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春霖是个忧国忧民的状元,可到了民国,却靠“点主”来维持生活

 历史解密坊 2022-06-15 发布于辽宁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有分量的一个,甚至每个人都想成为“状元”,可是想要成为“状元”并非易事。刘春霖是我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他因写一份“忧国忧民”的考卷而获得赏识,可是到了民国,这位状元却只能靠赚取外快来维持生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也就是说,从隋朝开始古人们就开始利用科举选拔人才。在古人的眼中,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将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可是考状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只有最强的人,才会成为“状元”。

1904年7月4日,大清帝国举办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来自河北的考生刘春霖,写下一份答卷,成为本次科举考试的“状元”。刘春霖能成为状元,我们从他的试卷上就能找到答案,他中心思想围绕着“忧国忧民”四字。接下来,我们简单地看一下:

刘春霖表示:做皇帝,治理天下,第一步就是要教育人民,国家的教育如何,人心就会如何,想要治理基层人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培养基层人才,因为他们是最了解百姓需求的人。

除此之外,刘春霖还提出消除欺上瞒下的官场恶习,最关键是,要提倡:“上下透明,要沟通,凡事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同时,刘春霖还表示应该重视军队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培养懂军事的人才,还要重新小孩抓起,让他们注重体育锻炼。

我们用现代的思想看刘春霖提出的观点,可以看得出来,他是想干一番为国为民的大事,甚至可以用胸怀大志来形容他,可惜,刘春霖却生不逢时。

清朝被彻底推翻后,刘春霖只能返回老家,开始过上清闲的生活,当他看到家乡的孩子缺少教育和生活设置后,他决定自掏腰包帮助乡亲们建学校,让一些上不了学的孩子,能有学上。

刘春霖是清朝最后一名状元,这样的名声是藏不住的,正因如此,他并没有在家乡待多久,就被袁项城给请回去了,可是刘春霖却慢慢地开始厌倦在官场的生活,于是他选择辞职回到乡下,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刘春霖就遇到一个大问题,他之前赚来的钱财,根本不够维持体面的生活。当刘春霖正想办法赚钱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31年夏,侨居中国的英国籍犹太富商哈同去世,按照当时的旧俗,要在灵堂中设亡人牌,上面书写亡人的姓氏名讳、身份谥号,末端书写“神主位”,但这三个字中的“主”,书写是却有大讲究,“主”字上一点暂时不写,即“神王位”。在起灵前由点主官将最后一点加上,被称为 “点主”。

可是想要担任“点主”,必须是达官显贵或社会名流,一般人是无法担任的,而哈同去世后,需要“点主”,当时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刘春霖,因为他绝对是最佳人选。

从当时的情况上看,刘春霖给哈同当“点主”的排场,不亚于当年他中状元披红游街,最关键的是,他获得的酬劳有一万块大洋,不得不说,一个点值一万块大洋,刘春霖的这个点真的太超值了。

刘春霖是一个人才,可是他却生在憋屈的时代,所以只能顶着状元的帽子,却无法为国为民,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而这样的人生,究竟是应该向往,还是觉得可悲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