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府风俗

 tjb7890 2022-06-15 发布于广东

第一节 广府风俗

一、自古沿袭的岁时习俗

入年关  送灶君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入年关,称“小年晚”,是送灶君上天日。新塘镇、荔城旧例为“官三,民四,疍家二十五。”小楼镇腊圃村也有二十三为“官送日”,二十四为“民送日”之分,称“谢灶君日”或“送灶君日”。农村多备糖(或蔗)、桔、酒等祭拜,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新高车村赵姓用糖、桔仔、竹叶、菜花和一碗清水拜祭;小楼腊圃村用陶瓷碗盛水,把竹叶、松柏放在碗面上,另用碟子装六块片糖,烧香烛、灶君衣、灶君疏(民间传说灶君是位大老粗,要给他准备疏书,免得他说错话)。

开油镬  备年货  二十五日“开油镬”炸煎堆、油角、糖环、油糍、芋果等年品。年二十六蒸糕(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蛋糕、九层糕等),同时进行大扫除,清理杂物。农村人则投圩(赶集)办年货。新塘镇称二十五、二十八两个圩日为“圩王”,镇上人如潮涌,人们给全家添置新衣裳,买各种年货。

除夕 年初一  年三十重新贴上灶君神位,同时贴对联,宰鸡宰鹅,拜祭祖宗。贴对联是城乡一致的要事。除夕晚上家家户户用香茅水洗澡,小孩换上新衣裳,高高兴兴吃团年饭,父母给压岁钱(红包)。建国前,农村小孩有卖懒的习俗。小孩穿上新衣裳,拿着染红的熟鸡蛋、线香,三五成群穿街过巷卖懒。卖懒歌,有不同版本。荔城农村唱的是:“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新塘农村多唱:“卖懒仔,卖懒儿,卖畀某村大乞儿……黄狗听闻我卖懒,卖完懒仔过新年。”卖懒后即吃熟鸡蛋。腊圃村的小孩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畀龙门陈大嫂;卖得迟,卖畀龙门陈大姨。”一直游玩到韩爷庙或赵爷庙烧香之后回家,把熟鸡蛋分给长辈吃。建国后,此风俗逐渐淡化,但卖懒的概念仍存,有些村也给小孩煮熟鸡蛋、染红,作象征性卖懒。除夕晚上多是全家看中央台的春晚或其他节目,以代“守岁”。家庭主妇在这个晚上最忙碌,既要给近亲晚辈准备过年红包,又要准备过年待客的糖果盒,有的还要准备拜神的供品,城镇家庭有的专设一桌,摆设时果、美食,称“摆年”。新塘家庭的供品含中式糖果、禄堆(用煎堆砌成,插上栢叶,以示长青)、桔仔(示大吉)、年柚(谐“年有”)、果蔗、糖环等。当晚11点为子时,叫“交子”,乡镇可放烟花、鞭炮的地方则大放鞭炮、烟花,到12点达到高潮。至初一一大早,又是鞭炮不断。新塘镇及荔城镇禁放烟花、炮竹,相对宁静,但互相祝福“恭喜发财!”、“身体健康!”长辈向晚辈派红包;文化部门安排文娱节目,舞麒麟、舞狮、演粤剧等。

开年  商店多在年初二开门营业,因而称年初二为开年。建国前商店每月初二、十六要做牙(加菜)),正月初二是第一个牙日(称开牙)。这一天又是正月的“头祃“(每月有二祃,初二为头祃,十六为尾祃),旧社会有开祃酒,老板设宴款待工人。对老板而言,这是新年大展宏图的头一天,因此,开祃酒不但丰盛,而且都是好意头的菜式,除鸡、猪肉之外有茨菇(有芽,代表新生)、猪横利(胰脏,取其“横财到手”的意头)、蚝豉(取“好市”意头)、发菜(“发财”之意)、生菜(“生财”之意)。这天饮宴本应高兴,但老板又在同一时间决定员工的去留。老板会在不留用的员工面前放一个“利是”(红包),收到红包的员工就意味着被辞退。因此工人赴宴有如“猪婆嘬田螺壳”,口吃心忧。二十世纪50年代,工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国营与集体商店也在这一天开门营业,但没有复杂的开祃宴,那时是铁饭碗,没有失业之忧。改革开放后,国营商店或私营业主在开工的第一天也有聚餐或发红包活动,聚餐时也讲究好意头的菜式,但不在同一天决定员工的去留。平常人家,在初二早饭后即上门探亲访友,城镇乡村一片热闹景象。

