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亥处暑:天地始肃,养阴敛阳

 健康管理师紫苏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2019年8月23日18:01进入处暑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北半球结束了己亥年喧嚣的暑期。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曾言:立秋处暑二节。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

处暑这一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天气将逐步转凉。

节气

处暑三候

古代,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

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节气

处暑习俗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暑气消退而人心爽朗,秋意渐浓而不至于生悲,此时秋云飘逸,天上云彩开始变得纤巧轻盈,故有“七月八月看巧云”;而秋水如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正是畅游人间的好时节。

放河灯

处暑期间的中元节,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在其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于七月十五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普渡不得托生的冤魂怨鬼。

处暑吃鸭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节气

处暑养生

今年8月20日出伏,处暑在末伏之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

处暑之后,天气转凉,很多人会觉得过完三伏天,总算要降温了,气候慢慢变得宜人起来。但其实在这段时间,人们更要小心保养才对。

8月20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温差逐渐拉大会带来什么后果?—— 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所以处暑养生尤其要注重应对气温的波动变化。

早卧早起以敛阳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

及时加减衣物

暑期过后,昼夜温差较大,晨练和晚出要注意保暖。虽然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但由于一些人不懂时令敛阳之理,夏季发散太过,阳气不足,形成内空。

处暑之后早晚天凉,如不保暖,寒邪易乘虚而入,深入脏腑。反之,中午天热,若穿得过多,郁热不散而生内火,违反“秋收”之律。古人所讲病在穿脱之间,即是告诉世人,穿脱不当可能会引邪深入,酿成疾病。

穴位按摩降血压

之前也说到出伏后早晚温差大,会导致人体血压压差不稳,甚至诱发心血管病。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当人血压升高时,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多食滋阴润肺食物

立秋后燥气当令,燥邪易伤肺,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百合、蜂蜜、菠萝、乳制品等以滋阴润肺。

另外,因立秋时暑热之气还未尽消,天气依然闷热,故仍需适当食用防暑降温之品,如绿豆汤、莲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此类食物不仅能消暑敛汗,还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

推荐食物:粳米玉竹粥

原料:新鲜肥玉竹50克(干玉竹2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玉竹洗净,去掉根须,切碎煎取浓汁后去渣,加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煮为稀粥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阴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无痰或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降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