风格的庙宇,建在五姓老茔碑楼前。庙前的石碑,记录着元朝在中原政权被推翻时豫王铁木黎的事迹和五姓坟的来由。庙前两列排着近年来豫王五姓后裔捐资兴庙捐资纪念的石碑。庙前的路,很是荒凉,可能是冬天缘故吧。


第三站是亳城商中宗陵。商中宗陵在亳城刘次范村东南头,庙门朝南,2016年刚修建的,山门楼额上刻着商中宗陵四个大字。一进门是一通宋修丰碑,碑座是雕刻精美赑屃,碑身一尊高大的石碑,碑文洋溢着宋修商中宗陵时对先祖的尊崇和敬仰。仔细看,碑身腰部有一道裂痕,修复过的。据说是文革破四旧时,庙宇内几百通刻有御制祝文的石碑被拉走建桥墩,或做过门石、牲口槽,或被当场毁坏,幸亏这通宋修高碑尚保存着。商中宗庙,已于一九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可能是离政县城的原因,保护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庙容杂乱,感受不到肃穆的氛围。


第四站亳城裴村大兴寺。下午一时许,赶到大兴寺,院内耸立着一座七层高塔,地面以上六层,沉入地下一层,名曰大兴寺塔,宋塔风格,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大兴寺塔,俗称老塔,流传着老塔一塌,黄河回家古语儿,昭示宋黄河故道就在内黄老塔以东附近。大兴寺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来网红在塔前拍着视频。


第五站要去汤阴县任固镇故城村,探访近年有传是内黄在旧县村之前的故县城。我也是第一次去,打开手机导航,约20分钟的车程。几经打听,终于在南故城村南禅教寺对过,见到一通卧碑,上面记述了这里曾是战国时期的秦安阳邑所在地。汉初安阳县废,后始置内黄县,治所当为汉废安阳城。走进禅教寺,院内中间是新修的大雄宝殿,东侧是道教殿,正堂雕塑的老子像,东西山墙,镶嵌着善者捐刻的《老子》八十一章,再东边是儒教殿,正堂是孔子的塑像,三面墙上是七十二弟子画像,西侧是关圣殿,正堂是关公塑像,两侧是周仓和关胜塑像,东西山墙上的壁画也显得功力深厚。村两委会办公房就在禅教大雄宝殿后面。整个禅教寺建筑雄伟,院内整洁有序,文化氛围浓厚,彰显着汤阴故城村尊道重教的文化素养。


    最后一站是冉闵纪念园。冉闵作为五胡乱华时期的民族英雄,纷乱时局领导北土乞活军,暴力反抗羯赵压迫者,建立冉魏短暂政权,因民族矛盾激化、外交孤立和安民失策,而被鲜卑慕容氏乘势所灭。冉闵勇武,欲救北方汉民于水深火热,却因军事外交和政治失策,身败国亡,岂不悲哉!
一天时间,六个文化景点,来不及深入研学。一觉醒来,无限感慨。没有香火滋养的先祖功德,传承还会久远吗?

内黄古迹研学行

     作者简介:刘学中,笔名腊月九,河南内黄人,安阳市作协会员,文学和摄影爱好者。有散文散见于《奔流》、《内黄文化》、《三月三》期刊和网络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