初二至初六是出嫁女“归宁日”,出嫁女初二回娘家探父母,至初六回家。

人日 年初七为人日,各家各户均以丰盛的菜肴庆祝。机关单位一般是人日后上班。农村或城镇居民家庭多有用三牲拜神的习俗。有“人日大过年(比年大)”的说法。荔城罗岗村在这一天,有家家煎艾糍的习俗,俗称“煎蚁”。腊圃村在这一天全家不吃肉,吃油角、煮萝卜丝水角,祈求新年行好运;还要煎鱼,叫煎死蚁,祈求新年无虫鼠蚂蚁。建国前,该村晚上还有当天烧香烛,送火神,谢祝融的习俗。

灯庆  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卷之一·舆地·风俗》载:“元张灯,有以鱼龙百戏游于通衢,名曰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多与灯庆活动结合。各村灯庆期不尽相同。罗岗村是初八至十二为“灯庆”,添丁户要在这几天宴请亲朋,叫“起灯”。应邀饮灯酒的亲朋要送礼,多送三至六尺大红花布,以给小孩做衣料,谓之“送灯袍”。荔城棠村是正月十二挂灯,十六日结灯。夏街村是初八至十二为“灯庆”期,添丁户“起灯”,在家中及祠堂、厅厦、土地公等处挂“灯仔”(用竹篾做的彩灯),亲戚要送“灯袍”。“起灯日”,添丁户在家挂六角形走马灯,在祠堂、厅厦挂“莲花灯”,在土地公、门楼等处挂“灯仔”,由祖偿出钱、添丁户出力,连续三天宴请亲朋,至十八日结灯。夏街黎氏大宗祠设灯宴,十二至十五日,一连三天,宗祠内高悬一特大莲花彩灯作为灯庆标志。凡16周岁男丁皆可参宴,60岁以上免费。正月十五日“结灯”,晚宴后“投灯”(标投大彩灯),投得的则“游花灯”,八音送行,游村一遍,挂于自家门户上,灯庆即告结束。其他添丁户,拜过祖先,烧掉灯仔,灯庆完结。还有的村庄设有“灯会”,起灯日,添丁户要捐一只生鸡给灯会,由灯会给回鸡头及约四分之一的鸡身,剩下部分由灯会宴众,添丁户则要“吊灯”并宴请亲朋,亲友要送“灯袍”。建国后,各村灯庆从简,除添丁户挂灯外,由各家各户自宴亲朋。

