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 王宗锋:继母

 中州作家文刊 2022-06-15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946】  

继母

江西浮梁     王宗锋

  
上世纪70年代末,25岁的姑娘张彤经人介绍,与邻村冯喜有缘相爱。
二人刚相识时,张彤就清楚冯喜有两个孩子,7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而且知道他的女儿小玉还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卧床不起。
冯喜的前妻,在女儿小玉两岁时确诊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半年后,她忍受不了孩子的拖累,觉得生活无望,便和丈夫天天吵架,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能吵上天,动不动就哭闹,有时吵架还会骂孩子是个病瘤。日子没法过了,丈夫无奈,只得和她离婚。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天下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只会甘心付出,不求回报。可这个冷酷无情的娘,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狠心抛弃两个可怜的孩子,离开了家庭,从此杳无音信。


冯喜中等个子,身材结实,皮肤黝黑,平时言语不多,30岁不到就是两个娃的爹了,长相虽稍嫌稚气了一些,但他那憨厚、纯朴、勤劳的气质,却像个活脱脱的“傻骆驼”,给张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何尝不明白,嫁给冯喜,就要义无反顾地照顾他女儿,甚至要一辈子,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渐渐地喜欢上了冯喜,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爱情发展到后来,姑娘思慕殷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于是,她深思熟虑后,下定决心嫁他。
“亲娘都忍受不了跑了!他女儿太小,又瘫痪着,你眼晴瞎了吗?”父亲扯着嗓门,大声斥骂女儿。母亲心疼闺女,“一个姑娘要嫁就嫁个像样的人家,冯喜离过婚不说,小玉这个累赘,会让你一辈子受苦遭罪,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图个啥啊!”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劝到动情处,竟嚎啕大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也都纷纷赶来相劝,可张彤是口吞秤砣——铁了心,死活不依不饶。她坚决地对父母表态,“非冯喜不嫁,再不同意,我就死给你们看!”。
父母怕把闺女给逼急了,万一想不通有个三长两短,真是后悔莫及。几年前,村庄发生过“棒打鸳鸯两分离,海誓山盟成往事”的事,酿成悲惨的结局,仿佛还历历在目,想想就让人心惊肉跳,为了使悲剧不再重演,只好任由女儿,被迫同意他们的婚事。那时候,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越愚昧无知,男女谈恋爱牵个手,背后都有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更何况他俩是秤杆配秤砣——不离不弃,免不了让人说闲话。那个年代,唾沫星子淹死人,老两口生怕早晚惹出丑事来,落人口舌,这老脸就没处搁呀,所以年底就把他们的婚事给办了。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像那首情歌唱道:“郎有情妹有意,相亲相爱在一起……”


张彤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小玉,着实被吓了一跳,只见她的双骸深深的凹陷了,目光无神,瘦的皮包骨头,头面部看赶来有些狰狞,乌黑的嘴唇透露出她的营养不良,全身上下如火柴棍一样细,没有一点肉,像一个“小猴子”蜷缩在床角。床上只垫着一张塑料布,她屎尿滚成一团,臭烘烘的,嘴里“咿呀,咿呀”含糊不清,样子怪吓人的。张彤看着年幼的孩子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心都碎了,鼻子一酸,忍不住落下泪来。她打来热水给玉儿轻轻擦洗干净,换了一身衣服,竟然穿着像个道袍,显现出来的都是孩子骨头。她心疼这个孩子,一把抱在怀里,喃喃细语道:“可怜的玉儿,以后我来好好照顾你,我就是你的亲娘了!”
张彤跑到商店,买来一些玩具,有布娃娃、铁皮青蛙、拨浪鼓、小鸟瓷口哨等,然后把这些玩具小心翼翼地摆在玉儿身旁,陪她一起玩耍。只见张彤一会儿给铁皮青蛙上足了发条,“青蛙”就在床上爬来爬去,活灵活现;一会儿吹瓷口哨,学小鸟鸣叫,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一会儿又学着货郎的样子,摇起拨浪鼓,发出“噗通,噗通”的响声。由于她扮相滑稽,表情动作极富戏剧性,时不时逗得玉儿“咯咯咯”笑了起来,玩得很开心。还经常用收音机放歌曲、讲小人书故事给她听,让玉儿从中感受到母爱,逐渐学会依靠她。
患病的玉儿瘦骨嶙峋,干瘪瘪像个火柴棍。由于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她没有了力气,一直保持着蜷缩的姿势躺在床上。喂食时牙齿咬不碎食物,吞咽起来非常痛苦,时常“哇哇”大哭起来。张彤就把食物放在研钵里用钵杵捣碎,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喂到玉儿嘴里,就这样,每回才能给她喂饱。吃饱了的玉儿,才能安安静静地入睡。

