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生赶考记”

 书虫驿站 2022-06-14 发布于河北

历史总归有几件惊悚而又诡异的事,特别有规律却又无从说起。

比如大考前下雨这件事。

考试在即忽降淫雨,连绵半夜,次后时分各地若有树木丛林,均散发一股淡淡的腐败浊臭之气,令人好生疑惑,以前也常常遇到类似情况。

何以考试前便要雨水涟涟?

引子(记六月八九十日)

- 听 -

~继续回顾~

『「」『』「」『』「」』

\\\\\\

>>>><<<<

\\\\\


书生张,少时伶俐聪慧,早冠秀才之名,十年苦读,终欲动身去临省参加乡试,于是辞别躬亲侍奉的堂上老母,带上随身物品与书童小儿一同走上赶考之路。

那日,书生张穿越一片茂林,因了前几日苦病困扰,耽搁了多时,此时书生书童两人一前一后,匆忙夺路,看那文弱书生却也是动如脱兔。这林间修竹挺拔,虬枝根纵,地上沉寂了厚厚一层落叶,匆匆脚力者无不带动枯叶,枯蝶随之曼舞。

二人看那落日渐昏,加紧脚力,却不曾注意脚下之路。行至一棵似有千年之龄的大树下,忽的,从树上哗哗纷飞下数不清的落叶来,书童眼见着前面的书生埋在落叶里,然后竟从自己眼皮底下消失了。

“公子,公子,你去哪里了?”书童焦急的喊叫着,又在树下拨弄落叶,仍未见自家公子,一时急的满头大汗。

“你这小书童,在这里叫嚷什么,休要扰人清梦呢!”书童忽然听到自己头顶上传来抱怨之声,抬头望去,却见一个白发垂髫的老翁端坐一个长伸的粗桠上。

“我家公子刚才走到这里忽然不见了,老翁可曾看见?”急于找寻书生的小书童也未加思索为何刚才不见这老翁便匆匆问出话来。

”可是那个白衣翩翩,束发玉面的小生?“那老翁半眯着眼,却也未曾望着小书童问道。

”正是我家公子。“小书童惦记自家那书生,忙回道。

”喏,瞧前面,你走上去。“那老翁依旧是半眯着眼,却用手摆弄着雪白的长须指向前方。

小书童顺着老翁所知望去,却见前方迷蒙,并不见自家公子身影,但又见老翁只是摆手让他前去,便也起步走去。刚走了两步,书童但觉脚下一空,自己像是跌入了万丈深渊,久久坠在空中。

且说那书生刚见落叶纷飞,正迷蒙,欲起袖遮挡,却是身子一歪,整个人开始往下坠。感觉坠了半日,书生困乏竟至睡去,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木塌下。

木榻发出一股幽香,让人心旷神怡。视却发现这是一间洁净整齐的庐舍,木榻正对是一方木桌,桌上香炉袅袅,腾起在舍顶又自缝隙消散而去,屋内四壁竟是排排砌满书籍的木架,书生起身走近书架发现书架上全是诸如三言两拍、株林野史、汉宫春色、金瓶梅之类的书。

然这书生天生孝廉,自幼随母教导,其母亦因小儿教导之事曾学孟母三迁,书生在母亲管束与教导下竟是从未见甚至听闻过这些书籍。巧也书生本是痴书之人,此时见着周壁书籍满目欢喜,自当是治世经纶之道,抽出一本刚欲翻开,却见一盈盈女子进门来。

”公子醒了。“女子银铃般声音一出,书生当下心中一动,细观下只见这女子身着彩丽绚烂薄纱,头挽螺髻,发端插一根玉质发簪,这发簪上却不是常见花饰,而是一朵如女子着衣般色系的斑斓蘑菇。