做会(景)  建国前叫“游会”, 日期不尽相同。主要是供奉附近寺庙中的神,不少村庄还有抢炮头活动。荔城廖村主要纪念先贤廖金凤(有传)及“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定于正月十五为祭祀日并有抢炮头活动。先从“三忠侯王庙”中抬出三忠神像游村一周,后供奉于抢炮头的场面之显赫位置。中午,上千村民汇集于现场,主持人宣布抢炮头开始,一轮鞭炮声过后,一个用竹节筒做的类似烟花模样的“炮头”腾空而起,以宗族为单位的各代表队竞相争夺,获胜者高举炮头立即到主持人那里领奖品,接着抢二炮、三炮——持续约两个小时,直到抢完为止。获奖者举着标旗、奖品,一路燃放鞭炮,兴高采烈回家,晚上大宴亲朋并放烟花庆祝。其余各村“抢炮头,烧烟花”内涵不尽相同。腊圃村的做景抢炮头活动与灯庆结合,相传有500多年历史,灯期是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先由烝尝及添丁户出钱搭一个10米高30米阔、中间有6条巨大龙柱的“龙殿棚”,十三日清晨一支迎神队伍先到报德祠接洪圣王、观音、文星、魁星,再到韩爷庙、赵爷庙接韩世昌、赵公明两位菩萨,都在龙殿棚就位,分别插上绣有神的名号的旗幡,另有红底金字的“肃静”、“回避”木牌。接着,是一连四晚的灯酒会。抢炮头安排在正月十六“天官诞”日,“天官”是寇准(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力主抵抗外族入侵)的化身,拜天官是祈求为官者清廉正直。抢炮头又与惩治恶吏有关。相传元初某县尹杀人如麻,有勇士密谋杀掉他,把行动计划写好装入竹筒内,用烧炮头的方式传递出去,几个勇士获取信息后,在同一时间冲进县衙,杀掉恶吏。每年抢炮头的形式大同小异,重奖头、二、三、尾四炮,有镜屏、标旗等,六至十炮只奖礼品。第二年正月十四日为还炮头日,炮头会的会头抱着镜屏、后面有人抬着金猪,金猪背上插着添丁户(丁头)送的雄鸡,丁头越多雄鸡也越多。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晚上,炮头会会员在官厅或书房厅饮炮头会酒。荔城夏街村的会景定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一年一度四天五夜,请和尚打斋、游神、做法事。用神轿将木雕天后神像接回大宗祠祭拜,宗祠门口安放三米多高面目狰狞的“山大人”。村民自发组织炮头会,合资聚餐,炮头多达130多个,每个配有布标,用青竹穿好,炮尾留青竹叶。二十三日当天抢炮头,夺得头、二、三号的由八音(乐队)送标回家,第二年依原规格还回。当日大宴亲朋,晚上烧烟花。荔城罗岗村定于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刘、黎、林、巫、徐、茹、梁、周多姓氏的游会期。该村再按自然村分为“六境”:石角自然村刘、黎二姓为一境;林屋、巫屋为一境;高桥徐姓为一境;仓前、白石徐姓与新屋刘姓为一境;仓贝徐姓与茹、梁、周姓为一境。每境设会头一人,每年由一境的会头出面组织游会活动,每六年轮回一次。轮到坐会头的村,凡七八岁到六七十岁的男性要参加游会,游会前三天要集中吃饭斋戒,并请和尚做法事。到二月十五日早饭后,大家身着盛装到洪圣宫庙,用八人抬的大轿接出洪圣神爷,队伍前头由两人分别举着“回避”、“肃静”方牌开路,轿后是手举各种颜色的百足旗、罗伞帐等飘色和吹号角的队伍,压后是配备木棍、刀枪的武装队伍,先到会头村,然后到各村游会。每到一村游一圈后,放地炮(鞭炮一类)两响,把洪圣爷招到备好的供品前食供,供品必备烧猪一头和三牲、油糍、糖环、煎堆、寿桃等。各自然村除备供品外,添丁户须另备茶水和油糍之类的食品接待。洪圣爷食供后,再放地炮三响,重游一圈后离去。该村的游会活动,在抗战前每年举行,日寇侵华后活动停止。新塘镇在建国前每村都有香火庙,神诞日必隆重游会,仪仗队有八音、秋色、花篮、供品跟随神像,绕村一周。家家张灯结彩,备三牲敬神,宴请亲朋好友,规模以沙贝村为最。沙贝村有13个坊,供的是“康公”帅府爷,配祀“车爷”。每坊供一年,13年轮回一次。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游“棘钟”(又称游摆仔)、初二、初三、初四正式游会。帅府爷、车爷要逐坊受供,由村民轮流供奉,整整三天才能游完。沙村的游会时间定在十一月十六、十七两天,除供奉康公之外,还要供奉该村创始人陈大震从湖南全州带回的“湘山佛”。游会日与冬至接近,游会比冬至热闹,有“沙村公,做会唔做冬”的说法。其余各村也有各自的游会期和习俗。建国后游神活动已停止,但上世纪80年代后,亲朋多在这段时间来往,各家宴请亲朋。三江、石滩、新塘叫“做会”;正果、小楼、荔城等地叫“做景”。一些村委会安排文娱活动助兴,也自成习俗,非常热闹。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节。一般有门前插柳枝的习俗。主要活动是“修山”,又称“拜山”(即扫墓)。如属新坟,须在当天日出之前拜祭,叫“修雾水山”,连续三年。有的地方是提早几天,也是在日出前祭拜。实行改革开放后,推行火葬, “修山”不光是到山上,也有到骨灰存放地点的。

