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二十四 王允刺董(7)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可惜,人总是有缺陷的。

王允个性鲜明,性子刚强,难得妥协,在与董卓抗争时,因形势所逼,加之刺杀小组一班人不时提醒和规劝,他尚能以大局为重,忍气吞声,表面迎合,随着胜利的到来,对手的消亡,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压制,他那股深入骨髓的倔强本性逐渐放大,变得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起来。

王允曾经高傲地说过:“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在我的手下,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他开始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每当群臣议事,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而是正襟危坐,满脸严肃。

慢慢地,群臣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有一天,王允主持议事,蔡邕就坐在他身边。

议着议着,不知怎么说到了董卓。

蔡邕想起自己与董卓的交集,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几近亡国,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只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终于诛杀了罪人,你却为他感到痛惜,这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

说完,不容分辩,喝令将蔡邕押至廷尉问罪。

蔡邕有口难辩,只得自认有罪,上书道歉,说:“我曾与董卓为伍,确实不忠。但这君臣大义,我经常在听,时常在说,怎么可能背叛国家而袒护董卓呢?我宁愿承受脸上刺字、截断双脚的酷刑,只求苟全性命,继续修编汉史,完成未竟事业。”

朝中大臣都十分同情蔡邕,设法营救,都没成功。

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家,替蔡邕求情,说:“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若论对本朝故事的了解程度,无人能及。是不是给他个机会?让他继续编写史书,完成后必是经典啊。况且,伯喈忠诚孝顺的名声人人皆知,获罪也无实质性的理由,杀了他,恐怕有失众望,人心难服啊!”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微,政权不稳,绝不能给蔡邕机会,让他这种奸邪谄媚的人在幼主身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也会让我们遭到毁谤和议论。”

马日磾再三求情,王允坚决不同意,只好无奈告退。

他感慨万千,埋怨说:“王允的作法真是不行啊。有道德操守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和典籍,还能维持多久呢?”

可怜一代文豪,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就这样冤死狱中。

文武百官和士大夫都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无不怅然垂泪。

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兖州、陈留郡间都画蔡邕的像悬挂,以此纪念他。

刺杀小组另一名成员士孙瑞,拒不接受汉献帝封赏,算是对王允无声的抗议。

后来,王允也觉得蔡邕罪不至死,后悔莫及。

但群臣的心,已渐行渐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