”公子饿了吧,这里略备陋食,望公子不嫌弃。“女子端着几盘小菜放置桌上。

”敢问姑娘,这是哪里,何以小生在此。“书生虽觉腹内空空,出于礼数却也忍着不敢近前先生问道。

”公子在林间晕倒,是我们姐妹见到便将公子带了回来,公子可是忘记了?“那女子正说着,又见几个女子进到屋内,那女子便指着那几个人说道。

却说这几个女子无不婀娜清丽,薄衣轻纱,飘飘如仙,细观下却见每人头髻均插一蘑菇饰发簪,且与自身所穿衣物同色同彩。光彩夺目里书生一时竟有些恍惚,忙的答道:"是了,是了,我却是晕却不知所在了。”说罢,径自走到桌前,浑然不觉的吃起那桌上之物来。

“公子慢食,此发簪留与公子,若是有事,可将发簪插于门上,我等自会前来。”说罢,那先时来的女子,将头上蘑菇发簪取下,放于桌上便姗然而去,剩下几人也便出了去。

这书生张食罢,便走至架旁取出一本书,闲坐于桌前翻将开来。且说书中除了淫词艳句还有图绘相茂,书生从未读过见过,一时坐在桌前长长久久的未曾动一下。

接连几日,饿了便将那女子所赠发簪插于门前,邀那女子送饭前来,他时便埋头读书。不消几日,四壁的书籍竟是被他读取大半。这日,书生正如痴如醉研读那金瓶梅,却闻门外脚步匆匆,似是有人前来,只见一形容枯槁之人夺门而入,踉跄下扑倒在桌前。书生吃了一惊,忙将其扶将起来,却说不是别人正是那小小书童。

“公子,我可找到你了。”这书童有气无力的长舒一口。

“紫烟,你去哪里了。这是饿得吧,快来吃点东西。”张书生看书童手脚无力,忙将桌上茶点递了过来,喂于他吃。

“公子,你怎么安心待在这里,我们要赶紧离开这里,公子还要赶着考试呢。”吃饱了的书童,开口便是一番催促。

“考试,考什么试?”书生竟是一脸疑惑。

“公子,你怎么了,考试考功名啊,老夫人还在家等着公子的喜讯呢。”说着书童将所背书篓里一本治国经纶摆在书生面前。

这张书生疑惑中翻开书,读了两句但觉头似箍上一个发圈,一个不稳慌得将书仍将在地上。书童却也见自家公子在读书,也翻来看两眼,却也是吓得抖手把个书扔到地上。

“公子,你怎么在读这等邪秽淫书,老夫人要伤心死了。”书童惊异的对书生说道。

“这书怎是淫秽,书中尽是真理,何以淫秽之论。”书生也道是惊异。

“公子,你这是中邪了,这片林子果是奇怪,我肯定是被那老翁骗了,我们快离开这里吧。”书童瞥见桌上的蘑菇发簪,心中没来由的一个激灵,拉起书生竟欲出门。

可那书生似是有千斤之重般,竟是怎也拉将不动,急的书童手脚忙乱,打翻了桌上之物,将那斑斓发簪摔至地上碎做了几段,这玉簪一断,却见那书生忽的全身发软,瘫坐在地。


“好你个不知感恩的负心人,我们好吃好喝待你在此,教你享人间乐事,你却坏我物什,真是不知羞耻。”那玉簪一碎,就听门外盈盈响起骂声,只见那几个婀娜女子全副出现在屋内。

“你们这群妖精,迷惑我家公子,将我家公子困在此地,还说什么善待他,看他都忘了老夫人几十年的教诲,你们这是叫他做不忠不孝之人,坏他君子之路。”书童见书生瘫软,忙去扶住,又被一通叫骂,因平日里也受了那老夫人不少教导,由不得反顶回去骂道。

“什么不忠不孝、君子之道,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说罢了。”那为首的女子轻蔑回说。

“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你们让公子忘却治国平天下之论,是为对国不忠,枉做男儿,枉为国民;公子因受你等迷惑,不思功名国事,愧对老夫人多年教导,是为不孝,枉为人子,枉愧国礼;公子沉迷淫秽之书,是为坏道,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看这等书籍实为不知耻。”书童滔滔不绝,将平日里跟那老夫人讲的纷数道来,也不管个是否应对之理。

