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微微笑了 迷茫,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标配。 刚出社会的时候,有一位有大智慧的师兄,推荐我去看《素书》,对此我宛然一笑拒绝,心中甚是不以为然。 一方面,我错以为《素书》就是一本讲述权谋天下的书,自己并没有意向成为人民公仆,感觉大抵是用不上。 另一方面,我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深知自身没有成为创业者的智慧与格局,也就没有必要看《素书》,即便是看了估计也是白搭。 但,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来,就算是从事最底层最普通的工作,《素书》的智慧也完全用得上。 因为《素书》讲述的不仅是权谋,更是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以及管理的底层逻辑,说透了人生,道破了人心,可谓是大道至简。 ![]() 《素书》相传是由秦末黄石公所作,被民间称为奇书。 为了将该书赠送给有缘人,黄石公故意假扮成普通老人将鞋子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子帮其穿鞋子,以考验张良的人品与耐心。当然,张良通过这一次的考验,黄石公就将《素书》赠送给他,并寄予厚望道“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 果不其然,张良得到其书后,果真成功助刘邦定江山。 但,奇怪的是,张良直至去世也没有公开《素书》内容,而是将其作为陪葬品隐藏起来。 五百多年后,此书被好事者盗取、公开,尔后《素书》才流传人间。 这本神奇的《素书》原文只有六章,共计1360个字,但却蕴含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就是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出此书的范围。 ![]() 黄石公生于乱世,对世间万象与人性有很深的洞察,在短短一千多字的《素书》就可见其深厚功力。 书名中的“素”意为“朴素、简单”,换句话来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无非就是道、德、仁、礼而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善。 现把《素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三个观点,与大家一同分享与学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对小功进行奖赏,那么大功就没人去建立;如果任由小怨而不及时去化解,就会由小怨变成大怨,甚至最后反目成仇。 张良正是运用《素书》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在当下,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生活中,这一套“奖惩制度”依旧有效。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多人是不懂夸奖别人以及精准表达自己。 试问,如果一个员工他把事情做好了,作为上司并没有赞赏或者夸赞,那么就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试问,如果妻子跟丈夫闹矛盾,但彼此将这一份小小的怨恨与不满隐藏起来,不告诉对方,这样子日积月累下来,夫妻之间的小怨就变成大怨,婚姻自然不会幸福。 想要在职场上取得成绩,家庭幸福美满,就要学会建立一套自洽的奖惩制度以及主动表达自己需求的智慧。 ![]()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 知足常乐,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实际上想不透、做不到,特别是你想要拥有更多的资源、财富以及更大成就时,你就难以学会放手。 有人问希阿荣博堪布:何为安乐? 答曰:放下我执。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人生是一场非常不容易的修行,我们总是将自己困在执念和过去的伤害中。其实,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伤罢了。 诚以为然,知足常乐,那些金钱财富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身外之物,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贪念,学会放下执念与偏见。 ![]() 翻译成今天白话文:“将自己的想法都告诉下属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灯下黑”。如果单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对下属实施的正是“不说透”的魅力,给你空间与时间来琢磨,说透了反而失去了“道”的真谛。当然,这也不排除部分没有能力的管理者故弄玄虚的一种表现。 记得刚到公司的时候,我对项目策划不太懂,想向上司“取取经”。 但,当时我的上司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有时候,经验是害人的。”说完后,他就扬长而去,留下我一个人琢磨半天。 如果上司直接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也许短时间内我会有所收获,但并不是自己领悟出来的,感悟与收获可能就大打折扣。 这种不说透的管理艺术,有时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的。 ![]() 《素书》看似平凡,但处处蕴含深意与哲学。 有人曾这样称赞道:“《素书》能让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义,全凭个人的慧根和悟性。” 张良的《素书》,成就了大汉霸业。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倘若能参透其中奥秘,为自己所用,让生活发生改变,这样子读书就是有意义且有价值的。 ![]() 《素书》大道至简,字字珠玑,句句名言。 无论你是想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还是修身管理好企业、带好团队,都可以从中获得醍醐灌顶般的收获与启发。 《素书》说透了人生,道破了人心,助你拓展人生格局,实现认知觉醒,收获幸福与富足的人生。 -END- |
|
来自: acerbookstore > 《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