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牧到开放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编:瑞秋的春天 蒙古帝国是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除中国外,它的疆域还包括今天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伊朗、伊拉克、中亚以及朝鲜半岛等。发生在如此辽阔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不可能被囊括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框架中。 ——姚大力 ▌蒙古帝国的三个阶段 杉山正明认为,蒙古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蒙古帝国”阶段,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开始,大概持续了半个世纪。 第二个阶段是“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也就是“蒙古统治下的和平”的意思。这个阶段从忽必烈担任第五任蒙古大汗开始,一直到蒙古帝国的各个继承国家先后消失,持续到14世纪中后期。 第三个阶段被作者称作是“后蒙古时代”,虽然蒙古帝国早就不在了,但它对欧亚世界仍然持续发挥着影响力,长达三百多年。 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蒙古王侯大会“忽里台”,已经控制蒙古高原的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并获得尊号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像大海一样强大的草原领袖”。这宣告着“大蒙古国”,或“蒙古帝国”历史的开始。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持续40多年的三次远征,一个庞大的帝国开始出现在欧亚大陆。 ▌一个开放的帝国 人类历史上不乏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唯独蒙古帝国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蒙古军队作战时善用围猎包抄的战术,同时使用了火药等先进武器。也有人认为,蒙古骑兵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速战速决的特点。另外,蒙古征服的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组织模式,防御力比较弱,甚至有很多地方是无人之境,所以版图扩张很快。还有人说,蒙古人采取“恐怖统治”策略,经常屠城,导致没有人敢反抗他们。 杉山正明给出更多维度的解释。在他看来,蒙古帝国的军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杀人不眨眼的赳赳武夫,他们非常重视情报战、组织战,尽可能减少直接作战带来的伤亡。 比如在对中亚的花剌子模作战时,蒙古很清楚,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硬碰硬是没有把握的。所以,在蒙古军队采取了情报战策略,进攻每个要塞城市前,都要进行非常周全的战前侦察。再比如,在阿富汗地区作战受阻时,成吉思汗立刻选择了谨慎撤退,避免一味冒进带来无谓的伤亡。 蒙古帝国的军队还特别擅长舆论战,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实战。历史上传说的蒙古军队战无不胜、杀人如麻的形象,多半是蒙古人自己的宣传策略。这在后来被继承下去,一方面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蒙古军队的坏名声。杉山正明认为,蒙古人其实非常重视士兵及族人的生命,所以史书上很少有死刑的记载。 关于蒙古帝国为什么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作者还给出一个解释——蒙古是个“开放的帝国”。即使蒙古骑兵再怎么强大,如果只是凭借武力也无法拿下那么多的土地,并进行征服后的统治。所以,蒙古帝国的策略就是使更多人“成为伙伴”,这其实是一种不分你我的同盟关系。 ▌“蒙古”绝非单一民族概念 蒙古人一直不断地将“蒙古”的含义扩大,首先成吉思汗后代构成的“黄金家族”,以及原来蒙古部落的人,是蒙古人。 1206年,蒙古帝国形成的时候,臣服于成吉思汗各个草原部落也进入到“蒙古”的范畴。 而在征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伙伴”也被当作“蒙古人”吸收进去,比如女真人、汉人,西方穆斯林地区、东欧地区归顺蒙古的人,都被纳入“蒙古”这个系统。 杉山正明直言不讳地说,蒙古快速扩张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胸襟无限开阔的集团概念。蒙古帝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明显的种族歧视,只要是有能力、技术或文采的人,就会受到任用,形成一个“开放的帝国”。 到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时,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已经非常庞大,东起朝鲜半岛、中国北方,经中亚,西至东欧、西亚。 作者认为,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于欧亚大陆来说意义重大: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得到整合,新的世界秩序出现了。蒙古帝国的历史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作者把接下来的这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称作是“蒙古和平”,强调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各个地区保持相对的安宁,以及密切的商贸、文化交流。 ▲识码收藏包含杉山正明《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在内的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蒙古帝国如何管理其庞大的疆域 在古代,由于通信手段有限,治理庞大的疆域,一直以来都是所有统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蒙古帝国需要管理的疆域更是空前绝后,杉山正明认为,蒙古帝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多个同族兀鲁思组成的世界联邦”。 “兀鲁思”(ulus),是一个蒙古语单词的音译,指欧亚大陆中央区域以游牧民为主的政治实体,我们中国人会把它翻译为“汗国”,比如“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等。但作者强调,这个“兀鲁思”虽然有“国家”的含义,但它并不等于我们理解的国家,它不强调土地和领地,而强调“人的聚合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伙伴”的概念。 兀鲁思的首领被称作“汗”(qan),众多“汗”之上是“可汗”(qaqan)或称“合罕”(qa'an),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大汗”。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草原首领都能被称作“可汗”“大汗”,只有草原霸主才有资格享有这个名号。当初唐太宗一度被称为“天可汗”,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在游牧世界的影响力。 在作者看来,蒙古帝国是由一位“大汗”统领多位“汗”形成的多元复合体。例如,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忽必烈直接统领的“大元兀鲁思”是宗主国,其他“汗”统领的兀鲁思,和“大元兀鲁思”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这个复合体。 谈及元朝历史,人们常说,“后来几个汗国分裂出去了”。但是,如果按照作者所说,蒙古帝国是“多个兀鲁思组成的世界联邦”,“分裂”二字用得并不恰当,因为那些“兀鲁思”本来就是独立运作的,它们分别拥有完整的管理系统,并不是元朝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正是蒙古帝国的这种组织模式,使得庞大的蒙古帝国过度到一个宽松安宁的新的秩序当中,即“蒙古和平”。 早在1206年蒙古帝国成立之初,成吉思汗就把全蒙古军队分为左翼和右翼,本人位于中央,统辖左翼和右翼,推动国家对外扩张。东边的左翼由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统领,西边的右翼由它的三个儿子负责。 蒙古高原的东边是我国的大兴安岭和东北地区,再向东就是海洋了。而西边,是辽阔的欧亚大陆腹地,继续向西还有欧洲。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在有意将更肥的肉分给儿子们。后来在东欧、中亚、西亚稳定存在的“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正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的。这正符合成吉思汗的宏大设想——建立一个由“黄金家族”世世代代有序管理的稳定世界。 作者甚至认为“蒙古和平”形成的这种宽松秩序,是推动全球化关系的“大智慧”,是全球连为一体的开端。蒙古帝国开启了新的世界史。 由于蒙古帝国的存在,一度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通过陆路将欧洲和亚洲各地连接起来。而大元也开始推动海上贸易的发展,控制着印度洋航线的交流。因此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贯通与体系化,绝大部分的欧亚地区都被拉入这个“新世界”中。这种将广大地域连为一体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展开,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 ![]() ![]() ![]() ![]() ![]() |
|
来自: 激扬文字 > 《内蒙古/外蒙古/蒙古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