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晚的差别 沿着身体右侧的锁骨一路向下,第六根肋骨后面,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肝脏。每天,它都默默将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分解。在我国,肝脏“病了”的人不在少数,仅乙肝病毒感染者就有约1亿人。而约9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70%~80%有肝硬化病史。肝炎、肝硬化、肝癌,就这样一步步发生。 02 身边的故事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当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边人时,就会令人触目惊心。蔡建强的故事,就从自己身边讲起—— 03 早筛的初心 “肝癌早筛,真的不能不当回事。”蔡建强表示,从2005年起,我国逐步将肝癌筛查纳入国家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高危人群提供检查。在该项目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作为国家癌症中心,组织医生团队应用肝脏超声显像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开展肝癌早期筛查,迄今筛查超过100万人。但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提高筛查参与率。“在筛查中发现,'上班族’筛查率最低,让这些人筛查比较困难。特别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加大投入和科普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筛查的重要性。”蔡建强指出。 短评 人的肌体生长或修复组织时,细胞会分裂,并产生基因突变。在这些不计其数的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关键性的突变,一些细胞由此生长失控、形成肿瘤。因此,从根本上说,癌症是“写”在基因里的疾病。 面对癌症,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看完肝癌早筛的悲喜故事,我们能获得一些重要启示:放松警惕,不当回事,在苟且偷安的心态中观望,代价往往是惨烈的。高危、适龄人群要绷紧早筛“这根弦”,不找借口不懈怠,坚持定期体检、不适随检。 过去10年,基因测序技术和设备发展速度极快。有相关企业负责人预测,癌症早筛是一个承载“4亿中国人的患癌焦虑、千亿元蓝海的新市场”。有媒体称:“这看起来像是一场疯狂的竞赛。” 对此,公众也应有更多冷思考:如何在资本市场的防癌焦虑营销中保有理性?如何在尚不成熟的早筛技术面前维持定力?是否要减少过度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具体到不同癌种,“癌症”这个词的恐怖程度并不一致。除了本系列提到的主要癌种,还有一些癌症是安分且温顺的,甚至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治疗。肿瘤更是个中性词,有些筛查只能提示有肿瘤的存在,却并不预示着健康危害的必然降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遵医嘱、有理有度,才能让公众在复杂的癌症面前做出恰当的决策。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小说《癌症楼》里发问:“生命的最高价值究竟是什么?到底为它该付出多少代价?而多少不可以?”在整个系列报道完结之际,记者期待更多人对于癌症早筛能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王潇雨 通讯员 张晓丹 编辑: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