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86):圣树、鸟鸣、勇登攀——仲春王屋山散记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86)

圣树、鸟鸣、勇登攀

——仲春王屋山散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提起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恐怕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几句吧?而这个故事的发祥地就在豫西北济源大地上。

仲春时节,再游王屋山,对王屋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一)十年之后又重来 

十年前,我曾随一个旅游团队匆匆到过王屋山。不过那时经验不足,我们从豫北安阳跑到豫西北济源,还是一日游,却很贪婪,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游几个景区。

我们先参观了济源小浪底工程后,又赶到了王屋山。这两地都是大景区,尽管是早去晚归,又能有多少时间可用呢?所以,到达王屋山景区之后,我们只在山中的千年银杏树下看了看,只到登山的天坛神道起始处照了照相,只参观了一下刚刚建成的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就因时间不够而匆匆离开了。

没有登上王屋山天坛绝顶,成为了第一次到王屋山的大遗憾。这一遗憾,就遗憾了十年。

(二)道观里的佛门圣树 

十年后,再到王屋山,才知道这里不仅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而且是道教圣地。

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道士司马承祯受命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之,传承至今。所以,这里道教宫观很多,山脚下的中华愚公村西路南山坡上,就是司马承祯建造的阳台宫。此宫因建造在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的阳台上而得名。

我们是下午五点后进入阳台宫的,宫之内外正在整修,济源人民正在倾力打造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区,这座千年道观在历尽兴废之后,又迎来了一次全面兴盛的好机会。正像道观大院里的千年古树——七叶娑罗树一样,枯木逢春,又将要以茂盛的枝叶展示顽强的生命力了。阳台宫占地约9000平方米,进山门之后,你就会看见古朴庄严的主殿——大罗三境殿前那棵千年古树了。古树主干高约四米,全高约有20多米,胸围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庞大。

正值仲春,这棵珍贵的娑罗树已经长出嫩叶,呈现出勃勃生机了。

此树为何珍贵呢?除了古老之外,还因为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亲手所栽。当初,建造此观的司马承祯道长威望很高,所以连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都投入门下,拜师修炼。另外,这树珍贵还因为是佛门圣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诞生于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而涅槃于娑罗双树间,故娑罗树是佛门圣树之一。而在道观中出现了佛门圣树,说明唐朝时候佛道两家大融合的趋势已很明显。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此即是一大证明。

站在这神树之下,仰视高大茂盛的树冠,我心生无限敬仰。这历经沧桑,经历风雨的古树,其实是神佛在世间的化身呀。它在示现大道,它在证实文化的生命力——即使曾经低谷,曾经破坏、打压,但只要是正道正法,必有大放光彩、普度人间的时代到来。

而今,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正在叫响,不就是证明吗?

一院之中,还有古柏两棵,皆是龙形凤状,让人称奇,让人更加相信,万物皆有灵,万物含正法。一如那造型精美、古色古香的大殿一样,让人仰视,让人深思,让人沉静,让人有所感怀。

(三)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上次到王屋,一日游两地,有点太匆匆。这次到王屋,两日住一地,便觉很悠闲。悠闲下来后,你就能体会到大诗人王维《鸟鸣涧》的优美意境了。

画面虽然不一样,意境却是很相似。两个早上,每次都是在农家院的鸡叫声、山谷里的鸟鸣声中醒过来的。山里农家院,虽然专搞旅游接待,但条件与城里的宾馆比起来,还是差了许多。然而,就因为这里有鸟鸣,我们并没有嫌条件差。什么空调太破,不能洗澡,室内光线不好,统统可以忽视。单就一条——能听鸟鸣鸡叫,完全足矣。

这可是免费的 “服务项目”,完全的超值享受。

“咯咯哏儿——”,“咯咯哏儿——”,大公鸡的叫声十分悦耳。前两个“咯咯”是阴平声调,后面的“哏儿”是阳平声调,挂着拖音。这叫声“内力”充沛,“功底”深厚,极其响亮。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叽叽喳喳喳喳——”嗬,这不知名的小鸟急速而悦耳的叫声,简直是一个小巧玲珑的美女歌手在练声试唱。隔着还算密封得不错的窗户传进耳朵,让人无限地享受。

就连疑似老鸹的声音,也不觉得那么难听了。“呱——”,“呱——”,全是阴平声调,拖得长长的,慢悠悠地隔一会儿来上一声,隔一会儿来上一声,不知在表达什么意思,让人无限遐想。

我忽然想起了战国时的孟尝君,在遇到危难之时,是靠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脱离险境的。而今,听着这王屋山里的天籁声响,我总想做一个“鸡鸣鸟叫”之徒,以净化自己日渐世俗化的危险的心灵。

(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山脚仰视王屋山海拔1715米的绝顶天坛峰,峰顶的天坛阁清晰可见。

天坛,天坛,因为人文始祖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而得名。也因为黄帝在此祭过天,后世皇帝都喜欢来此祭天。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设在北京后才停止。因朱棣觉得路途遥远来此不便,才在北京仿此山峰建一高坛用于祭天,才有了现在的北京天坛公园。

上次来王屋没登上天坛峰,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了。但要登上天坛峰顶,需要一步步丈量完那条天坛神道——全长3768米,总台阶4631个,拔高近700米,这可是需要掂量掂量的。但一想到愚公先生的精神,我们就有了劲。老人家要移山,都没有害怕;我们仅仅空手登上去,又有何难?

于是,我与小伙伴们毅然登上了天坛神道。

仲春的山间,清明节气还没到来,目之所到处,还是一片荒凉。荒枝枯林中,偶尔会出现一从金黄的连翘,偶尔会点缀着一树洁白的山杏花,使这还显枯荒的山坡上多了几分生机。别看绿意尚缺,几乎无景可看。其实留心一下,处处风景。山坡丛林中,万木似乎杂乱无章,细看又是秩序井然,一种完全由自然的大手描绘的和谐蕴含其间。

神道就铺设在一道山脊上,盘旋回环,上上下下,就把山坡之极端陡峭化解在了无形之中——你可以尽情享受攀登的乐趣,慢慢走来,而不必要因无处立脚无法歇息。

这样攀登,并不是和他人竞赛,不是和别人比拼,只是一种对自己意志的丈量。这个不说起步时有多快,而是看你起步后能不能坚持下去。我们是上午九点开始攀登的,之后因为阳光明媚,温度渐高,汗水便禁不住地涔涔而下了。不过,喘气也好,腿酸也好,攀登的意志不能动摇。其实我也多次想打退堂鼓,可看到远方的风景,高处的风光,总是心有所动,便又击退了软弱,唤回了坚强。

“龙脊盘旋十八弯,盘弯尽处见天坛。别说凡骨寻来易,任有仙风到也难。”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写出了欲登天坛而又觉得高不可攀的真实感受。但我们既已迈步,就不能退缩了,我要把李白的诗歌改一下:“龙脊盘旋十八弯,盘弯尽处见天坛。虽是凡骨也不惧,登上天坛拜金仙。”

当我们步步升高之时,眼前的景象也越来越开阔。尽管远处雾遮云罩,却仍觉心胸开阔了许多。三个小时后,我终于在气喘吁吁中登上了天坛峰,于无限欣喜中,感觉大好河山早已尽在心间……

(本文写于2016.04.03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