每次喂食时,玉儿都会习惯性咬住喂食的手指不肯松口,而张彤一心只顾着孩子能不能吃上饭,根本没在意被咬住的食指,有时手指被咬破了皮鲜血直流,也顾不上去包扎。时间一长,张彤发觉自己给孩子喂食的手指麻木不灵活,使不上劲,即使用力掐也感觉不到疼痛,到医院检查后,方才知道伤了筋胳,已失去知觉。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眼瞅着玉儿病情不见一点起色,做母亲的张彤心急如焚,食不甘味。深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夫妇二人躺在床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感叹命运多舛。冯喜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医生说,玉儿的病是先天性的,怕是治不好了。”他望着妻子,心灰意冷地接着说:“我看还是算了,听天由命吧,省得花那冤枉钱,打水漂……”他神情之中透着悲伤、无助、绝望。
“亏你还是孩子的父亲,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妻子嗔了他一眼,打断他的话,“玉儿这孩子命苦,从小得了那病,可怜!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放弃,就是累死累活,砸锅卖铁,也要尽量帮她治,才能无愧于心。再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玉儿的病还是有希望治愈的。”目前,摆在张彤面前的是如何拯救女儿小玉,其它的她无法顾及,玉儿的命大如天。于是商量决定,到亲朋好友那里,东拼西凑多筹借些钱,准备带玉儿外出求医。
而就在此时,张彤觉察到自己身体多有不适:全身乏力、常有呕吐等症状,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怀孕几个月了。也不知是喜是悲,她不禁暗自流泪。丈夫看得真切,就劝妻子把孩子留住,可张彤却苦笑着无奈地揺了摇头,深深叹了一口气,“唉,玉儿病成这样,需要钱治疗,不能耽搁。这孩子来的不是时候,眼下真的没有能力留下他,我们还年轻,以后再要吧!”张彤含泪在医院里做了人流手术。

按医生嘱咐,人流后在家多注意休息,半月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但休息一周的张彤,已顾不上这些“规矩”了,还没等身体恢复元气,便和丈夫带着玉儿马不停蹄地辗转南昌、合肥、广州、上海等各大医院,四处求医问药,历经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寻找能治愈小儿麻痹症的良方疗法。夜晚,妻子带着玉儿睡,冯喜就在病床前放一张躺椅,盖床被条和衣而睡。夫妇二人在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了就啃几个馒头充饥,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玉儿治病上。
苦心人,天不负。一晃半年过去了,经过多地治疗,玉儿的病虽不能根治,但用针灸、输液输氧、擦身按摩等传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有起色。孩子看起来也不那么吓人了,虽然还是很痩弱,但是跟之前相比身上能看得见一点肉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变得爱笑了。真替小玉找到这个新妈妈又获得了新的生活而感到开心。
久病成医,熟能生巧。细心的张彤牢牢记住医生嘱托,平时除了给玉儿喂食外,还能够熟练地运用医生交待的方法帮玉儿“治疗”。每天清晨,先是帮玉儿穿衣、梳头、洗脸、刷牙、喂早餐……忙完玉儿的日常起居,就开始从头到脚给玉儿做全身按摩护理,防止肌肉萎缩、麻痹。她经常累到满头大汗、筋疲力竭时,一想到玉儿的病情越来越好转,就充满了希望,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张彤十一年如一日,对玉儿坚持不懈地按摩理疗和悉心照料。90年代初,15岁的玉儿终于可以独自坐起。现在的玉儿,跟之前感觉有天壤之别,从过去的皮包骨变成了现在白白净净的孩子,脸色红润,身上也都是肉了,微胖。连医院著名专家会诊后都惊叹不已,打破了“不可能”的神话,认为小玉病情的好转是医学界的一大奇迹,院方把它作为典型个案加以推广经验。这更加坚定了张彤夫妇继续帮玉儿治疗的信心。


