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自豪感从何而来?

 书虫驿站 2022-06-14 发布于河北

.

.

.


- 听 -

~读书涨知识,正经思考开始~


说到"感"这个东西,有点形而上学,如果把它落实下来,就是不由自主的行为处事方法与态度,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拥有各种"感",其中的民族自豪感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感"。

以往我对于家国总是没有多大的概念,当然,现在也没有多少感觉,不过这两天刚从洛阳回来的我突然发现,或许我不是家国概念淡薄,而是民族概念太强。

说的更确切些,或者可称为"民族文化意识"太强。

这一点,从我对于"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样的字眼基本无感,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句话备觉激动可知,我是以民族代替了家国。其实,从周边接触到的许多人来看,很多人也不是"国家归属",而是"文化归属",凝聚人们的不是国家,而是文化。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基于农村而起的国,不仅是从建国角度而论,从如今国家政策方面也可了解。之前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是四十年代总结而得的书论,却也是对于了解中国非常重要的读本。

他在"乡土本色"小节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正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在"家族"一节中也是非常清晰的讲到了,中国乡土社会里的团体格局,"小家族"的概念,我因而也得出点小判断:中国大概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族"。

中国传统文化最兴盛的地方,不是最代表中国的一线大都市,而是内陆的那些次二三线城市。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沿海地方的人们更快的富起来,却也较早的被西化,打开的国门让经济迅速扩张,也让文化渐次入侵。

在我第一次到了洛阳这个城市后才发现,这个地方竟是出过如此多的我所喜爱的古人、承载了如此厚重而缤纷的历史,可是我却从未意识到,因为这个城市、这个地方被现代化的浪潮掩盖在岩层下了。

大城市里,你只有深入到最中心的位置,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原本的文化氛围,它的本土文化是在向内卷的,而小城市,则是在往外扩张,在大城市里待着的"穷人"是没办法体味到,地道的本土文化的。

在众多文化汇集的时代,我们对于某一文化只是模糊的有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会自动的把它归属于一个民族,而非一个城市,所以我知道秦皇汉武如何开天辟地,却没把它同陕西联系在一起,我知道南宋北朝如何缤纷,却没把它同河南联系在一起。

民族是人类区域聚集的结果,而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灵魂纽带。

在《乡土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我想这句话正是把众多,被地域分隔散布在或平原、或山地、或沙漠、或河流周围的人们,如何凝结在一起的原因说透了:没有国家,只有民族。

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豪横的文化将我们聚集,所以我们成了一个"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自豪是如何也掩盖不住的。

Deer
左手文艺|右手逗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