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蔡汉顺|​一个“做盐会咸,做醋会酸“的人

 新锐散文 2022-06-15 发布于河北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一个“做盐会咸,做醋会酸“的人 

————有感于刘继宁的散文集《活在小城》

认识刘继宁缘于文学,而真正了解刘继宁则在读他的散文集《活在小城》之后。他的这本散文集,我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读到了他的为人,也读到了他的性情,我认为他是一个“做盐会咸,做醋会酸”的人。
记得该集的后记有“做盐不会咸,做醋不会酸”这句俗语,而这句俗语又是出自刘继宁母亲的口。作者母亲说的这句俗语,从当时说话的情形来看,读者或许可以理解为是母亲对他长期执着写作的数落,也可以说是母亲对他当时间热衷写作的评价。
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的看法是:刘继宁母亲是恨铁不成钢,是为母者的一番苦心,完全不是数落。相反,是母亲对他的鞭策和鼓励!也正因为有她母亲说的这句俗语,才成就了后来刘继宁成为一个“做盐会咸,做醋会酸”的人。
我的这个看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我主观臆断,而是我读了他这本《活在小城》的散文集时的最鲜明的感受。在读这本散文集时,我常常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也常常被他的一些事例所感动!而我说的这些吸引和感动,在本集中归结起来的就是他:为文有恒心、为子有本心、为人有爱心等这几个方面。

为文有恒心。
在中国,以文从政,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实在不少,而忍不住清贫,守不住寂寞,半途而废的人也很多。从这方面来说刘继宁属于前者,他是幸运的。但在幸运的背后他所经历的艰辛酸楚,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记得他在散文集的《书中自有少年梦》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二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时,我的梦想是拥有一间宽敞的书房,里面有装满书籍的大书橱,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的大窗户和一张洁净的大书桌。那时,我们家四口人住着两间小房子,我的书桌有时在饭桌上,有时在凳子上。当时家里唯一的“藏书”就是父亲买的三集《揭阳民间故事》。父亲说:“书多人自贤,你应该多读些课外书!”正是这三册薄薄的课外读物,点燃了我的梦想,在那些或美丽或悲壮或离奇或诙谐的民间故事中,我开始做起了藏书、读书、当作家的梦……
从刘继宁的这段文字,我们读到了他从小就有想藏书、读书、当作家的梦想。有梦想当然是好事,但梦想要成真,当然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刘继宁确实是很不容易:“我的梦还处在萌芽状态时,父亲却被恶疾夺去了生命。家里一夜间失去了主心骨,我的梦破灭了!那时,我刚刚读初一。母亲说,你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吧!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早就病休在家,能让我读完初中已经很不容易。为了生存和读书,我放学就得马上回家做手工,每天干到深夜也只能赚取两三块钱,在这种不敢有梦的生存状态中,我艰难地完成了初中三年级的学业。所有的亲友都跟母亲说,以后学历不高是难以生存的,还是让孩子读完高中吧!母亲再三考虑后终于答应让我继续读完高中!”(《书中自有少年梦》)。
刘继宁的家庭际遇,读者无不唏嘘感叹。而我独为他庆幸,假令当初刘继宁家庭条件优越,又出生在繁华的城市,或许他也就没有选择从文,当今的揭阳文坛或许就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我们今天也就无缘研读了他的大作。所以古人说的“苦心人天不负”不无道理。
的确如此,刘继宁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认真的学习,终于在高中毕业后又完成了电大三年学业。成功的供职于揭阳市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电台主播,再后来又转行做了记者。他现是榕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过散文集《活在小城》、小说集《夏天会开什么花》、诗合集《十一人诗钞》。同时,他在十年时间内,自费藏书两千册。用自己的努力圆了他从小“藏书、读书、当作家……”的梦。刘继宁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而他之所以梦想能够成真的秘诀,我认为就是他对文学有坚定的信念,换句话说:就是他为文有恒心。而这种为文有恒心,也正是《活在小城》这本散文集的亮点。

