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损失惨重,很多干部意见很大,认为得不偿失。华野司令员陈毅专门给原中原局干部开了个会,他很形象地讲到:“蒋介石有张床摆在武汉,你李先念站在旁边,人家睡不着觉嘛!这一仗必定要打。” 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中原军区的部队主要来自三方面,即: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5师部队、王树声和戴季英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王震率领的359旅南下支队。原新四军5师是中原军区的基础,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同时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人。 中原军区处于国民党四面包夹之中,突围势在必行。由于敌强我弱,突围肯定要付出一定代价,这是在所难免的。 但当时中原局的部分领导同志对中原突围的意义估计不足,只看到丧失了根据地和部队大量减员的一面,没有认识到它牵制了大量敌人和保存了基干力量的战略作用。 一些基层的干部战士也认为突围以来吃了那么大的苦,结果还把老根据地丢掉了,要求追究上级的责任。 原中原局负责人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在山西晋城整顿从陕南和豫北回来的原5师部队,中央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对原5师部队进行补充和整编,原5师部队被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由李先念带领,准备开始向中原新的进军。 但纵队领导同志却发现,干部战士普遍情绪不高,牢骚满腹,普遍要求迅速将前一时期的是非功过完全弄清。有些干部还说,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迅速弄清,则宁愿不跟着李先念回中原。 一些干部战士,还互相指责、互相埋怨。历经重重艰难险阻、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中原突围部队陷入了团结削弱、人心涣散的不良局面。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部队很难投入下一阶段作战。 1947年9月中旬,12纵行军到山东鄄城,李先念见到了原5师的老首长,新四军代军长、现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李先念向陈毅汇报了12纵的情况和存在的思想问题,请陈毅在适当的时候给12纵的干部战士讲一次话。性格豪爽的陈毅一口答应。 10月初,12纵到达河南淮阳以东地区进行休整。陈毅在李先念陪同下前来看望全体指战员,并对连以上干部作重要讲话。 谈到中原突围,陈毅说:“抗战时期,新四军5师长期处于战略孤立的地位。日本一投降,蒋介石要来抢桃子,这是定了的。人家有张床摆在武汉,你李先念站在旁边,人家睡不着觉嘛!这一仗必定要打,你们必须突围,这也是定了的。” 陈毅幽默的比喻,逗笑了大家。 但是陈毅随即便很严肃地讲到,中原军区在突围之前是对国民党军队起到了战略牵制作用的。因为如果日本投降后中原的部队马上出发,无论向东到华东解放区还是向北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他们都可以大摇大摆,连坛坛罐罐、尿盆夜壶都能平平安安搬出来。 陈毅自问自答:“为什么中央没有下这个命令呢?因为这样做对全国战局不利。” 中原军区在武汉外围形成了一个拳头,铁拳摆在蒋介石面前,这就把国民党军很大一部分兵力吸在中原,阻滞了国民党军队进军华东、华北各个战场,为战略全局争取了时间。 正当其他解放区的部队可以放手发展的时候,中原的部队却受着蒋介石30万大军的包围。30万对6万,敌我对比是5比1,这种情况换了谁来都要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谈到中原突围的损失和干部中存在的失败情绪等思想问题时,陈毅话锋一转:“中原军区部队作了这么艰苦的战略转移,完成了这么重大的战略任务,难道还不是英雄?经过中原突围的同志,是筛子精选过的,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你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南下以后,一个人能发展成一个大队,一个战士将来要带一个排、一个连。” 陈毅热情、直爽、豪迈的讲话,极大鼓舞了12纵同志的情绪和斗志,也是对中原突围的公道、合理的评价。 12纵在李先念的领导和刘邓首长指挥下,与野战军其他纵队密切配合,杀回大别山老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新的功绩。 1947年12月26日,刘少奇代表中央对原中原局领导路线作了结论,党中央对李先念和中原局予以肯定,并认为突围的损失代价,就如同取得胜利的战斗也要付出伤亡一样,都是光荣的! 1948年1月6日,毛主席致电在大别山的刘邓、豫皖苏的陈粟、豫西的陈谢等战略区指挥员,同意刘少奇对原中原局的结论。 没有李先念等人和中原部队在宣化店六个月的坚持,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全国战场要取得1948年这个形势是不可能的。 中原军区部队为了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战略任务,为了革命的全局,艰苦奋斗,英勇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