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三十四 陶谦让徐(2)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十三岁时,孔融死了父亲,悲痛过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来,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孝行。

“江夏八俊”之一的名士、山阳人张俭是赵王张耳的后代,被山阳太守翟超征为东部督邮。

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其家属欺压百姓,无法无天。

张俭揭露侯览和他的母亲的罪恶,请朝廷处死他们。

侯览把张俭上的奏章扣压起来,没呈给汉桓帝看,两人由此结下仇怨。

张俭的同乡朱并本性谄媚,卑鄙龌龊,张俭很瞧不起他,朱并对此非常嫉恨,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共为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东汉朝廷于是向州郡下令,捉拿张俭,并隐匿了朱并的名字,为他保密。

张俭只有逃亡,因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几经辗转,逃到孔褒家中。

但孔褒不在。

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原因。

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他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就不能是你的东道主吗?”把张俭留住在家。

后来,事情泄漏,国相以下,秘密捕捉,张俭还是跑掉了。

孔褒、孔融兄弟被逮捕,送入监狱,遭到审讯,要判其中一个人有罪。

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

狱吏不好判断,就审问他们的母亲。

母亲说:“长者才是家中主事的人,罪责在我。”

一家人都争着有罪赴死,郡县的官员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

最后东汉朝廷下诏,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此著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等名士齐名,州郡以礼任命,他都不去就任。

后来,司徒杨赐征召孔融,成为司徒掾属。

当时,东汉朝廷暗中察访官僚中的贪污分子,准备予以贬谪罢免。

孔融检举了许多贪官,多为宦官的亲族。

尚书害怕得罪这些皇帝宠信之人,召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他们的罪恶,毫不隐讳。

河南尹何进将要升为大将军时,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

因为门客没有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一把夺回,回府引罪自责去了。

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私下派剑客追杀孔融。

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孔融字)名声很大,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继离你而去。不如以礼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胸怀广大。”

何进认为很对,在被任命为大将军之后,征召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高第,升迁为侍御史。

因为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不久就借口患病,回家不干了。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到任三天后,转任虎贲中郎将。

董卓把持朝政,废黜汉少帝,另立汉献帝,孔融常常触犯董卓的意旨,每每与之争辩,言辞激烈,想要纠正董卓的行为,引起董卓极大不爽,调任议郎。

当时,黄巾军又风起云涌,侵犯好几个州,其中以北海(治今山东昌乐西)叛乱最为剧烈。

董卓于是授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一起举荐孔融做北海相,把这个刺头打发到地方为官,想借黄巾军之手除去孔融,至少也落个眼不见,心不烦。

孔融上任北海郡后,召集士民,起兵讲武,又是下檄文,又是亲写书札,与州郡互通声气,共同谋划,积极应对黄巾军。

黄巾军首领张饶等人,率二十万众,从冀州返回北海,孔融迎战,被张饶打败。

孔融收集散兵,退而保卫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南)。

他在此慢慢集结官吏,又收留被黄巾所误的百姓四万多人,重新设置城邑,建立学校,表扬儒术,推荐贤良郑玄、彭趚、邴原等人。

郡内有个叫甄子然的人,非常有名气,可惜死得早,孔融没有见到他,深感遗憾,命配食县社。

其他一些人,虽然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孔融都以礼相待。

郡中的孤寡老人或者外来的流浪之人死亡的,他都要做棺材埋葬。

其政绩和名声日益显著,时人称之“孔北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