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何古代封建王朝还要“重农抑商”?

 风尘讲历史 2022-06-14 发布于江苏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发展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而要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就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按道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可古代封建王朝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重农抑商”的国策,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为何呢?

儒家的商人观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先贤管子曾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可见在儒家的观念中,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为最末等,这是因为商人重利的做法不符合儒家的思想,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将重利之人看做小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取决于他的“德”。因此在儒家思想大兴的封建王朝,商人的地位是不会高的。

古代的经济模式

中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部,占着比较好的土地资源,自商周时期起农业经济就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而小农经济又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农民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可以自给自足,多余的产出还可以卖,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因为规模小的原因,小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太差,不仅会受到旱灾水灾的影响,还会受到物价的影响。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可以避免。要知道古代王朝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农业税,只有保护了小农经济,才能维持统治。

若要保护农业发展,那就必须抑制商业发展,毕竟商人来钱快,若不抑制商业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种地的农民弃耕从商,导致田地荒废、税收减少,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古代王朝都是怎么抑制商业发展的呢?

①打击商人

经商有多赚钱朝廷当然知道,所以为了打击商人,历朝历代都会垄断一些非常赚钱的商品,包括盐、铁、酒、茶、铜、铅、锡、硝、硫磺等等,这些商品只准官府经营,不准民间私营,对于胆敢与国家争利的商人,官网往往会严厉打击。汉朝就规定“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唐朝规定“贩私盐一石至死”;宋朝规定“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明清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斩”。这些政策虽然严厉,但也是为了防止商人插手暴利行业,破坏农业发展。

②对商人征重税

商税始于西周,最开始是在市上征收,不过只与使用的市中地皮和度量衡器有关,与货物交易额无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要按商品交易额的一定比例征税,其中以关税为主、内陆交通要道设卡抽税为辅。到了汉朝时期,商人还要缴纳双倍人头税,之后的封建王朝对商人征的税也比较重,目的就是为了逼迫他们弃商从农,增加劳动力。

③改革币制

有不少皇帝一上台就喜欢改革币制,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商人,限制商人收入。汉武帝时期就曾经多次对币制进行改革,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推行三铢钱,使得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因当时的三铢钱与四铢重的半两等价流通,再加上盗铸盛行,故汉武帝“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又废了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并明令废止半两钱;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了扭转“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的情况,汉武帝又命人铸造“赤仄五铢”,质量上乘,一枚等同于郡国五铢五枚之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如此频繁地改革币制,能够快速使货币贬值,稀释商人财产。

中央政府只要用了以上三个方法,那么商人的一部分财富就会被国家收来,打压商人从商积极性。

正是由于古代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封建统治者才需要更多的人去务农,只有农业发展的好了,国家的经济才能发展的好,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但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势必会与商品经济对立,因此重农抑商就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抑制商业发展不仅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农民、为民谋利的假象,还能将更多的百姓禁锢在土地上,减少人口流动,这样社会就会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自然也就稳定。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在明末还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若历史进程没有被满清打断,中国说不定可以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不至于落后于西方列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