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会不会让你重新认识数字化

 漫步之心情 2022-06-15 发布于湖南

如果用大数据做一个词频统计,这些年数字化可谓是深入人心,被翻来覆去谈了好多。

但是,数字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又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这次疫情让我重新认识到数字化的作用。

1

四月中旬时,上海浦西封城近半月,我哥问我,这次上海大街上没人,应该很好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吧?我哥只是个普通的焊工,非常关心我在上海基本生活物资情况。我被问得一愣,这个问题提得真是好,坦白说,我没想到过这个问题。于是开玩笑地回答,这路况跟真实路况差异太大了,实际路况可永远不可能出现像现在的上海街头这样空荡荡。这种实验场景实在不具有代表性吧。

玩笑归玩笑,我的确也挺好奇。既然,跨省物流、跨区物流担心人与人的感染,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大力推广使用无人驾驶呢?反正路上人已经极少了。

作为一个外行,我唯一能想到的回答就是,这项技术真的还并未成熟。而且物流卡车的无人驾驶技术与私家车的无人驾驶技术有很大不同。尚不足以实用。而封城期间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的关键在于社区内最后一公里,从数量上根本不是普通数量级的无人驾驶小车就能够实现的(局部地区肯定有使用),而且复杂的小区内的路况对于无人驾驶小车来说也是极高的挑战。(期待专业的回答)

后来抱着好奇心,网上搜到了相关信息,结果还是挺让我意外的。上海的确是有无人配送车投放,情况如下:

文章图片1

不过,在上海无人配送车有以下入驻条件:

·社区规模3000人以上,有抗疫物资配送需求;

·社区能开具防疫通行证;

·道路环境相对宽敞(路宽2米以上),适合无人车配送;

·无人车教练在封控期间需要驻场服务,社区能够确认志愿者身份并提供食宿;

·社区提供工作人员一起学习无人车使用,协助日常管理和装填件。

这只是表面上的门槛,复杂的实际环境,无人车并不能发挥出设计的运力。据说连封闭的学校里,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电动三轮车,还是人来控制更加的灵活一些。

除此之外,无人配送车使用寿命与运营成本综合核算也是很大的障碍。目前无人配送车单月运营成本超过了1.2万元,远超平均6500元的人工配送成本。

总之,无论是从研发成本控制上,还是具体的实施环境适应性开发上,无人驾驶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说到了无人驾驶,很容易联想到近年来同样一直在致力于打造的智慧城市。被我们一直高呼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在国内外的疫情防控过程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呢?肯定不能止是每日统计新增这么简单吧。

例如,明确采取封城的措施后,

是否可以迅速统计出全市65岁以上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人数及居住地呢?

是否能够统计出全市范围内本身对医疗资源高依赖性的重症患者数据呢?

是否能够根据居住人口及画像,做到基本生活物资的匹配和调拨呢?(例如在上海建卡的待产人群、婴幼儿数量等)

从现实情况看,这些做得还远远不能实现。否则就不至于出现前期各种独居老人无人照应,无法配药,艰难的抢菜等问题。

数字化的确不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传播,但是如果因为完善的数字化基础建设能够精准和高效地提供决策依据,本身就是很大的作用。但以目前信息传递、物资配送的效率之低来看,尚需努力。

3

今年《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朱利安·伯金肖的报道,直言通过针对世界大企业的研究,数字化颠覆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你猜2020年美国500强中1995年后成立的企业有多少?

根据我们的感觉,怎么说也得一百家吧。

但实际的答案是,17家。全球五百强中的新企业更少,2020年仅有12家是“95后”。

也就是说,我们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固然重要,但其颠覆作用可能只是在主观感受上被夸大了。

数字化真正颠覆的是数字新媒体行业和零售行业,而对于真正的传统行业,例如能源、化工、汽车、医疗等,用一个时髦的词是,数字化“赋能”了他们,在过去25年中,行业前几名几乎没啥变化,稳定的很。

4

经济学者任泽平在近期的分享中提及一个数据同样可以做一个注脚。从宏观上,数字经济虽然很好听,但还没能够真正发挥起它的作用。

我国房地产行业2021年卖了18万亿,要知道,这个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房地产行业能够拉动五六十个上下游行业,包括建筑建材、玻璃、水泥、家电等等。据测算,房地产全产业链带动大约是30万亿。

以这两年火热的新能源车为例(新能源跟无人驾驶不是一个概念)。2021年卖了352万辆新能源车,按照一二十万一辆车估算,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规模大约六千亿,不到七千亿。如果加上上下游,正负极材料、锂矿,包括一些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等等,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加起来预计可能是一万多亿,不到两万亿。

什么概念呢?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增量一万多亿,房地产只要稍微下滑10%就是三万亿。但是现在看,房地产2022年下滑恐怕会远超过10%,我们1-3月份房地产销售是负的百分之三四十,这个巨大的缺口我们的数字化经济是否能够补得上呢?非常值得深思。

5

数字化是必经之路这一点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毋庸置疑(除非,世界真的发生重大变动,不堪设想)。

其实我们作为大部分职场中的普通人,也不需要太花精力了解前面的宏大叙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真正应用数字化思维帮助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

几乎所有拥有多产品线且要扩大规模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为了提高人效,究竟是按照城市来安排人员,由一个人负责多条产品线;还是按照产品来划分,一个人负责多地的同一个产品呢?

(请思考三十秒)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看目标。

如果目标是为了短时间解决眼前的问题,那当然是要根据现有人效数据,通过对比来做选择。

如果目标是为了更加长远地打造企业的数字化能力,那么就应该严格按照产品来划分工作,因为标准化本身就是数字化思维的本质之一。通过标准化实现流程化,进而实现智能化。

德鲁克说,成果的取得要靠挖掘机会,而不是解决问题。在数字化这条赛道上,正是能够站在未来回望现在,对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而不是只能看到当前的问题。

疫情下,数字化思维究竟该如何指导你的实践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