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 《太玄.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生大贼。内动五脏,乃生大病。 故经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其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憟。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思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于心。 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于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于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骨行)酸。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互无伤,齐刺之道也。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至其所而其无过之也,瞬间去之耳。非不刺也,刺而非知会者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其背俞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太玄.辰乙》 《上经、治要》有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裹。脾为之使,胃之为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心柄其窍,窍枢为父。肺元橐龠,其命曰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拳拳其心,勿骄其志。如窂画地,勿为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踵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大雷勿刺,刺恐雷伤人。闪电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热勿刺,刺伤气血。大寒勿刺,刺败骨髓。大雾勿刺,脾伤肉壅。大雨勿刺,湿留邪客。大悲勿刺,脏伤气客。入房勿刺,辛劳勿刺。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乱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今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全其道者倦倦,盲于道者譱譱。何谓也?勧勧以至慬言也。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如其复,复如其复,惑乱不已,圣人之道弊也。莫若躬以求索,达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太玄.辰丙》 《经》曰:'气之逆从也。阳从左,阴从右。反之谓逆,逆之为病。阳亲上,阴亲下。反之曰逆,逆之则病。老从上,少从下。反之谓逆,逆则为败。阳为于动,阴为于静。反之谓乱,乱之为消。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为利,归阴为死。反之,春夏归阴为死,寒多少逆为痹,痹寒乘阳也。秋冬归阳为生,归阴为疚,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厥阴、太阳反乘,其有余也。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气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气火)。是以肺气(气火)虚,便人夣见归化白物。肺乘肝,夣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夣见兵战。 肾气虚,使人夣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气(气火)虚,则夣见菌香生艹。得其时,则夣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气火)虚,则夣救火阳物。得其时,则夣燔烁。 脾气虚,则夣饮食不足。得其时,筑垣盖屋。此皆五脏气(气火)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血,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人色,度气,度腑,度肌,度骨,度虚实。(原文血脏肉筋俞,气腑肌骨虚实前无度字)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彰。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竒帕(恒去下横)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太玄.辰丁》 奇帕(恒去下横)六十。奇者,四时八风之气,变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帕(恒去下横)者,客胜入腑,而邪传归胆脑髓脉胞骨六帕(恒去下横)也。肺邪已,余客归大肠。大肠以胜客胆,瞻阳入阴客肝。肝以胜变客胃,胃以入阴客脾。若脾虚邪盛,则以生成归幷肺。肺受重刑,而邪并髓传并于血,使血败而不营也。不然,则胜客不已矣。阴阳皆有六,其所客传始乎五脏,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横)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当中也。五归者,客之所归之属也。若中太阴而复归太阴,所以客血脉之奇帕(恒去下横)。足少阴之气绝也,水竭骨枯。少阴者,冬之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耎却。故齿长而垢,髪无泽。髪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已死,土胜水也。是也。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凌冽并脉传脑。重客心,而邪并骨传髓。重客脾,而邪并肌传骨。重客肾,而邪并血传胞。重客阳明,而邪并卫传胆。此谓五归矣。故知此,乃足以诊矣。 是以《经》言:'切阴不得阳,诊消以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恶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故曰:'察机知微,是谓袭常。袭常慧知,圣道传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气火)不足,死。脉气(气火)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形,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案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病之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诂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 慎(甚见)道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太玄.辰戊》 夫阴阳虚实,病有所象。针灸补泻,损益得当。汤醴方药,补泻随体。寻诊行治,因地益彰。悲哀喜怒,乐忧惊伤。虽意入体,时地为殇。燥湿寒暑,名有其客,风动火生,伤客随候。阴阳男女,老少自异。临地知时,五行体一。以适道化,知命善生。工之所知,全大德余。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神之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里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恼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舆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经言: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也,足寒则胀也。