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平台,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寓意草》为清代名医喻嘉言所著,与《尚论篇》和《医门法律》并称为“喻氏医学三书”。《寓意草》为医案专著,以“先议病后用药”及“与门人定议病式”两篇作为全书总论,其后收录六十余则内科疑难医案,对医案的书写要求进行详细规定,细致论述患者病情转归及诊疗过程,辨证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可为医门矜式。 ![]() 本文将结合“先议病后用药”思想在《寓意草》中的应用,浅析喻氏所创“议病式”及其对建立中医标准化议病格式的重要意义。 ![]() 编辑 先识病 ![]() 编辑 喻嘉言在《寓意草》第一篇中言“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即在治疗用药之前,需要先诊断病证,厘清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的原因。若在病情不明,病因不清的情况之下,仓促用药,无的放矢,就很容易误诊误治。 ![]() 编辑切换为居中 ![]() 编辑 后用药 ![]() 编辑 喻氏用药以病情为依据,其在《寓意草》中言“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药都有良毒善恶,药性平和如甘草,若是使用不当或过量亦可伤人,药性大毒如附子,若是用之得当,则也是治病良药。所以,在处方用药之前,需先辨证分析疾病症状、病因病机,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 编辑切换为居中 ![]() 编辑 议病式 ![]() 编辑切换为居中 ![]() 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根据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 《寓意草》“与门人定议病式” ![]() 在“与门人定议病式”一篇中,喻嘉言遵循《黄帝内经》,整理归纳中医辨证的各个方面,创立“中医议病式”,这也是中医早期标准化的议病格式。 一般情况 (某年某月,某地) 即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一年之中运气变化,主气、客气对发病的影响;《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中言“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四时五藏阴阳是脏腑辨证的核心所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各有不同,会影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也会有差异。 总体表现 (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 年龄、体形不同,机体正气强弱亦不同,对抗疾病的能力也会有差异;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包含了辨明患者年纪、体形、面色、声音等,四诊合参才能辨清具体情况;七情太过亦可致病,辨病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病程发展 (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 即需明确疾病的发生时间,开始时使用过什么药物,其中哪些药有效,哪些药无效,这对于之后的治疗有着重大参考价值。 主要症状 (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辨证需首先辨清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厘清病性,分清表里,明确疾病在气在血;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即可知晓其体内津液输布状况、脾胃及有关脏腑功能盛衰;以二便情况判断人体水液代谢状况及脾胃运化功能;有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病情,脉道的通利与气血盈亏有着直接的关系,医者通过切脉能掌握病患脏腑功能以及气血阴阳等情况,辨明脉象,即可审察阴阳之别,辨清表里之病。 诊断 (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根据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治病必求于本”,治病需先辨病,万物以阴阳为根本,医者需把握病因病机,探究其本质的阴阳属性。 治则治法 (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 喻氏言“七方不敢滥也,十剂不敢泛也”,七方十剂乃是中医方剂的不同分类方法,使用方剂需辨明何方何剂适用于何种病症;五气即寒热温凉平,五种药性,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用药需辨清其性味,喻氏以明确“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为“用药最上之法”。 处方用药 (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 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医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从何方何药、是否加减、君臣佐使配伍到炮制方法、剂型剂量都需思虑周全,予以灵活化裁。 转归预后 (其效验定于何时) 医者通过前文详细的辨证论治,对患者疾病情况了然于胸,才可判断预后善恶。 ![]() 编辑 后世意义 “议”即议论、讨论;“病式”即病历格式。医者通过医案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篇为“议”是不合实际的,往往夹叙夹议,且以前者为主。《寓意草》后载60余则医案中,喻嘉言以第一人称贯通全文,从医者视角叙事,生动详尽描写患者及其随诊家属,还原就诊场景。 虽然从今日临床诊疗医案的角度来看,喻氏所创“议病式”是不完备的,但是在清朝初年,这是病案书写进行标准化的早期尝试,创新性地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记录相结合,也为后世病案格式框架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 编辑切换为居中 ![]() 编辑 医案举隅 ![]() 治陆令仪尊堂肺痈奇案 陆令仪尊堂平日持斋。肠胃素枯......值今岁秋月,燥金太过,湿虫不生,无人不病咳嗽,而尊堂血虚津枯之体。受伤独猛,胸胁紧胀,上气喘急,卧寐不安,咳动则大痛,痰中带血而腥,食不易入,声不易出,寒热交作。而申酉二时,燥金用事,诸苦倍增。其脉时大时小,时牢时伏时弦紧。 ![]() 体会 每每议病,喻氏习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放于运气、四时理论的背景之下,把疾病的属性与发病当年的运气、时令相结合,来分析解决问题。本则论述的是主运主气与患者体质、疾病属性之间相互影响而致病的案例。首先《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又值秋月,故燥金太过; 其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燥为温邪,且秋燥通与肺,故无人不病咳嗽; 患者素体血虚阴亏,“盖身中之燥,与时令之燥,胶结不解”,因此分析得出陆令仪尊堂肺痈的原因。 ![]() 辨徐国祯伤寒疑难急症治验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燥,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 谓曰: 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症,奈何认为下症耶? 医曰: 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吾 ( 俞昌) 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微汗热退而安。 ![]() 体会 喻氏观察病患细致入微,善于抓住有用症状体征,透过现象,准确把握疾病本质。这其中少不了过硬的诊断技能,尤其脉诊,在多次急症诊断中均起到决断性作用。在本则医案中,喻氏因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而断定此为真寒假热证,坚持己见,力排众议,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I 文章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于下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原创声明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