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中“美人”意象的文化沉淀与创造

 我要保存最好的 2022-06-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科研论文中以“引用”与“被引用”的双向关系,来寻找文章、观点的源流,也可以看出当下乃至一段历史时期的热门话题,帮助我们更好捕捉研究动向。
在诗词的创作中,一旦某些意象或者立意被大家所接纳,会被反复引用、借用或者改用,加强这一意象的接受度。诗词创作在同一时间段“引用”和“被引用”的现象较少,但是在更长的历史段落中,很多文化符号就是这样被不断引用、创新,也许扩大了内涵,也许改变了用法,最后其意义慢慢固定下来,比如“美人”“香草”意象。
“美人”意象是如何被诗人大量引用,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又如何被不断被后人扩大内涵进行再创造的?
《诗经》中刻画了大量的“美女”形象。《硕人》描写了卫夫人精致高挑白皙的形态美及顾盼生姿的神态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静女》中以“静女其姝”,强调其娴静之性情、热烈之情意;《关雎》仅“窈窕淑女”这样概括性的词语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野有蔓草》用“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反复咏叹,认为女子“婉”即美的特性,突出其眉目清秀明丽;《桃夭》中以比兴的手法展现“美人”的“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这样艳丽有生机,同时具有和顺和善美德的女子。
这些美人或具体或概括,给我们展示了“美”的外在形态,还有内在性情、品德等,总之给“美女”描摹了多幅画像,总体特征是其内外兼美也即具备外形美、内在美。至于几分胖瘦、气质刚柔,后来的每个诗人及读者又有不同成分的添加。在这里,“美人”是完全作为“美”的对象加以欣赏与创造,欣赏时也汇入了读者无限向往的情感力量。
'美人'的美丽多情、要眇宜修形神俱美的形象,很容易与人类最美妙的情感“爱情”联系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洗礼,无论是美人还是美妙的情感,都幻化出超凡脱俗、亦真亦幻的美人形象图,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而《蒹葭》中的“伊人”,加上了“秋水”的阻隔,更加虚化,没有形象的描写,只有在此在彼的指引,这个“伊人”可以设想为“理想”“爱情”“事业”等等任何你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但是不忍放弃的象征体。这里的美人比《诗经》中其他形象的美人就有了更多解释和联想的空间。
图片
“美人”“峨眉”“佳人”这些意象被屈原大量运用,并不具体描写其容貌特征,赋予其象征意义,更多是精神及政治上的渴慕对象,才使“美人”意象彻底脱离女性的依附,而完全可以指代其他人人物。如《楚辞·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楚辞·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后文大量笔墨描写“佳人”召唤,便精心设计环境,耐心等待,在水中筑一座荷盖房顶的小屋,桂木作栋梁,紫贝筑庭坛,菖蒲塗墙壁,芳椒涂饰殿堂的墙壁,还有各种香草来做装饰。可以看出诗人的热切盼望。
也有具体的人物如“宓妃”等形象,成为精神上极力追慕的对象,王逸注为“宓妃佚女,以譬贤臣”。总之,屈原以孜孜不倦、上天入地的姿态和锲而不舍的心态去努力追寻:'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脩以为理'。
在情感距离上,除了高高在上,若即若离的情感追求,也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忧叹,这是将自我植入“美人”的情感之中,以我之心度“美人”之意,拉近了我与“美人”的距离,比如“美人迟暮”的忧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诗经中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的“秋水伊人”形象,以及离骚中的孜孜以求的“美人”形象,与现实中很多的情景相似,便生发了人们无限的拓展。“美人”可比君王,可比自己,可比美德,可比理想,甚至一切美好的东西。
指皇上等高位的人。如《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张九龄《感遇》其四“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指有品行的男子的。如《晋书·陶侃传》:“ 杜韬为益州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李白《禅房怀友人岑伦》“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美人竟独往,而我安得群。”
指有追求的自己。如辛弃疾 《摸鱼儿》:“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也可虚指品德美好的人、君子贤人等。如柳宗元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曹之谦 《秋日杂诗》:“山中有佳人,《考槃》歌在涧。”
也可指缥缈的理想。如苏轼:“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图片
“美人”由先秦的“美女”,被后人不断引用,丰富,有以借代为“君王”“自己”“贤人”等义,也扩大含义产生了更加虚化的意义,比如“理想”“志向”“情感”等。
再举一个引用与改造的有趣例子。辛弃疾《水调歌头》:“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中“美人”指代高德高才的赵昌父;(南宋)张道洽《对梅》:“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指代具有清丽丰神的梅花。而这两句都是转引自杜甫《寄韩谏议》诗:“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杜甫诗中“美人”指代韩谏议。
图片
同一个意象,后人在不同的心境与场景下,再次运用,就被扩充范围或者转移了意义,这是基于“美人”本身的特质,以及描写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读者也在阅读时进一步填充,加入自己的诠释经验,反哺意象的内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注释,也有了对同一意象不同理解的争论。这种歧义,正是诗歌的魅力之一。
如《诗·小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认为《关雎》是以妻子之德教化天下,相当于给天下的夫妇情感刻划一个模板。而现代人,基本当做爱情诗歌来读,典型的有胡适:“《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刘大白认为是一首单相思的诗歌。
“美人”意象如果能实现“双向引用”的搜索,不仅能知道哪些诗文引用了这个意象,可以看出诗意的变化,也能了解哪些人用了这些诗句,看到诗人对意象的继承、推动作用,也能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的思想体系,意象的发展脉络,从而窥探出文化意脉,兴许也能探究出中华文化如何以这样一个个板块而组成了我们独有的含蓄而有留白的诗意空间。
图片

图片

PS:图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