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大山中,有个“侉子村”,来自山东“喜鹊窝”,重回老家被惊艳

 新一壶春秋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山东侉子”是江浙人对山东人的称呼,大约形成于800年前,金代占领山东的时候。当时,山东人对江浙一带的人称呼为“南方蛮子”。

清朝末年,随着时局动荡,很多山东百姓纷纷南迁,寻找活路,很多人来到江南地区,而临沂人,大多来到安徽,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山林间,落户形成了很多小规模的“侉子村”。

如今,“山东侉子”这个称呼逐渐消失了,而在安徽,则出现了很多保留山东民风民俗,说着一口地道家乡话的“山东村”,这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安徽来安县长山头张山乡的长山村、官山村、罗顶村等几个村子。

最大的长山村,有村民将近2000口人。很多人已经是“侉子村”二代、三代,但乡音未改,乡愁未变。

走进这几个村子里,熟悉的山东话格外亲切,而村民们听到我们的口音,更是问不完的事,最关心的,就是老家临沂的事。

据了解,这里住的山东人,大部分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逃难来这里的。当时,来安县这一带荒无人,但土肥林密,山东人的到来,让这二十里长山,从此有了袅袅炊烟。

问起村民们的老家,有人说来自费县,有人说来自兰陵,更多人说,自己的老家叫”喜鹊窝“。“问我故乡在哪里,家在山东喜鹊窝”,这似乎是南迁临沂人对老家最后的印象了。

如今,在临沂费县朱田镇真的有个喜鹊窝村,是不是当年的村子,我们不得而知。

临沂距离安徽来安县,大约有380公里,当时临沂兵荒马乱,很穷。很多人逃难和逃荒而来,除了一辆独轮车、一床破棉被外,基本上没什么家当。

善良的临沂人来到安徽后,为了避免让当地人产生误会,认为是侵略,就主动到了人烟稀少的山上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打拼生活。

如今,这些地方面貌已经大变样。但相对其他村子来说,“山东村”的人们更喜欢青山绿水间的宁静生活,他们和外界交流并不密切。

而对于临沂老家,无论来自喜鹊窝,或者是芍药山、水连峪、马头崖等地方,来安“山东村”的村民的印象都还停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出来后,几十年就再没回去过。这也是他们见到我们这些山东老乡格外亲切的原因。

我们在长山村吃午饭的时候,遇到了两名不久前刚刚回过临沂寻根的老人家,虽然她们并没有找到当年离开时候的村子,但被临沂“惊艳”了:老家变化太大了,认不出来了,到处都好,比电视上外国的大地方都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