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山东刘福新 2022-06-13 发布于山东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

 

                      刘福新

 

站东街拍片小札与我前一篇博文略有不同,有何不同呢?“东田后巷”的前身是“东田村”,无论怎么说还有个“村”字,既然有一个“村”字,那当然就是农村;而站东街与昌乐火车站连为一体,无论怎么说,都与昌乐火车站的官方部门有关,进一步说与火车站工人(包括装卸工、运输工)有关。当然了,这些与铁路有关系的工人,不仅有正式工,也有合同工和临时工,这在一个小县城,起码可以看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无产阶级代表力量。从经济利益来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之前,这儿的部分居民起码还享受着比农民高一头的“吃公家粮”的“非农业人口”待遇。再退一步说,即使不吃公家粮,也属于“半个工人阶级”或者“半个城市市民”,自豪感总会利用各种场合流露出来的。当然了,站东街原先的住户大多数还混不上城市居民的“绿卡”,地位仍然是农民。可有一件事儿还是需要补充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譬如什么合同工和临时工什么的,还有什么“治安联防”什么的,的确比纯农村的爷们娘们进得快当,活得滋润。

站东街这一段儿,太熟了。1982年我进城任教昌乐五中(1989年暑假衍化为昌乐二中),1985年接家属进城,周末时一家人常沿着文化路朝北直行,尚未活动开手脚就已溜达到铁路边了。以前还真不知道,正冲着昌乐五中的铁路边房屋就是站东街地盘。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孙子和孙女,这铁路边成了频频造访的地段,因为小孙子和小孙女对胶济线上奔驰的列车情有独钟,乐意看进站出站的客车货车,乐意听汽笛的鸣叫声。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领着孙子孙女来这儿玩的时候,这个地段是没有高墙的,东来西去的客车货车一目了然,不知哪一年垒起了高墙,高墙上还架上了铁丝网,来这儿看火车的大人小孩也绝迹了。

今年(2015年)3月30日。我在东田后巷拍片,突然从一段拐弯处的大门上看到了“站东街”的铁牌牌,不禁一愣,昌乐县城靠铁路的地方还有这么个名称呀?如果我不来这儿拍片子,如果我不发现这儿住户大门上的铁牌子,如果我今天不在互联网(通过博客形式)发布,这个名称将被埋没。因为网络资料里没有,纸质书籍资料里也没有,仅仅能翻阅的资料只有“车站”。今将“车站”资料附在此篇博文里:车站,行政隶属昌乐城关镇,1902年昌乐建火车站后,站前形成村落,习惯上称为车站,1982年正式命名为车站。

站东街的名称肯定与1982年的“车站”正式命名有关系。

拍片子期间,遇到的人不多,需要说明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正在焊门的帅哥,他叫程伟,就是站东街的居民(见图片和图片注脚)。

 

【图片注脚选】

 图2、幸亏我仔细端详了这一个大门上的铁牌牌,让我知道了“站东街”。连我自己都觉得我这人很奇怪,与各种人物的交际太直率,从不慎密考虑,但对于地理名称却非常认真非常细腻。若是本人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也这么认真该有多好!这是一个六十八岁老头对人生的感喟。

