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学校和城市【深度解析】

 新用户1935wtRA 2022-06-14 发布于北京
大学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四种,分别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

第一是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文化成果,不需要跟社会直接打交道,更适合自己钻研,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等。

第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的运行规律,需要理解和认识社会,包括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

第三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重视基础研究,需要读研读博,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等。

第四是应用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规律的具体应用,重视实践,包括医学、农学、工学等等。
这四种学科在报考要求和前景上并非完全平等,只有极少数的人文学科会要求只有文科生或首选历史的学生才能填报。除了少数学校外,自然科学、应用科学,都明确要求只招收理科生或首选物理的学生。而社会科学一般是文理兼收。

在整体的就业情况上,人文学科次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次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次于应用科学.

通俗地说,也就是在就业上,文科不如社科,社科不如理科,理科不如工科。

在跨专业考研时,理工科可以跨入人文社科,但人文社科无法转入理工科。理工科本科毕业同样找得到好工作,而人文社科专业本科毕业的对口工作很少。

用人单位看重理工科专业的技术,而对人文社科专业更看重门面,使得人文社科专业的深造要求非常高。这也导致了在研究生考试中,人文社科专业最为内卷,经济、金融、法律、会计、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录取分数远高于理工科专业。

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很多人文社科专业需要考到380甚至400分以上才能读研究生。而因为受到国家特殊照顾,很多工科专业只要260分就够了。更残酷的是,很多普通学校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的毕业收入,比人文社科专业的211、985硕士甚至博士还要高。

在人文社科专业的硕博士还在愁研究生论文时,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可能已经积攒了数十万元的积蓄。理工科专业不仅好找工作,收入高,不一定非要读研,即使读研也更容易,这都是专业选择的结果。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最大的谎言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确定了专业之后,就可以以专业为标准选择学校和城市。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学校比城市更重要。因为这些专业的评价标准清晰,全国通认,开设门槛很高,往往需要学校数十年的积累,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也都相对一致,不用担心地域偏僻不容易找工作的情况。现在大企业基本在各个地区都有分公司,就算选择大城市,毕业不在本地工作也是常态。

而且,技术岗位一般都在网上进行技术笔试,不管在全国哪个城市,都不会错过招聘,能通过测试才是关键。此外,技术类专业本身课程繁重,至于实习,完全可以在寒暑假以及大三结课后去外地参与。

对于人文社科专业,如果认准了专业,保证能上某些业内强校,那学校比城市更重要否则的话,城市比学校更重要。

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这些专业大多没有统一的严格评价标准和通行的技术性测试,开设的门槛相对较低,用人单位也没办法很好地评价毕业生的水平。

因此,选择本地的院校,就会给用人单位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知根知底,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了解得比较充分。

此外,只有大城市容得下那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文社科专业。很多人文社科专业只有在一二线城市找得到对口工作,如果城市选择失误,毕业去异地竞争就会面临劣势,往往只能回乡就业或者转行出局。

最后,就算是考研升学,人文社科专业的地域特征也十分明显。如果是教育弱省,学生一年可能都见不到几个在专业内有影响力的老师,而人文社科的学术圈子很小,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得不到引荐的渠道,上升的空间就非常有限。

此外,地方院校的师资上限往往就是当地或本省的985大学的博士,如果当地没有985大学,学术环境就更闭塞,往往自产自销,由本校的毕业生任教。而在一线城市,即使是二本院校的师资,也有可能是清华北大和全国范围内顶级名校的博士,学生的老师可能就是全国领军学者的门生,能够带来的学术资源完全不一样。

人文社科专业,归根到底不是靠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素养,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术界,看重的更多是圈子,而除了一些业内强校,圈子很难跨地域维持。

此外,在城市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到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的因素。对于60后、70后来说,固有的观念是最优秀的人才就应该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读大学。

因为当60后、70后读大学时,中国的城乡差距和城市差距还很明显,除了发展领先的一线城市,其他所有城市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如果读了大学不留在一线城市,就只能回到家乡,而家乡往往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

那时候中国的大学生还没那么多,一线城市也没那么拥挤,房价也十分友好,受惠于高等教育,那个时代的机遇多于竞争,凡是愿意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人,都能够顺利地成为一线城市的新移民。

对于80后、90后来说,由于城镇化的加速、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发展的二三四线城市同样开始拥有了发达的服务业。

即使身在四线城市,同样拥有三甲医院、万达、星巴克和优衣库,使用的是同样的5G手机,看的是相同的新闻和电视节目。甚至由于城市建设得更晚,相比几十年前就修建好的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整体面貌还显得更为崭新。

跟一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少数的劣势在于工资差异、工作机会和高等教育,然而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别却十分微小。随着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通勤时间和房价的不断上升,其吸引力在逐渐减弱。

80后、90后仍然有人会选择留在大城市,一部分人经过了重重考验,比上一代人更艰难地成为了一线城市的新移民,另一部分人则在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收入和工作经验后,主动或者被迫地离开了一线城市,开始回流向家乡省份的新一线城市。

另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把留在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很果断地在毕业后就直接去向新一线城市,或者直接选择在本省份的一线城市读大学

以黑河腾冲线为界,由于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也较多,因此南方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而在北方,有更多省份的居民将北京视为唯一的迁入地。

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承受长达数十年的人口净流入,北京迟早人口流出的现象,这样才能保证常驻人口在高位维持均衡。因此在北方,这种人口向本省份新一线城市回流的现象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而对于00后、05后而言,当他们毕业时,房价和人口密度的压力,会使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无法将留在一线城市作为可选项。那时候,大部分选择一线城市大学的人,从一开始就确定毕业后会去向自己向往的新一线城市。

因此,我们建议直接选择日后想要定居的新一线城市读大学。优先选择日后确定定居的城市读大学有很多好处

第一是花四年时间及早融入这座城市,相比于将来毕业季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租房、投简历、跑面试和找工作,这能大大减少毕业季的心理落差和恐慌。

第二是免去了异地实习,毕业后异地就业的不便和阻隔。因为除了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大部分新一线城市的企业不会去一线城市开宣讲会争抢毕业生,在招聘时却会优先考虑本地大学和本地学生。

第三,为毕业后在本地生活提前打下基础,不仅在于可以及早迁移户口,满足毕业后的落户要求,有定居意向的学生,不仅免去了异地恋的痛苦,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大学期间就在当地买房。

相比于异地就业的学生往往毕业就要承受失学、失业、失恋的三重痛苦,直接选择了意向城市读大学的学生,毕业就可以翻过工作、住房、婚姻三座大山,更好地实现从毕业走向社会的衔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