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音乐馆推出音乐文化长廊,给音乐馆综合区、音乐讲堂,以及音乐研讨间的整体空间增添了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 ![]() ![]() ![]() 长廊概览 ![]() 本期为您介绍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其他音乐家的介绍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T h c a 1840 i k ·MUSICIAN· o s v k y 189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yotr Ilyich,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他生于小城沃特金斯克,10岁时全家迁往圣彼得堡,19岁从法律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政府职员,21岁才开始学习音乐理论,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次年,柴科夫斯基从政府辞职,在音乐上进步飞快,毕业后成为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和声教授,并任职12年。虽然起步晚,但他狂热地作曲,30岁时写出了他第一部伟大的管弦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 1877年,柴科夫斯基结识了赞助人梅克夫人。梅克夫人热爱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她付给作曲家年金,使他可以从音乐学院离职,专心作曲。这段时间他常常在欧洲各地指挥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巨大成功。1891年他受邀访问美国,在新建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四场音乐会,还在巴尔的摩和费城举行了两场演出。 “我在乡下长大,从小就受美妙得不可言说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感染……我热爱俄罗斯的每一面。”柴科夫斯基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俄罗斯人”。但与同时代的音乐家——俄罗斯五人团相比,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更接近于西方传统音乐。他的音乐还包含法国、意大利和德国音乐元素,俄罗斯民歌只是他的音乐所受的影响之一。他将民族精神和国际风格融合,创作出极为主观而充满激情的音乐。“在作曲时,”柴科夫斯基写道,“当我感情充沛,我感觉所有听到我音乐的人都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受。” 柴科夫斯基创作了大量声乐和器乐作品。他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包括第四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他的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成为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剧典范作品,经久不衰地活跃在舞台上。 他在舞剧音乐方面突出的贡献在于舞剧音乐的诗情画意、戏剧性和交响化,使其具有独立性,并成为舞剧的灵魂,不仅能与舞剧表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交响乐作品来欣赏。他的8部歌剧中,《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经常上演。他还写了一些乐队作品,如《斯拉夫进行曲》和《1812序曲》。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充满美妙旋律,它们悠长而跳跃,就像舞蹈一样。他让旋律不断重复,有时会将一开始亲切而抒情的曲调通过更强的力度和更丰满的配器处理成激烈的爆发。他的管弦乐写作色彩非常丰富,常常运用弦乐组、木管组和铜管组之间的对比和交替。他的音乐的情感特征来源于速度、力度和主题素材的尖锐对比,以及有力的高潮。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涉及19世纪古典音乐的各种体裁,包括歌剧、歌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曲。他的标题音乐和舞剧音乐最为有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