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理论指导下,此“主诸热”之药该如何应用?

 高山流水cjl 2022-06-14 发布于陕西

胡希恕经方医学

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黄芩的根,《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是经方的常用药物之一,据统计,经方用黄芩者有29个方证。
清代邹澍(润安)所撰《本经疏证》曰:“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指出了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
经方主要是用到了黄芩苦以清热,随着经方理论的发展,黄芩的应用在《神农本草经》所述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六经理论指导下应用,即由配伍相对应药物,而治疗相适应六经证。
解热除烦
烦因热起,但见于六经证不同,治亦不同,多须配伍相应药物以对六经而解热,如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的《千金》三黄汤方证,黄芩配麻黄等解太阳表而清阳明里热以除“烦热、心乱”;阳明里热的泻心汤方证,配黄连、大黄泻火清阳明里热以治“心气不足”;阳明病的黄连阿胶汤方证,伍黄连、芍药、阿胶、鸡子黄清阳明里热而治“心中烦、不得卧”;阳明里热的《千金》三物黄芩汤方证,配伍苦参、生地清阳明里热,养血清热而除四肢烦热;厥阴病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生姜泻心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等,配黄连解上亢之烦热,配干姜、人参治下寒下利而心下痞硬。
和解清热
神农时代,经方理用八纲,治用八法,但发展到汉代《伤寒论》,出现了和法。《神农本草经》时代,因只用八纲辨证,故黄芩只用于清里热,当我们的祖辈认识到病不但有表证和里证,还有半表半里证,这须用治半表半里热之法药。黄芩所在方证,有里证和表证(表里合病)、和半表半里证。里热,但用苦寒黄芩、黄连等即治,但邪热在半表半里时,只用苦寒治之无效,必用和法胡希恕先生指出:表证可汗、里证可吐、可清、可下而解,“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只能借道而祛邪外出”,这即对和法的精辟注释,其代表方证即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加减方证。
由胡希恕先生指导,我们体悟和法:首看小柴胡汤方证,其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半表半里,汗、下、吐皆不能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半夏补中生津液,以壮营卫,防邪不再入里,同时加强祛邪外出之力。柴胡、黄芩共清半表半里热邪,再加生姜发散于外,三方合力,祛邪于外,此借道太阳祛邪之例;再看黄芩汤,黄芩汤其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其方实是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其治是以黄芩清阳明里热和半表半里热,同时用甘草、大枣健中以壮营卫,防外邪和助祛里邪,此借道阳明祛邪之例。其他方证还很多,可仔细体悟。
八纲增加了半表半里,八法增加了和法,这样由八纲辨证而产生了六经辨证,这样黄芩配伍柴胡、人参、甘草等而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如小柴胡汤方证;如配以干姜、附子等而治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证等。
止肠澼下利
黄芩味苦清热,长于止利。如是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常配伍葛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如是少阳阳明合病则配伍芍药、大枣、甘草等缓急迫之品,如黄芩汤;如是三阳合病则伍以鳖甲、大黄、桂枝等主治疟母,如鳖甲煎丸;如是厥阴病下利,则伍以干姜、人参等,如六物黄芩汤。

止血
黄芩治因热出血者,而多见于阳明病,如泻心汤中黄芩配伍大黄、黄连,治“吐血、衄血”。亦见于厥阴病如黄土汤中黄芩配伍附子、黄土等治远血。
退黄
阳黄证热在里或半表半里者,可适当用黄芩,如《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言:“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或适当伍以茵陈五苓散等。
清血热以敛金疮疽蚀
疮疡热证,皆可适当用黄芩,值得注意的是,经方用其治疮疡多属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如甘草泻心汤方证、王不留行散方证等。

编辑:木易火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