浴佛节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卷之一·舆地·风俗》载:“四月八日,浮屠佛浴(注:邑有宾公佛,相传其肉身犹存,是日佛寺僧以药草水洗之,鬻其水为人疗疾)。”是日城乡人都兴吃黑芝麻糊,广府人更甚。新塘有浴佛节小孩下河游泳不会得上风(感冒)的说法,家长带小孩到河里游泳。有龙舟的村庄,要在这一天起挖龙舟出水,故谚语有:“四月八,龙船鼓打坼”的说法。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自古沿袭,家家户户裹粽,用以自食、馈赠亲友或祭神,各家插菖蒲、插柳、洒雄黄酒、烧香草、烧线香驱除秽气,更热闹的盛事就是龙舟竞赛。建国前初六为县城龙舟日,各乡镇龙舟前来趁景,偶有龙舟竞渡,犒赏优胜者,两岸观众如云。建国后曾一度停止,上世纪80年代后复兴。1988年,西山村新造龙舟三艘,定五月初六为龙舟日。新塘、石滩、仙村的龙舟竞渡尤为热闹。仙村有40多艘龙舟,从初一到初十都有龙舟活动。最热闹的是新塘镇,从五月初一至十八,天天有景。五月十二日是新塘镇区的大景,除本镇龙舟倾巢闹景外,还有仙村镇和东莞、番禺、黄埔的龙舟皆来趁景。每年必有百艘以上龙舟参与。人们说:“不趁新塘景,不算扒龙船”。

六月初一半年节  六月初一是民间忌日,有“不订半年婚,不裁半年衣,不做半年事”的习俗,即使是生日,也将初一改初二。

乞巧节  唐宋七夕有乞巧的风俗。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名为乞巧。建国前新塘圩镇和农村青年妇女于当晚结“七姐会”,把自制的针黹、刺绣、剪纸等工艺品陈列出来,并用颜料把灯草、米粒、芝麻、麻骨等染成各种颜色,砌嵌成“牛女会”、宫殿楼台等造型,再以谷秧、豆芽作盆景,摆设水果、粉果、梳妆用品等,供人们浏览欣赏。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陪乡人观看。荔城镇青年妇女也有“摆花贡”活动,临时组合,备办各种鲜花、果品,制作各种微型的花鸟虫鱼,还有手工制作的衣服、鞋帽等,如同小型工艺品展览。当今七月七日在农村仍流行储存“七月七水”的习惯,家庭主妇大清早就到河里、井里挑水回家用陶罐储存起来,传说三年不生虫,且可治病。也有人用七月七水浸泡大米,至霜降捞起捣烂晒干,称作“仙粉”,也能治嗓子疼等疾病。这与玉帝七个女儿在七月七日这天同到河里洗澡的传说有关,说他们洗过澡的水能治百病。这一天,新塘等水乡人还有结伴到河里游泳的习俗。

盂兰节  与古代的中元节有关,“盂兰”,梵语为乌蓝婆孥,意译为救倒悬。古代有七月十五中元节,置百味五果于盂兰盆中,供养众佛僧,延请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新塘、荔城有“罗卜救”,打穿十八层地狱,放出无数冤魂、佛祖设“盂兰会”祭奠冤魂的故事,至今广府农村及城镇部分居民,在七月十四备三牲、甜松糕和元宝、蜡烛、衣纸、冥品祭拜送鬼的习俗。建国前,腊圃村有白天外出避灾的习俗,说这一天有恶毒攻村,人们一大早就煮凉茶、味饭,全家出村外避灾,老人则在家烧大香,弄得全村烟雾弥漫。到下午三时,村民回来大扫除,驱蛇鼠、蠄蟝,搞得干干净净。同时,这一天又是田了节,该村有“七月十四开芋窟,田完兼杀鸭”的农谚。晚上,家家户户借月光作灯,摆出芋头焖紫苏鸭,全家享用,叫“做田了”(了,了结之意)。当今,该村的盂兰节也同市内各广府村习俗相同。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第二大节日。是夜,家家欢聚于庭院或天台拜月,供品有月饼、菱角、柚子、红柿、杨桃等。晚餐有炒田螺、食田螺的习惯。人们边赏月、边品茶,边食月饼、水果。建国前农村有“竖中秋”的习俗,在晒场或空地上用竹子成支架,架起柴火盆照明,各家户设供桌摆月光、赏月,小孩三五成群,手提灯笼穿街过巷唱儿歌。所唱儿歌各村不尽相同,新塘广府村有的唱:“八月十五竖中秋啰,耍碌仔;有人快活有人愁啰,耍碌儿;有人要用筲箕装冷饭啰,耍碌仔;有人乞食在街头啰,耍碌儿。”中新、福和有的村庄唱:“月光仔,生毛毛,梳大髻,着红袍。着起红袍去卖鸡,一笼鸡仔都卖晒,卖剩一只长尾鸡公拿来啼,啼乜嘢?啼富贵;富贵有乜归?有个猪蹄炖个鸡;阿公过海买猪蹄,买到猪蹄三斤半,食道阿婆碌碌乱;猪又争,狗又争,争崩阿婆个米仔罂。啲哒铛!……缸瓦船来又买返。乌蝇担凳阿婆坐,跌到阿婆嘴哦哦。”荔城罗岗村等地的中秋儿歌是:“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苦瓜),蒲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冇底,浸死两个番鬼仔。”小孩还有玩“蠄蟝仔”游戏,歌词有:“蠄蟝仔,蠄蟝王,叫你出来嫽地塘,又有番薯畀你食,又有芋头畀你煨……”。也有放孔明灯的活动。建国后,随着电灯的广泛使用,再没人“竖中秋”了,但拜祭月光的习俗依然流传。

