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淮北而言,绿色不仅代表着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
放眼相城,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间,高低起伏的青翠,错落有致的景观树,“绘”成了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使得淮北“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绿意盎然,魅力无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用可持续的“生态绿”换取更加长久的“天空蓝”。坚持不懈实施荒山绿化,整治中湖、东湖等采煤沉陷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实现了由“灰”向“绿”、由工矿型向山水生态型的转变,“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空间格局正逐步显现。 做活“山”文章 着力润“绿肺”
青年志愿者种下“青年林”。摄影 记者 梅月 植树老人石宗宏 摄影 记者 岳建文 每当到了阳春三月,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生活在相城大地的人们纷纷卸下厚重的冬装,他们拿上工具,扛着树苗,结伴来到华家湖畔,来到石质山上……大家挥锹铲土、提水浇灌,亲手种下株株树苗、播下片片新绿,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披上美丽的“新装”,为绿色淮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淮北市克服重重困难,发扬愚公精神,使一座座石质荒山披满绿装,增加城市“肺活量”的缩影。 众所周知,淮北市境内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是公认的非宜林荒山。为了让荒山秃岭绿起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探索出一条发展现代林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相同步的新路子。 荒山绿化,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意见》《关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市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五个工作组,与14家责任单位签订创模目标责任书,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依托拥山含湖自然禀赋,抓住城市“东进、南扩、西延”有利契机,先后修编完成《淮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20)》《淮北市城市绿线规划(2014—2020)》,编制完成《淮北市绿道总体规划(20132020)》。同步编制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绿线规划、“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规划定了好目标,关键就在落到实处、见诸行动。淮北市大力弘扬“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顽强拼搏精神,采取工程招标,合同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专业队栽植、“三对一”技术服务模式,市财政累计投资近2亿元,绿化荒山13.5万亩,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让全市石质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相山被确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林业技术人员探索出的“炸穴挖坑、客土回填、壮苗栽植、多级提水、培大土堆、覆盖地膜、修鱼鳞坑”七步造林法,被确定为省地方标准,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到淮北市拍摄《石质山造林的功夫秘笈》专题片向全国推广。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市政府先后出台《淮北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淮北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把义务植树与古树名木保护、重点工程实施和部门绿化结合。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成立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队,开展认建认养活动。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级领导都率先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动员机关、学校、企业和广大居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 目前,全市共建立领导绿化示范点10个,建立相山公园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处,建立“国防林”“党员林”“法治林”“共青林”“工会林”“巾帼林”“同心林”等纪念林基地75个,义务植树登记卡建卡率达98.2%,尽责率达91.7%。全民义务植树在参与形式、发展模式和建设规模上都有创新和突破,位居全省前列。 为了守护这片绿色,为了让荒山染绿,淮北大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为了保护相山来之不易的绿色,于2003年被聘为相山护林员的周启峰,在十多年时间里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巡山笔记,穿坏了100多双鞋子,走过了3.5万公里的山路,这个长度接近于绕地球一周。 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办事处北山村退休教师石宗宏,一心投入荒山绿化15年,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了近两万个石坑,在荒山上种植树木400余亩,还带领周围群众创造了十余年绿化荒山3000余亩的奇迹,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富民之路…… 多年来,淮北市坚持将石质山绿化与发展以石榴为主的经果林相结合,以实现改善生态、惠及民生、促进发展多赢的长远目标。制定石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石榴提升计划,全市种植石榴面积7.5万亩,年产石榴近10万吨,产值达4亿元,成为全国石榴主产区之一。烈山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100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区)之一。此外,全市有葡萄种植面积2万亩,是省内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葡萄种植园区之一,年产葡萄8000万斤以上。“塔山石榴”和“段园葡萄”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每年举办的石榴文化旅游节、段园葡萄采摘节,成为淮北林业富民的两张靓丽名片。 数年耕耘终获成果,全民行动绿染相城。如今的淮北,绿树成荫、城园相融,徜徉其中,可以尽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一座拥有绿色天然氧吧的城市呈现在人们面前。 做精“水”文章 着力强“绿肾” 《白云下的南湖》 摄影 谢波 南湖公园 摄影 万善朝 “流水潺潺,空气清新,这里绝对是天然氧吧,快到南湖来吧,尽情地呼吸,尽情地把自己放空。”今年春节假期,市民张静在微信上“晒”出了自己和朋友正月初一到南湖景区旅游的照片,引起不少人关注。 正月初四,南湖景区,许多游客正穿行在环湖路上健身游玩。站在南湖景区环湖路“长堤望山”景点远眺,只见南湖3750亩的水面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分外美丽。 临近中午时分,来南湖景区游玩的游客逐渐增多,西入口停车场停车位已所剩无几。正在执勤的保安孙安步告诉记者,这几天来景区的外地游客很多,远的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的游客,近的有河南、江苏、山东的游客,他们大多是回淮北及周边地区探亲后,慕名来南湖景区游玩的。 记者在南湖景区西入口停车场看到,这里停放着不少悬挂外地牌照的车辆。