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一〇二 建安文学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曹操刚刚占据邺城时,半夜里发现地下闪闪发光,第二天派士兵掘地三尺,竟然挖出了一只铜雀。

荀攸对曹操说:“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我们得到了这个铜雀,大吉之兆啊!”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命人在城西北的漳水之上修建铜爵、金凤、冰井三台,金凤台在前,铜爵台居中,冰井台在后,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季建成。

三台中,尤以铜爵台最为有名。

东汉时,爵与雀通用,所以又叫铜雀台。

铜雀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二十七丈,高近六十五米,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在楼顶又置一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

台下则引漳河水经暗道穿过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

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又命武将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兴。

曹丕作赋,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

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写下《登台赋》,文辞华美,为汉赋经典之作。

曹操读后,大感惊异,传为美谈。

《登台赋》有好几种版本,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版本《铜雀台赋》,有很多内容为后人自行添加,如“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实为小说家言。

今摘录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全文如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

他爱好文学,下令“唯才是举”,广招人材,为诸子设置的官署中专门有"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

曹丕、曹植大都以这一名义将众多很有水准的文人网络门下,形成集团。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以及蔡琰(蔡文姬)为其中的佼佼者。

曹氏父子不同于过去的统治者,将文人视作“俳优”,而是对他们礼遇有加,汇聚在铜雀台,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文学风气异常活跃。

这些创作主要在建安年间,一直延续到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文学”。

他们常常在铜雀台组织文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又有命题作文,同一题目大家同时创作,如《柳赋》即曹丕、王粲等同时所作,还有相互之间赠答、品评之作,如大量的赠诗及《与吴质书》、《典论》、《与杨德祖书》等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等等。

曹操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虽用乐府旧题,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但却非常创新,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杂言、挽歌,曹操却以五言重写,以之悯时悼乱,非常成功。

自《诗经》之后,四言诗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四言诗佳作,使四言诗再放异彩。

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他的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丽见长,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洛神赋》《白马赋》等。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曾论汉魏以来两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

建安七子曾同时居住邺城,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经历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其诗作自然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

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琰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后,因二人没有子嗣,便回到自己家里。

董卓、李傕等作乱时,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育了两个孩子。

曹操喜爱文学和书法,当年在京师时常向蔡邕请教,算是半个学生。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统一北方,匈奴归附,他感念师生情谊,打听到蔡琰的下落,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她赎回,并将其嫁给屯田都尉董祀。

这就是历代被广为流传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

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曹操一向严于法度,说:“降罪的文书都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呢?”

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操被她感动,赦免了董祀,还赠给她头巾、鞋子和袜子。

蔡琰擅长文学、音乐和书法,回家后忆起自己凄苦的一生,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其中五言诗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称赞蔡琰的五言诗,认为她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

她创作的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主题就是“文姬归汉”,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她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蔡琰的记忆力惊人,与王粲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记得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古书,就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

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

曹操说:“那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

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邺城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建安七子除早些时候孔融被杀,阮瑀病逝外,其余五位全部死于这场瘟疫,大部分葬于铜雀台西的曹操墓周围。

曹丕接连收到五个好友病逝的消息,几近昏厥,痛哭不已,大呼“我知音断矣。”

王粲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听驴叫。

在他的葬礼上,曹植作悼文《王仲宣诔》祭奠,曹丕则对前来参加葬礼的王粲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所有的来宾都学起了驴叫,葬礼上全是此起彼伏的驴叫声。

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四百年后,唐代诗人温庭筠拜谒陈琳墓,写了一首极有感情的诗作《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