建国前,男人有“降八仙”、妇女有 “迷三姑”等活动。降八仙的做法是:在空地上摆神桌,陈供品、香烛,摆列刀、枪、剑、戟等18般兵器(多用竹木做成),降仙之人卧地上,双手压胸闭眼。参加这一活动者手执线香,围绕降仙者边走边唱,降仙歌歌词各地不同,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焚香一拜请,二拜请,三拜请,请来哪吒三太子,太子前有将军。红眼睛,绿眼睛,猪八戒,马骝精;唐三藏,取西经;花和尚,担金禅;打到妖精无处走,打到妖精无地沿(爬行之意)。铁打江山多点将,石头磨粉化成灰……”,使降仙者进入睡梦状态,即视为“降仙成功”,最后用清水喷脸使其清醒。妇女的“迷三姑”活动不许男人在场,也是设法使参与者处于半醉半醒状态。建国后,这些活动已废止。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有祭祖扫墓与登高的习俗,一般是祭远祖,不限于重阳当天,八月二十日后即可开始祭扫。也有全族集体祭族祖的活动。年青人有重阳集体登高的兴致。

冬至  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外出人员要回家过节,出嫁女不能在娘家过节。各家杀鸡、买肉,祭拜先灵,阖家团聚。,

二、当今与文化旅游活动相结合的神诞

何仙姑诞  三月初七、八月初八为何仙姑诞。增城有多处何仙姑庙,其中荔城凤凰山下的何仙姑庙已毁,只留有仙姑井及双履痕迹,另有武则天所赐朝霞衣碑记。从明朝至清代,建有多所何仙姑庙(祠),除小楼何仙姑家庙外,还有正果何屋何仙姑祠、派潭何仙姑庙、仙村何仙姑佛庙、石滩沙垅何仙姑庙、石滩南壆何仙姑坛、镇龙何仙姑庙等。建国前,诞日祭仙姑以凤凰山仙姑庙为主,其次是小楼何仙姑家庙与正果何屋何仙姑祠,这三个地方设有何仙姑祭祀会,逢诞日均备金猪、斋菜、鲜果拜祭,还有八音吹唱或演大戏,门前有各种小买卖。建国后50~70年代,盛行破除迷信,诞日只有少数信众烧香。80年代后,仙姑诞活动逐渐恢复,小楼何仙姑家庙曾进行修缮和扩建,由省市道教协会管理,增城成立有何仙姑文化研究会,编有各种著作,还有电视连续剧《素女的故事》。1994年以后,小楼何仙姑家庙已作为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开发,各地信众与旅游者前来祭拜、旅游的日益增多。

宾佛诞  五月初九为宾佛诞,又称牛仔佛诞。宣统《增城县志》二十三卷《人物六·仙释》载:“宾道者,香埔塘人,年八岁,为人牧牛,忽谓同辈曰:'若等欲斋乎?’因溺地作大圈以范其牛。牛辄就圈求芻不出。少顷,携斋果返,遍分同辈。众皆愕然,不知所从来。皇佑间削发明山寺——后化于瑞山石上,僧徒舁之不动,遂龛而饰之。”正果寺始建于南宋,曾多次维修。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诗联,在东莞、博罗、龙门、番禺、增城均享有声誉。建国前,宾佛诞日,众多信众前往烧香礼拜。建国后把佛爷神像扔入相江,随即中止活动。1999年重光礼拜,2001年9月经广州市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香火不断,宾佛诞更盛。

