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怎么治牙?我国古代口腔医学的“四大发明”

 健康管理师紫苏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龋齿的危害”“牙齿松动了怎么办”“装假牙好还是种牙齿好”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为此全国线上线下通过电视宣传、讲座等各种形式向民众科普。现代治牙经验丰富、手段多样,那古代人是怎么治牙的呢?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人于7世纪初完成的《诸病源候总论》,是一部专门研究各种疾病病因及症候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卷二九写道,牙痛的病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髓气不足,阳明脉虚”;另一种则是由于牙虫(龋齿)而引起的,“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馀齿,亦皆疼痛”,这段论述相当于现代的细菌感染,虫牙里当然没有虫,是细菌。

书中还写道,对于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可以用针灸来治疗,但对于第二种牙痛,要用药物把牙虫(细菌)清除,才能止住疼痛,针灸只能起辅佐作用。为此,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治牙虫的方法,下面略作介绍。

第一种是药物。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卷二二中收集了许多治牙虫的药方,其中不少药方中配有细。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在药店里找到含有细辛的牙痛药。不过,也有的药方显然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例如书中所介绍的“鸡屎白以醋渍煮,稍稍含之瘥”。

第二种是熏烫。《外台秘要方》卷二二收录的“杀齿虫方”是:“雄黄末,枣膏和为丸,塞牙孔中,以膏少许置齿,烧铁篦烙之,令彻热,以瘥止。”此方想必颇为残酷,一般患者恐怕难以忍受。相比之下,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七中所收录的方法要温和多了,“用天仙子一撮,入小口瓶内烧烟,竹筒引烟入虫孔内,熏之即死,永不发”。

第三种是针灸。元朝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写道:“风牙虫蛀夜无眠,吕细寻之痛可蠲。先用泻针然后补,方知法是至人传。”这里所说的“吕细”是穴位名,其位置“在足内踝骨肉下陷中”,也就是太溪穴。

第四种是巫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卷一一中,推荐了几种治牙符咒,例如:“人定后,向北斗咒曰:北斗七星,三台尚书,某甲患龂,若是风龂闭门户,若是虫龂尽收取,急急如律令。再拜,三夜作。”

这个方法固然简单易行,但估计是不会有什么疗效的,最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三姑六婆》中也提到了“药婆”,由此推测,捉牙虫的方法在元末就可能已经出现了。

捉牙虫治牙痛,还有银膏补牙术、砷剂失活治龋齿、牙齿再植术和牙刷。后四项技术并称中国古代在口腔学领域的“四大发明”。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有砷剂失活治龋齿的记载,比欧洲早1700多年。公元659年,唐朝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中记载银膏补牙技术,其配方近似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银汞合金,欧洲人直到19世纪才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葬于公元959年的辽附马卫国公的殉葬品中已有制作工艺与当今相似的骨质植毛牙刷,且宋时已有多起文章讨论牙刷与口腔卫生,足以为此前已有牙刷提供佐证,比美国人威廉·阿迪斯于1856年“发明”牙刷早800多年。

宋代由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详细记载了牙齿再植的方法,当时称“复安”,而欧洲到19世纪才出现这种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