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乎成长启示录——做“无用”之事,做“有心”之人

 古读 2022-06-13 发布于广东

在知乎答题有一年多了,写了好几百篇回答,发展了4000多粉丝。从粉丝数据来看挺失败的,但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挺有收获。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我通过写知乎得到的两点成长启示。

  1. 文学边缘化,文字营销化

我起初在知乎答题都是集中在文学类,但是数据非常惨淡。当然跟我账号权重和个人水平有关,但是我留意同类的答主,其中有一些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但是从数据上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别。

有一次我看一篇出版社关于阎连科新书的介绍,数据真是有些惨不忍睹。阎连科怎么说在当代作家中还能排得上号的,但是依旧少人问津。难怪有人说,在知乎文学只值5毛钱。

我后来转而去答一些教育类话题,开始获得一些关注。被邀请参加官方的训练营,后来还几次入围知乎成长力榜单。获得出版社赠书,还有MCN邀请签约。

两项比较,可以说选择赛道很重要。这样是不是可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呢?

我觉得这两个都重要,不见得哪个更重要。知乎经常有一些话题就是非此即彼的比较,而实际上一件事情成功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哪怕少了那个最不重要的都不一定能行。

在知乎文学只值5毛钱,你相信这个说法吗?

我前面说的经历似乎证实了这个,但是我告诉你这个说法是错的。我在知乎挣到的最大一笔钱恰恰跟文学相关,我的一篇4000余字的回答获得了稿酬一万元(原来我以为一万元是五个人分,后来认真看了确定是每人一万,不过扣税后具体多少我没算,稿费还没拿到)。

我说这笔钱跟文学相关,是因为我写的就是一篇小说,获赞好像才20几个,但是它能在数百篇的回答中获得官方的认可,就是在于文学性,也可以说故事性。我用了三四个小时一口气写完,但是它需要动用的能力却是观日持久的积累。

知乎不仅是给我提供一个写的平台,还给我一个看和学的平台。我看到一些大V之所以成为大V,不仅是他们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文字功力,这两种能力少了一样都不好使。

文学虽然边缘化,但是文字依然是最硬核。短视频大有替代图文的趋势,但是视频只不过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底层依然基于文字之上的。怎样把一篇知识性的内容,讲得简洁明了又富有趣味,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它就成了你最有力的营销工具。最近火起来的新东方甄选就是一个例证。

如何练就文字和表达能力?就需要做大量“无用之功”——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字”。

这件道理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上,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中有一些知识以后我们几乎用不到,但是为什么还要学呢?

学校教育不仅是积累知识,教育的过程是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通过对规定科目的学习,我们了解学习是怎么一回事,锻炼了学习的能力。你在这个过程中,练习如何对抗枯燥、自我约束、抵制诱惑、保持专注,这些能力的高低不同会把我们塑造成不同能力的人,它们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会体现在生活之中。

2.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认识自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它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时不刻都在面对自我。内心看不见的痛苦远远多于脸上看得出的痛苦。内心混乱的痛苦根源在于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评价的失调,每一人或多或少都在承受这种失调引发的焦虑。

在开始写知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感到忿忿不平,因为我觉得我写的回答比一些高赞回答要好,但是数据却相差很远。后来,我才意识到知乎的账号也是有权重的,你什么等级、点赞、收藏数据等等都影响了你的回答排序,而排序影响了阅读量。随着我答题赢取积分提升了等级,我的回答也开始靠前,数据也就有了起色。这让那些原本视为无效回答的文章也体现了价值,至少它们帮我积分升级了。

我向来不喜欢研究一些打法、规则之类的东西,为此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让我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弱点,以后应该加以改正。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在的评价,因为它们充满了变量。比如,我同样的文章在不同的平台获得的数据常常大相径庭,这就告诉我——如果仅仅是用单一体系评价自己,可能得出并不客观的评价。

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件事,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需要知此知彼;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兼听则明;这样才可能做对事、把事做好。当我们把事情做对又能做好,那么它就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内心的焦虑。

我们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影响我们做事,还会影响我们做人。在我看来,如果说成功有无数种定义,那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最苛刻的审判官就是我们自己,让这个苛刻的审判官最大程度公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大有裨益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