三、少数人群或村落遵循的习俗

补天穿  《辞源》:“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女娲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新塘农村把二月初二定为天穿日,家家户户用米粉拌糖,或以南乳、虾米、鲜艾茸之类煎制薄饼,用以馈赠亲友和祭神,名叫补天穿。当今,城镇居民大都没有这些概念,但农村一些家庭仍遵循。

观音菩萨诞  有二月十九、二月二十一、六月十九等多个观音诞,农村少数老年妇女有以甜糕、斋菜、鲜果祭拜观音的习俗。腊圃村在明洪武年间建有观音堂,在报德祠右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成化年间,秀才赖诚灏写有《观音堂登眺》诗。清康熙年间,观音堂遭洪水淹毁,拜观音的习俗当今也只有少数老年妇女遵循。

文昌诞  腊圃村定二月初三为文昌诞,村边有一座近600年历史的五层文笔塔,里面立有文昌神,塔前有泮水桥、墨砚池。传说拜文昌神能出文人。在文昌诞日,该村为人母者领着背书包的小孩,携葱、蒜、糖、鸡蛋等供品拜文昌神,祈求保佑儿子爱读书快长进。

土地神诞  腊圃村民把土地神看作守护大门的神,村中有六座门楼,门外有大榕树,树头都立有土地神,定二月初二为土地神诞。传说有一年老虎想进村,跪在土地神面前请求让路,神不让,老虎只好就地伏睡一觉后离去。由此,人们认为土地神是伏虎的,故膜拜,至今仍有村民遵循。

关公诞  雷神节  有些村庄定六月二十四为关公诞、雷神节、荷花节。每年春节,人们喜把关公像贴在门上,祈求发财的人在关公诞辰有祭祀活动。仙村镇下境村因多雷雨立有“四帅庙”(是奉祀财神、五显灵官、托塔天皇和宋代爱国勇将康保裔的庙,传说他们是主管风调雨顺的)每年雷神节,人们到庙中求雷神保平安,签语有“夏天多雷雨,百姓不湿身,不在树下蹲”语句。

海神诞  七月初一祭海神。增城有男海神与女海神之分,男海神指南海广利洪圣王,女海神指天后广娘(天妃)。增城水网纵横,常有洪水为患,不论广府村、客家村,都在靠水边的地方建洪圣王庙,以荔城以北村庄居多,荔城以南村庄多建天后庙(或天妃庙)。抗战前,荔城有天后娘娘庙、天后庙,还有天妃庙、中天妃庙、上天妃庙等。诞日用“做景”、“做会”的形式来祭祀,把男女海神抬出来游村,叫“食供”,村民在“食供”地摆金猪、鲜果、饼盆、斋菜等,进行拜祭。当今,荔城桥头村有天后庙,新塘、仙村也有天后庙、天后坊、天妃坊等,但祭祀活动已从简。

中秋鱼宴  正果镇花园村圭头潭自然村有中秋吃鱼宴的传统。当其他村村民放孔明灯、点灯龙、舞鱼灯、拜月光时,他们却在祠堂、书房与亲朋好友共享鱼宴。这一习俗至今仍遵循。据族谱记载,该村先祖蒋万诚(1344~1406)任河源县农课使,其兄蒋万隆早定居增城蒋村。万诚休假路过龟头潭,见江畔平坦,有山有潭,决定在龟头潭开基。一日,万诚在潭中游水,水深莫测,被巨鱼咬掉一只脚趾,数月卧床不起。家人买鱼祭河,把鱼弃于河中,万诚得以康复,升浮阳县丞。后人觉得把祭河之鱼弃掉可惜,改为鱼宴,延续下来。据传,1945年爱国将领蒋光鼐得知这一习俗,曾叫秘书调查过大陆94个蒋姓村庄,都没有这个奇俗,港澳台蒋姓也没有这个奇俗。199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作专题报道,引起注意,收入《中华全国风俗志》。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