  7、出了拐弯的小胡同就是这一溜长墙了,公元2000年时这儿还没有垒砌高墙,这是肯定的,因为我孙女是1997年出生,她三岁的时候,我常常用自行车载着她到这一带看火车。那时候这一段很宽敞,也很亮堂,卫生也不错,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新盖的房屋与新近垒砌的高墙将这段路逼迫得可怜兮兮,卫生也很差。按说,越发展越好才对,怎么越发展越脏了?答案是有的:都会占地方抢地盘了,谁还讲究公共道德?
     图55、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这个地段的具体情况:文化路与站前街的十字路口以东,具体地说,大部分属于原来的东田村,很少的一部分属于站东街,如今根本分不出来了。怪不得有一回我听到一位老年妇女说“俺这不是来赶东田大集吗?”我心里一阵疑惑——到我拍片子的2015年3月30日,我彻底明白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西边黄色屋山的地方,有个朝北走的拐弯,这个拐弯我十分熟悉,因为走过不止一次。但我却不知道这个拐弯的地段是东田后巷与站东街的交界处。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幸亏我仔细端详了这一个大门上的铁牌牌,让我知道了“站东街”。连我自己都觉得我这人很奇怪,与各种人物的交际太直率,从不慎密考虑,但对于地理名称却非常认真非常细腻。若是本人对于不同人物的交往也这么认真该有多好!这是一个六十八岁老头对于人生感喟。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这个铁牌子就是交界处。东边是东田后巷,西边是站东街。这个铁牌子是“站东街39号”,说明它南边的一段也有站东街的人家,只是被一座“二层摞屋”挡住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这个小院也属于站东街。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还是挺工整的,也贴对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6、拐弯处是很不显眼的。若不是熟悉这一带的人,你会觉得那面黄色的山墙就是终点了,岂不知这儿还有一条小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7、出了拐弯的小胡同就是这一溜长墙了,公元2000年时这儿还没有垒砌高墙,这是肯定的,因为我孙女是1997年出生,她三岁的时候,我常常用自行车载着她到这一带看火车。那时候这一段很宽敞,也很亮堂,卫生也不错,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新盖的房屋与新近垒砌的高墙将这段路逼迫得可怜兮兮,卫生也很差。按说,越发展越好才对,怎么越发展越脏了?答案是有的:都会占地方抢地盘了,谁还讲究公共道德?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8、南北向的小巷子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9、这一户的对联贴对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0、大门上没有铁皮牌子,是因为新盖的。但大门北侧用粉笔写着呢,是36号。与拐弯处的那一户(39号,见图片1)是很近的号码。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1、这还是上图那条南北向的小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2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3、门牌号是35号。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4、另一条南北向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5、小胡同里的更小的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6、这样的不是对联,属于乱凑字。韵脚不对,两个分句的末字“来”和“开”都是平声字。我在博文图片注脚里说过多次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7、又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8、门牌号29号。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19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0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1、很好的一幅对联呀,可惜贴反了。贴反了,对主人不利。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2、我拍片的时候,风很大。过门钱刮得飘起来,挡住了门牌号。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3、又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我不想漏下任何一条小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4、陡然想起了《聊斋志异》里的一篇《王桂庵》,其中有一句“门前一树马缨花”。这句话我记忆深刻。这一家门前不是马缨花,是玉兰花。仅仅打个比方罢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5、又是一条小胡同。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6、小胡同里还有一扇铁门。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7、过来了一列车,看不清客车货车,一眨眼跑过去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8、又是一条中间加了铁门的小胡同。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发展的倾向:墙越垒越高,门越来越多。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得不耳!你能得出一个怎么样的结论?防盗乎?治安乎?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29、这条不是小胡同了,这是昌乐县城文化路北端的一段了。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领着儿子、九十年代领着孙子孙女就是从这里过来的。因为我还要朝西拍片子,过会儿还要重点叙述。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0、遇到了一位妇女。这是我拍片时遇到的第二个人。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1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2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3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4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5、站东街7号。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6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7、这里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有了这一个菜畦子,给这里增添了一丝绿意。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8、过来了一群农民工。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39、我回到文化路北端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0、我与这两位拉呱。这位老者是乔官人,知道我的老家小埠前。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1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2、这条南北向的街道(文化路北端),它的路东有好几排楼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建筑物。别看现在破旧不堪,那时候确实昌乐县城的佼佼者。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3、我与这位女士说:我在拍站东街。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4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5、很大方很配合我拍片子的昌乐女性。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6、我与这位帅哥谈起了站东街,这位帅哥说:“我就是站东街的老住户,就在东边,就在东边的小区里边。”当然了,我明白,他原来居住的地方已经早就拆除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7、这帅哥名字叫程伟,我对他讲:“你要出名了!”他问为什么?我答:“你碰上我了呀!”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8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49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0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1、“阳光嘉园”小区的西山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2、我站在南边回拍的。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3、我将相机镜头伸进铁门缝隙里拍“阳光嘉园”,我堂弟刘福吉就住在里边。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4、原来这里有农贸市场的时候,这个文化路与站前街的十字路口是个最拥挤的地段,车辆走不动躲不开。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5、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这个地段的具体情况:文化路与站前街的十字路口以东,具体地说,大部分属于原来的东田村,很少的一部分属于站东街,如今根本分不出来了。怪不得有一回我听到一位老年妇女说“俺这不是来赶东田大集吗?”我心里一阵疑惑——到我拍片子的2015年3月30日,我彻底明白了。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6



“城中村”站东街拍片小札             57、我在图片里PS时,写了“各占一半”四个字,我编辑时宣布,这四个字不对,正确地理解应是图55的注脚。

 

 

 

 


音乐:其实我们都怕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