大水不能胜五火,故目眦盲。是以目冲风,而泣下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而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太玄.辰己》 《上经.神气》曰:目者,九阳之窍也。九阳者,五脏五神,其合三阳。足,手三阳也。五脏五神合三阳者,其所注者,精神气也。手足三阳所主者,是动及其泽也。是以瞳其外布五环而呈者,五脏之精也,眦(目必)四白睑(出页)者,手三阳之所汇也。 是以肺虚客邪幷(风并内)肝,其病目,则眶痛重,纲内如触。肺实客邪并肝,其病目,则胀痛干涩,四白如纱,头弦项强。 肝虚客邪胜幷(风并内)于脾,其病目,则目蒙蒙然,睑不欲张。肝实客邪并脾,其病目,则目纲刺痛,烁热畏风,张目飞黄。 脾虚客邪幷(风并内)肾;其病目,则目蒙蒙若有水。时渗泣,目疲不张,张则昏昏然若物来。脾实客邪并心,其病目,则(出页)内生水糜,烁如泣涕。 肾虚客邪幷(风并内)心,其病目,则目赤如火,眦(目必)睑(出页)肿如润玉,脑胀,心慌恐若畏捕。肾实客邪并肾;其病目,则(出页)掀漏膏,满溢目不视。身首四肢及腹大肿者,死,不治。 心虚客邪幷(风并内)肺;其病目,头目痛如劈如裂,时而呕吐,目如蒙帛。心实叠邪并肺;其病目,赤顲漏睛,似有所见,烦乱如狂,见赤则怒。 上病者,六淫不得下也。其不下也,故为病(病水火),为风,为湿,为火,为郁结,为寒,为燥也。其阳为邪,其阴为毒。其并也,为病(病水火)风。为病(病水火)湿,为病(病水火)燥,为病(病水火)寒,为病(病水火)热,为病(病水火)火。 风温,为风寒,为风热,为风湿,为风火。 下病者,三毒下结而不得上也。三毒者,风寒湿也。其三毒并,则行于下也。故三毒之病目,其三毒本无并,而并虚实风火燥热也。 目病也,有病血者;病脑者;病虚实贼邪者;病风血并者。其病目,不可类数举之也。何谓哉?其病有类,而人无类也。其人有类,而地无类也。其地有类,而人情无类也。其人情有类,则八风不类也。其八风有类,则六淫无类也。其六淫有类,其人生四时之不类也。 故圣人之为道也,不察同,而求其异。不求异,而斟其象。不斟其象,但别其常。去伪存异,执疑辨眞。 《太玄.辰庚》 夫春也,其干甲乙。其色青,其主肝。臸(音治)七十二日,脉之主时也。故其肝积,脉瘀也。其在形主颈项,其上控头目,其下滞腹股。是以其阳盛,则头弦目赤。其阴盛,则腹胀谷引弩痛,筋纵股膝内痛。 夏也,其干丙丁。其色赤,其主心。臸(音治)七十二日,运之主时也。故其心积,血瘀也。其在形主头与胸,其上矼(音控)脑胸精明,下其滞脐上。是以其阳盛,则头痛如裂,心火气急,少腹烁痛。其阴盛,胸中憟憟而闷,腹中寒坚。 秋也,其干庚辛。其色白,其主肺。臸(音治)七十二日,皮毛之主时也。故其肺积,病皮毛。其卫盛,移之脾,脾发之癳疬疮痒。其在形为肩背,其上病胸背手臂,其下病胀满虚浮。是以其阳盛,焦闷首重。嗌干口燥,热不知人。其阴盛,则欬病(病水火)喘哮,气不得息。阴阳薄盛,则憋气,面赤浮爪如鼋。 冬也,其干壬癸。其色玄,其主肾。臸(音治)七十二日,是骨之主时也。故其肾积,脙脬浮之结石也。其在形主腰腹,其上走手,其下走足。是以其阳盛,则手足热而阴痒汗,溺浑浊。其阴盛,则四肢寒厥,腰腹踵跟痛,久立不能。 故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名脏终始。三阳为表,阴为里。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为经。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县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也。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是以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逰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幷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 是故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在里已尽,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艹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泉。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其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太玄.辰辛》 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绱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案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失,谨当则法。 凡未诊病者,必问甞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日脱营。甞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幷。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气火)。精气(气火)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竒帕(恒去下横),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其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气火)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甞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其薄归阳,脓积寒炅。麤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歧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麤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名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舆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竒帕(恒去下横)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四失者:夫所通书受事,众且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夫经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以明知,工之所以循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矣。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后,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冝,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矣。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工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鸣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晦。 《太玄.辰壬》 夫受术传诵,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则通道理。故言曰: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三焦脾膀胱,脑髓胞脉骨。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谨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冝。