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下午,我院西部边疆讲坛第63讲于线上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范恩实教授,讲授“考古学与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结合的几个重点领域及其原则”的相关内容。讲座由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线上聆听。 范恩实,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东北边疆研究室主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中国边疆史、民族史,代表作有专著《夫余兴亡史》《靺鞨兴嬗史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一般项目多项。 ![]() ![]() ![]() 范恩实教授从近期学界有关考古学与文献史学关系的讨论切入。首先,他指出考古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性;接着又向我们介绍了卜宪群、刘宪柱、赵宾福、何努、赵博文等人对该问题的看法,并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的主要贡献,接着引出“历史学工作者如何结合考古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这一长期思考的大问题。 讲座的第二部分,范恩实教授从考古学转到中国边疆历史研究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从这些内容出发,可以看到过分依靠文献是值得反思的——边疆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本土人群文化不够发达,且由于历史断裂多于延续而造成的史料匮乏,缺乏连续性、准确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充分利用考古材料是未来中国边疆历史研究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 讲座的第三部分,范教授将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中原王朝边疆治理史,边疆本土族群族系源流研究,边疆本土人群社会组织演进研究和中国边疆物质、文化、艺术史。旁征博引向我们展开论述了考古学与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结合的几个重点领域及其原则。比如,范教授在中原王朝边疆治理史研究中,指出文献史学与考古学结合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对文献(传世,出土)的梳理和解析是必不可少的;应承认文献存在一定的缺漏、错载、模糊,甚至误导;考古迹的认定要精准(需要经过挖掘);要名实相符(长城,郡县城等均有一定标准);高度重视遗址内出土文字材料;在条件不成熟时不宜下结论论。 在边疆本土族群族系源流研究中须遵循的原则有:文献尽管极度匮乏且极易造成误导,但是仍应给与高度重视,特别是由文献考察确定的时空线索对于推进考古遗址、遗迹性质的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认识相关文献的局限性,高度重视考古材料;文献可以给主体以外的人群的加入提供明确证据,比如某一群人什么时候到来,与主体民族又怎样的交往等等;文献中保留下来的族群线索的重新解读为我们增加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所谓族系源流,只是人群之间存在亲缘或文化上的近亲关系,与族群认同是两个概念,特别是对孤立存在的遗址、遗迹的族属的认定,应该慎之又慎;应扩大对相关人群社会发展演进的研究。 ![]() 讲座结束后,徐百永老师就本次讲座进行评议,认为本次讲座指出了未来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方向,并就考古学的相关问题与范教授进行探讨。 ![]() 文字:杜晓雅 图片:解思润 编辑:桂 淦 指导老师:吕茂庭 |
|
来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