“没想到,一个小小书童也竟至如此沽名钓誉,登峰造极。罢了罢了,我们输了,我们输了,再不相争此事。”那女子听罢,一脸惋惜与气恼,而后几人纷纷将头上所插之玉簪掷于地上,负手而去,只见满地玉石碎段,主仆二人一时木讷无语,不在话下。


“哎呦!”一个叫声伴随着一声噗通,却见书生与书童相继摔倒在地,二人低头只见几个滑溜溜的彩色蘑菇在身下,压做了一团。

“小心点,这儿的蘑菇滑着呢。”抬头望去声音发出地,书生见一白头老翁挂与东南枝桠。

“谢谢老翁。”书生忙拘礼回谢道。

“公子,我们赶紧走吧。哎,公子,我刚才感觉我自己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书童一边说一边拉将着书生往前走,走了几步又神叨叨的说了一句。

“我觉得我也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现在想来一阵寒,且说是梦又不是梦,要这不是梦我可要如何醒来。话说你的是什么呢,紫烟。”书生拍拍黏在自己长衫上的蘑菇碎问道。

“啊,是这样的……”

“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们试了一千零八十九次了,说好的,可不许抵赖了。”老翁看着二人远去的身影,眯着眼笑呵呵的对着树下那几朵扁烂的蘑菇说道。

“好,这就算我们输了。我真不该拿那书生做我们的赌注。”一朵烂蘑菇忽得化作人形。

“哼,原本看他风度翩翩、白衣素锦,一副清雅出仕之态,却终是看错了……”又是一朵。

“就是,我想这世间的书生也没有我们可托付的了,均是些沽名钓誉之辈,拿着忠君爱国礼义廉耻之道来追名逐利,没得一个真性情之人,我们以后不再跟你们抢夺水源。”后面一人抢白道。

“不过,这书生实在可气,应了你的事还要你先许我们一件事方可。”叽叽喳喳中为首那位最为艳丽的女子说出这样一句。

“且将说来一听。”老翁半眯眼睛,慢悠悠吐出一句。

“我们自是雨后方可长生,平日里不与你们争水,可是那平日的雨,我们却是希望多在那书生考取功名之时下将开来,且叫我羞那沽名钓誉之辈一番,这倒是依我不可?“美艳的女子振振有词道。

”且就依你有何不可。“老翁白眉一抖满口答应。

那书生与书童交汇梦境后,都惊汗涟涟,但觉是梦又不是梦,忙于赶路却又扔在一旁不再理会。赶到之日距那乡试开始已是只有一日富余,路途遥远,不免风尘雨露。

晨起暖阳艳艳,想着最后一日将那所背之书,晒上一晒,也做考试前放松。却说,刚将书籍摆满开来,半刻未至竟是乌云密布,暴雨倾盆,主仆二人慌得收书,却终是忙于收书未及时躲避淋了个落汤鸡。次日书生卧病床榻,额间滚热,废了一场,不在话下。


却又说那暴雨次日,天朗气清,墙角树下,一朵朵小伞纷纷张开,不消半日却又都化为腐水淌了一地,气味浊臭无比。后有诗云:

世事靡靡色相中,
管他前程与功名。
百无一用是书生,
沽名钓誉最无情。

此后,每每临近乡试、会试等均有淫雨霏霏,隐隐间若是汲汲于成名者,越觉周遭气味浊臭,只道是那气恼的蘑菇女在负气教训沽名钓誉之人们。

Deer
左手文艺|右手逗比


🐾编者按🐾:

之前我居然写了这么长的故事,貌似是有次晚上跑了七公里构思出的,情节有点聊斋,文思里借鉴了红楼梦……

如今我又开始跑步了,不知道能不能跑出新的灵感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