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无论是哪个社会事件,总会存在大量的“键盘侠”,借助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的发言便利,在网上肆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种无组织的个人行为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而当发表相同情绪的人聚集在互联网之中时,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彼此的共鸣与满足,激发了更强烈的表达欲望。 同时,一旦有部分人与其表达了相悖的看法,同样会激发与这部分人争辩的欲望,因为如果争辩赢了,内心会获得比上一种方式,更满足的体验。 为什么我在反复强调,这种发言的本质其实是情绪的宣泄?因为通过互联网渠道发布的这类社会新闻,甚至连目击者、当事人可能都无法触及事件的真相,更何况广大网民?触及不到事件的真相,没有掌握切实可信的证据,就无法展开有逻辑的推论与思考。没有思考,何谈理性?所以这类发言只能是情绪的发泄。所以,一旦有社会热点事件,就一定会有“情绪”,就一定会有流量,也就一定会有自媒体,利用流量去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因为纵观发展百年的广告营销理论与实践历史,可以说任何广告语、广告宣传图、文宣视频都是在调用观者的情感刺激,建立深刻的记忆锚点。但这种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通过《广告法》、《互联网权益法》以及行业发展协会等多方的共同约束与管制下,没有将这种调动用户情绪的奇技淫巧,发挥在各个领域,或者提供给每个从业者这种权利。 可惜又可恨的是,现在这种蹭流量的行为已经完全没有了底线。 比如通过曝光唐山打人者抖音号获取流量的人,其实传播的是不实信息,借助舆论传播下的情感场,使得这些被误伤的用户遭到其他互联网用户的暴力对待。为了获得所谓的流量,真的要做到这种程度吗?利用互联网网民的情绪发泄通道去赚取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如此这般没有底线吗? 我不希望五年后,十年后的互联网内容里,充斥的永远是以调动人的情感发泄需求的低质内容,不希望消费互联网内容的用户都是只敢在互联网媒介说“心里话”的键盘侠。 劣币驱逐良币,就像百度PC首页下方每次推荐的“吸睛”小视频,为了提升点击率而忽略哪些看似没有价值的用户体验。每个自媒体人都很焦虑,对于以此为生的自媒体更是如此。大家每天辛苦的直播,就是为了平台能够多分配一些流量给自己,能够营销自己夜以继日开发设计的产品。作为我自己公众号的产品经理,我不希望成为流量的奴隶,我只希望能用我的内容和我的思考,将理性的表达和真实的积极情绪传达给每一个用户。我相信好内容永远不需要被要挟,优质内容的生产者永远不会饿死。最后,为了捍卫仅存的互联网大众产品的用户体验,我不会在公众号发任何营销广告。每天联系我的广告主有很多,但是我都一一回绝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因为公众号信息流推送和主流的视频媒介不同,视频媒介推送的广告伴随的是用户每次上滑操作,用户并没有去主动筛选鉴别想要消费的视频内容。而公众号里,每次用户被推文的封面或文案所吸引而点开文章,都是在消耗用户的信任账户。我不希望损害大家对我的信任,也希望能捍卫大家拒绝被误导、被推销的用户体验。我不希望自己成为“流量主”,因为在商业世界里,真正的主人只有用户体验,那些靠优质服务和内容打造的完美用户体验。所谓的流量主,其实只是流量的奴隶。用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体验,感悟出的真实情感,才是用户应该共识与欣赏的内容。那些带着主观倾向性去利用社会热点事件调动用户的即时情感而制作的内容,不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情感宣泄的出口。因为看见,所以存在。我不愿意辜负互联网世界里,这份仅存的光荣与使命。我是穆宁,让我做下自我介绍 工作多年后辞职,考了个北邮硕士 混过BAT做过PM,创过业,现央企搬砖 虎嗅,36kr,人人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互联网撰稿人 | 音乐人 | 网球手 别被任何人定义,你我都是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