此时,18岁的冯尧在张彤妈妈的教育和关心下,茁壮成长。苦难往往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家庭贫穷,他开悟早,懂得生活的不易,平时非常用功,刻苦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每天放学后,回家帮妈妈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年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家庭喜事连连,似乎否极泰来,看样子命运开始有所好转。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样简单的幸福之中。
就在大家为玉儿的病情好转而感到高兴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1世纪刚开始,丈夫冯喜为了赚钱给女儿治病,帮人开货车跑长途,起早贪黑,由于疲劳驾驶,突遭车祸,不幸罹难。噩耗传来,张彤仿佛天塌了下来一般,悲痛欲绝,脑袋“轰”的一声,眼前一黑,倒在地上昏厥过去……当她在医院醒来时,宣泄着自己内心的痛苦,空无一人的收费大厅回荡着她痛苦的哭声,撕心裂肺,催人泪下,也许哭才能让她心里觉得没那么难受。
丈夫冯喜的离世,张彤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和冷清,母女俩用对彼此的爱温暖着日常生活。晚饭后,别的老人们出门逛大街、跳广场舞、去超市购物,而她们母女俩却相互偎依,一起窝家看电视,或推着小车出门散步、谈心。由于操劳过度,年近50的张彤已是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玉儿,你要尽快好起来呀,妈已经老了,有一天,如果我不在了,你要照顾好自己……”张彤的话还没说完,玉儿就急红了脸,口齿不清地呜哩哇啦,头摇晃得像拨郎鼓。她的意思是“妈不会老的,我要和妈永远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她冷静地看着张彤,又使劲点点头,嘴里含糊不清地答应:“嗯,嗯嗯!”
张彤有时推着玉儿到门口晒晒太阳,串串邻居,和他们拉拉家常,当看到玉儿能与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她就会感到无比满足与幸福。有时左邻右舍的老哥老姐们和张彤促膝谈心,问到她当初打掉孩子是否后悔,张彤总是淡然一笑,“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辈子没能生下一男半女是挺遗憾的,但我对当初的决定一点也不感到后悔,因为玉儿就是我的孩子,我得想尽一切办法去救她。”

时光倏忽而过,一转眼到了21世纪20年代初,玉儿已从4岁的小女孩变成46岁的“老姑娘”,张彤也从25岁的大姑娘变成了67岁的白发老人,犹如王国维诗中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她们依然相依为命、相互陪伴,谁也离不开谁了。张彤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花在照顾玉儿身上。穿衣喂饭、擦身换洗、端大小便、针灸按摩等护理工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她用一生的母爱,践行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天,张彤和往常一样推着玉儿到门口晒太阳、串邻居。突然听到玉儿咿咿呀呀地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离……不开……妈……妈!”年近七旬的张彤,第一次听清楚玉儿嘴里的说话时,喜极而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断流下,她一把把小玉紧紧搂在怀里,“玉儿,我的孩子,妈妈朝思暮想地盼望着,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她转而向空中喊道:“喜哥你听到了吗,我们的玉儿,已经能开口说话了,能叫妈妈了!”母女俩抱头痛哭。
正值学校放暑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时,冯尧和妻子带着3岁的孙子来到继母面前,突然二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感激涕零地说:“妈,是您给了我们这个温暖幸福的家,您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曾孙冯小宝紧紧偎依着太奶奶,好奇的望着众人,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那张稚嫰的脸上,像花儿一样灿烂地绽放。孙子和孙媳妇都是大学生,某中学的老师,也都从家赶来了,簇拥在奶奶身边,个个热泪盈眶。一家四代同堂,和睦幸福,真让人羨慕不已。
在场和闻讯赶来的人都围拢过来,都被张彤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他们交口称赞,奔走相告……
傍晚,红彤彤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夕阳映照出一片绚烂的彩霞,铺满整个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