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闻之。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若付(髟付)。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所知。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气火)。哕噫满腹,时惊不时卧者,水并之所发也。其脉浮而弦,切之石坚,曰水气内并而至脏也。肝弦也,胆浮也。肾石也,膀胱濡中坚,此假象也。并之而类,可以知也。 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所言皆失,八风菀孰。五脏消烁,传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怯然少气(气火)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欬嗽顷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人有四肢解墯,喘欬血泄者,切脉浮大而紧。良工束手;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者。此肺乏实邪,内乱者也。虽愈者,出恶血以泄邪也。所能治者,知亦众多。且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旸明也。夫二火不能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解墯,此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气并于阳明也。血泄者,脉急窒血无所行也。 若付(髟付)。以为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此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气火)不为使,眞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金匮》曰:“万物之动,如圜相挫。万物之表,舆日相移。万物之用,各尽全匑。万物之成,若易若存。人无其观,观无索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径。是谓至道矣”。 《上经.天意》曰:气物相引,葆和曰生。生者,雷气所动也;活者,阳和所搏也。物之用若,似生所主。自日自月,自气自当。故气动物生,物动气动。气之与物,微灵微玅也 《太玄.辰癸》 且夫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何以聚水而生病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故客于玄府,客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肾俞六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尸兀兀)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也。其穴在督者,为中枢,脊中,命门,腰俞,长强五穴。太阳脉侠脊者,胃,三焦,肾,气海,大小肠,关元,膀胱,中膂,白环十俞。太阳脉侠脊外者,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邉五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肾为足膝不用。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莵上各二行,行五者,其穴在少阴与冲会者,中注,四满,气穴,大横,横骨五穴。阳明脉所发者,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五穴。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复溜,阴谷,太溪,照海,信交,筑宾,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六十七穴,皆脏之阴络也,水之所客也。 '春取络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夏取其经’。夏者,火始治。心气(气火)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秋取经俞,合以虚阳’。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冬取井荣’。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眼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衂矣。 '病热,治以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有五。在督者,上星,顖会,前顶,百会,后顶也。足太阳者,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足少阳者,临泣,目(穴忽),正营,承灵,脑空也。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热也。 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热也。 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堂。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也。热者,伤与寒而传为热,是其寒盛则塞,塞则热甚也。 《太玄.辰子》 夫地处温凉,卑亢各异。类酹强弱,化比食居。变异多方,察观窈冥。四诊益彰,两审细细。'热极寒生,寒极热症’。 是故伤于寒,病热。热甚,不死。若重感于寒,必死。故头项痛,脊殭,病太阳也,以其脉连风府也。其候尺寸皆伏,二日发。 是故身热,嗌鼻干,目涩痛。不得卧者,阳明病也。其侯尺与寸俱长,三日发。 是故胸胁痛,远耳者。少阳病也,以其脉循胁络耳故也。其候尺寸俱弦浮,四日发。此三经并邪也,未入者,汤以汗,已。 是故腹中温满,嗌干者,太阴病也。以其脉过胃络于嗌也,其候尺寸俱沉且细,当五日发。 是故口燥渴,舌干,微闻而恐者,少阴病也。以眞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也。其候尺寸俱沉微濇,六日发。 是故烦满善怒,筋纵馕缩者,厥阴病也。以其脉循阴器,络肝走筋故也。其侯尺寸微缓兼紧,七日发。此三经皆并邪也,已入腑者,下而已。 若付(髟付)。重感于寒,一日病太阳。少阴同病,则头痛烦満口干渴。二日病阳明。太阴同病,则身炅腹满不食,谵谵而语。三日病少阳。厥阴同病,则囊缩耳塞,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六经脏腑同病,则荣卫不行,脏腑塞,死矣。病莫可轻,轻则伤形,重则弃命。 人病伤寒,壮且盛者,其邪不传也。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龤。九日少阳病衰,耳塞微开。十日太阴病衰,腹减思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已舌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腹下囊纵,大气皆去,精神复也。虽有盛壮,疾不时治,隐忍痼疾矣。 至若十三日不已,寸尺下陷,大危。若其脉阴阳俱盛,重感者,发为温疟。其阳浮滑,其阴濡弱者,感风而为风温。其阳洪数,其阴实大者,遇温热而为温毒。温毒者,风温之毒也。其伏无常,其病莫测也。轻则病(病水火)核癳疬,伏消疽疸。重则萌、发于脏腑,致其毒积、风寒怒火之伤釉留,虽为不治矣。其温毒者,客易已难矣。其阳濡弱,其阴弦紧者,遇时气而为疫矣。 伤于寒者,在其表则其治已。病在表,用辛以汗,入于里,泄之以味。五味交化,契合则已。粗工珍一方,而欲袪百病。祝由将以常为,而疗瘟病时疫。皆歨自量,趰悮人者。孰不诵圣人之学,以致千秋欤。 是以'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阳盛而阴虚,汗之则死。阳虚阴盛,下之则死。阳盛阴虚,下之则生’。 是故虚实之辨,谬乎千里。盛衰之治,生死须斔。阳盛亡于桂枝,阴虚亡遂木豆。当吐反下,眞气全失。当下反吐,水涌太阴。故不娴圣人之学,难跻良工之域也。 |
|
来自: 漳村李大眼 > 《道家太乙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