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二〇六 谋袭东吴

 秦时汉唐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蜀国图谋魏国暂时失败,魏国自然也不会放过蜀国和吴国。

司马懿平定孟达,回到宛城不久,魏明帝曹叡召他进京,商讨局势。

曹叡问司马懿:“吴国、蜀国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呢?”

司马懿建议先攻吴国,说:“吴国认为我们北方将士不习惯水战,所以才敢散居东关。打蛇打七寸,攻打敌军,就要扼住敌军的咽喉,直击他们的心脏。臣以为,夏口、东关就是吴军的心脏和咽喉。如果先从陆路进军攻打皖城,吸引孙权的兵马东下,然后乘其兵力空虚,派水师进攻夏口,一定能大破吴军。”

曹叡觉得司马懿说得太对了,命司马懿赶紧回宛城,抓紧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备战。

街亭之战结束后,曹叡下诏命令张郃统帅关中部队,接受司马懿的指挥。

张郃赶到荆州时,已是冬季,由于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便回师驻扎方城(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

另一边,东吴也没闲着,一直在想方设法打着魏国的主意。

无论是孟达叛魏归蜀,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没少了东吴的身影。

只是这两次行动都失败得太快。

第一次,孟达发起叛乱,东吴派出部队响应,被司马懿料敌在先,派兵拦住了。

第二次,诸葛亮北伐,东吴想搞点动静吸引魏国注意力,配合蜀国在西线的作战,可还没有开始大动作,那边蜀国先撤了。

两次东吴都没捞到好处,只好另想办法。

此时的孙权,实在太渴望弄出一场大动静,提升提升自己的声望。

魏蜀吴三家,东吴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弱势。

曹操虽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的魏王是汉献帝册封的,其子曹丕建立魏国,不管怎样,也是汉献帝禅让的,不是硬抢篡夺的,程序上说得过去。

尽管当时遭到不少人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还是渐渐接受了取代东汉政权的曹魏。

刘备就不用说了,出生是贫寒了些,但一直宣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堂堂正正的皇叔,且得到大家的公认。

既然东汉朝廷没了,作为皇室正统,有着先祖皇帝的血脉,兴复汉室,也是名正言顺。

孙权就尴尬了。

孙权的父亲孙坚出生低微,东汉朝廷委任的官职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后来依附于军阀袁术,死时的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一职,还是袁术表的,没有东汉朝廷的正规官文。

孙家的第二代掌门人,小霸王孙策,朝廷倒是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官很大了,但他赖以存身的江东地盘,完全是靠武力抢来的,当地很多人一直都表示不服。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十八岁,从大哥手中接下霸权时,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传至孙策,让弟弟孙匡承袭了,东汉朝廷任命孙权的官职是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到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孙权接班22年后,向魏国俯首称臣,被魏文帝曹丕赐九锡,册封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这才拥有自己的年号黄武。

吴黄武七年(228年),眼见魏国、蜀国皇位都已传至二代了,孙权那颗称王称霸的心,终于抑制不住地爆发了。

经过28年的经营,吴王也当了多年,孙权自觉实力膨胀,自信满满,建国称帝的底气足了。

同时,随着孙家及淮泗集团武将的凋零,以陆逊、顾雍为首的江东本土士族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所依附的势力改版升级,建国称帝。

毕竟,无论是过去的汉臣,后来的魏臣,还是目前的割据势力,东吴都在三国中显得有些尴尬。

共同的目标形成了,现在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一个看似恰到好处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