来自江苏连云港的游客马强志对记者说:“今年春节回淮北老家过年,真没想到以前的采煤塌陷区被治理得这么好,现在能有这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假期带着爱人和孩子,开车来南湖景区游玩,这里水面很大、水质很好,感到很惬意。”家住市区鹰山北路的市民崔先生说,南湖景区大片的水面是相山公园无可比拟的。在崔先生看来,有水,景区才有灵气,人才能更亲近自然。 自2014年9月4.92平方公里的南湖景区核心区建成免费对外开放至今,南湖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水是城市之魂。淮北市在推进荒山绿化的同时,注重还水于自然,在“节水、净水、调水、蓄水、联水”上共同发力,激发城市的“肾动力”。 在节水上,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了《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淮北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11个规范性文件;实施节水技改,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32.1公里;坚持“节约优先、治污为本”的基本原则,采取实行阶梯水价、推进中水回用等举措,成功荣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在净水上,出台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明确至2025年,淮北市将以城市内河、湖泊、水塘等封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统筹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提升城市河道、湖泊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相阳沟、跃进河、西流河、老濉河、东相阳沟、龙支河、龙岱河、宁王沟8条黑臭水体河沟进行了综合整治,促使城区水体化污为清、减黑增绿。 其中,老濉河截污工程已完工;老濉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进行招投标;对相阳沟进行了全面清淤、活水补给,实施了相阳沟西岸线绿化工程;结合宁山路建设,对宁王沟沱河路与青谷路段进行整治,采取箱式盖板涵形式建设,目前工程正在实施;龙岱河、跃进河、西流河、东相阳沟整治工程项目的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招标,已经列入淮北市2017年政府投资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 在调水上,针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的现状,淮北市大力实施淮水北调及市级配水工程,着力推进东湖、中湖蓄水工程和湖泊连通工程,建设东、西两条输水线路,新建东西两大水厂,对沱河、王引河、萧濉新河及蓄水湖泊等淮水北调输配水线路实施全面截污,引淮河水、解淮北“渴”。 在蓄水上,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4000公顷永久性水面(湖泊),实施南湖、中湖等治理工程,增强吸水、蓄水等生态调节功能,使之成为平时休闲、旱时供水的“湿地花园”。在联水上,推进河湖联通工程,争取贯穿联通六个湖泊,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丰富水文景观,增设亲水设施,彰显“半城山水半城绿”的城市风貌;加快浍河航道清淤整治和南坪船闸港口建设,实现淮北通江达海的梦想。 从青翠欲滴的相山到波光粼粼的南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淮北大地,成为淮北人共同的行动自觉。 做优“城”文章 着力造“绿心” 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在参观黎苑小区南门的“梦园”。图片来源:淮北市文明办 休闲好去处新濉河公园。摄影 陈丽伟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这曾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如今这件事在淮北人看来再寻常不过。 乘着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东风,淮北市秉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生态建设理念,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自然景观、实施绿化提升工程等举措,营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让全民共享“生态红利”。 近日,家住黎苑小区的韩女士来到黎苑新村南门前新建的“梦园”广场,走在蜿蜒的石径上,心情特别舒畅。她告诉记者:“小区南门两侧原来杂乱不堪,去年年底市园林部门利用原有绿地建设了'中国梦’主题公园,现在这里成了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与“梦园”广场相邻的是市体育中心和世纪广场公共绿地,这些绿地不仅将城市装点得色彩斑斓、魅力四射,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游乐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少市民越来越感到“氧荒”。见缝插针的城市绿地,便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砝码。近年来,淮北市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大做公共绿地文章,充分利用自然的山体水系、路网拓宽,通过规划定绿、建园添绿、沿路选绿、挖潜增绿等方式,做到建一片、绿一片,倾力打造城市“绿肺”。 往日的采煤沉陷区,变成了景色宜人的桓谭公园,小桥、碧水、荷花、野鸭相映成趣;在企业代建的基础上,融入廉政文化元素,时代公园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廉政主题公园;依山而建的惠泽公园、长山公园,蜿蜒14公里的健身步道把公园、城区串联;滨河、自然生态的濉河公园,成为植物的天堂;兼具防灾功能的世纪广场,宛若城市客厅,迎接八方宾朋。漫步淮北,爱园、两宫游园等一处处街头绿地,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古朴简约,意味隽永。 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矿业集团岱河煤矿等7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点缀城间,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率先实现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目标;濉溪县濉溪镇、烈山区烈山镇等4个镇完成省级森林城镇创建目标;万马相山庭院、龙溪水岸等100多家园林式单位和小区,成为广大市民心向神往的办公、居住之地。 清晨,一处处公园、游园、树丛中,伴着轻快的音乐,人们或歌、或舞,或闲谈、或快走,公园让生活更健康、更幸福。 移步皆是景,远眺满目春。淮北市在建设公园绿地的同时,坚持绿随路走,积极完善道路配套绿化,做到了“路建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淮北市先后实施了长山路南延绿化和孟山南路(北段)、S235森林长廊等多项道路绿化工程。建成后的道路绿带与公园节点绿地和谐搭配,城市绿色网格更加完善、骨架更加完美,形成了“路在景中延、车在绿中行”的道路绿化景观。 如今,随着城市“肺活量”的增大,“走出家门便是花园”成了众多市民最直接的感受。家住东街道机厂社区的退休职工周家庆,谈起城市环境的变化时赞不绝口:“这几年淮北的公园可是建了不少,城市的东西南北方向都建有公园。我每周都让孩子们开车带我到处转转,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环境。” 建好更要管好。淮北市出台了《淮北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挂牌,设置专职养护人员进行管护。拥有200多人的森林防火队伍和2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建立了以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多年来,全市无严重乱砍滥伐林木以及侵占、破坏林地和绿地的现象发生,无大的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保持在千分之三以下。 山水拥抱幸福城,几分惬意几分情。 如今的淮北人民,正以满腔的热情、创新的理念、勤劳的双手、扎实的作风,不断巩固和扩大创模成果,续写着绿色交响曲,昂首迈步在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发展大道上。(淮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