为子有本心。
我与刘继宁如今都是榕城作协的骨干,近几年,榕城作协经常召开主席团和秘书组会议,而刘继宁却很少出席,究其原因,借用陈海生主席的解释是:“刘继宁母亲需要他照顾,故无法参加。”对于陈海生主席解释的原因,我的内心深处确实有些想法,说有想法的原因有二:一是当今文坛,确实有不少文人成名之后,自以为是巨匠泰斗,不愿与别人为伍,自认清高,傲视一切。一是或许真的是侍母至孝,无法抽身。但不管我是什么想法,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读他的这本《活在小城》的散文集后,才真真正正的了解到刘继宁的为人,他真的是个为子有本心的人。在辑录的文字里,我们读到:“这也算是一种情结吧?25年前,当父亲将一把万花筒重重地摔在地上,随着玻璃与塑料碎片的飞溅,拥有一把漂亮万花筒的梦想就此在我心中点燃。父亲如此生气是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差得不行,他指着我做错的一道应用题费了半天时间为我讲解,我依然听不进去,而我的手中却紧紧握着那把万花筒,父亲二话不说,抢过万花筒就摔了下去。那是一把简陋的万花筒,是父亲亲手制作的,三片玻璃是他从玻璃店捡回来的废料,组成图案的彩色塑料碎片来自电池头、塑料鞋和水杯,对着阳光,简陋的玻璃筒竟然也能幻化出神奇美丽的图案。他之所以为我做这把万花筒,是因为邻居小胖有,我想要,可是,父亲舍不得花钱。那虽然是一把简陋得见不得人的万花筒,却凝聚着我童年的全部梦想。可是,一切都破碎了,泪水顷刻流遍脸庞。
后来,当我自己能够赚钱之后,我一次次到玩具店、百货商场去寻找万花筒,但是,整个小城居然买不到一把。直到这几年,万花筒又在我的视线里出现了,于是,我开始疯狂收集各种样式的万花筒。”《时光碎片之二》。
一个万花筒,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才让我印证了前陈海生主席对刘继宁平时极少参加作协会议的真正原因,也让我更加深对刘继宁的了解。
记得有人说:“刘继宁是一个爱奉佛的人。”在读他的这本《活在小城》散文集中,我似乎也觉得有同感,但我觉得他敬奉的佛不是寺庙里的佛,而是家中父母这两尊活佛。
“当父母老了的时候,请给他们多一点感恩。还记得当你 叫出第一声妈妈的时候,母亲那张喜极而泣的笑脸吗?还记 得当你蹒跚迈出人生第一个步履时,父亲那一阵激动兴奋的 笑声吗?还记得饭桌上,母亲为你夹的那一大海碗的鱼肉吗?还记得父亲在风雨夜急急忙忙去借钱,为了凑齐你那一 份高昂的学费吗?还记得当你背起行囊远走求学时,父母站在月台上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吗?他们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你一天天长大,就像一棵小小的树苗长成参天的栋梁……如今,父母老了,就像春蚕即将吐尽最后一根丝,就像蜡烛即将燃尽最后一点光,他们已经把青春、理想以及生命 里大半的岁月和情感都倾注在你的身上,请不要忘记他们点 滴的爱,你只有胸怀感恩,才可能发自内心去付出自己的孝心,让父母幸福安享生命中最后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当父母老了的时候》)
刘继宁的这段文字,我豪不夸张的说是当今孝道文化的美篇。而且像他这样的人,孝,敢在于实际行动上诠释。爱,敢于理直气壮,跃然于纸。实在为数不多,我真的被他对父母有本心的行为折服。
为人有爱心。

刘继宁又是一名记者 ,或许是他的职业原因吧!本集中有很多反响民生,报道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字,今人感动不已。其中:“从黄岐山下拾级而上,沿途有很多的乞丐,他们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身有残障,有的已经垂垂暮年。他们或坐或站或卧或蹲,清一色身边都放着一个要钱的小盆子,一有人走近,他们马上就举起盆子哀求:“大哥大姐给点钱!”我想,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没有人不觉得厌恶的。
但是,其中有一位却引起我特别的注意。他20多岁的样子,很白净,穿着也很整洁,他坐在石阶上,旁边放着拐杖和一只“念佛机”,从他的坐姿可以看出他的身子是畸形的。他和其他乞丐不同,他从来不主动举起盆子,也不哀求人家给钱。那一天,当我走过他的身边,他抬起了头,眼神和我的眼神恰好对接,他马上说:“哥,你来爬山啦?”语气是那样的亲切,就像熟知的亲人……
那一刻,我的鼻头有点酸。如果,真的有前生后世,那么谁能说得准,这一位把我叫做哥的乞丐在我的前生会不会是我的好友、兄弟或者家人呢?如果,我们今生的好友、兄弟、家人在后世沦为乞丐,我们舍得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受冻挨饿吗?
那一刻,我停住了脚步,把身上所带的钱放在他那个浅浅的盆子里,不是施舍,不是怜悯,只是为了安抚一下自己的酸楚和忧伤。
如果,来生我做了乞丐,你会找到我,并让我不再受冻挨饿吗?”(《活在小城》之三)
这段文字,眼之所及,令人唏嘘。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不但读出了刘继宁作为一名记者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新闻工作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对真善美的东西无比热爱的担当和使命。同时,也从他掏出身边的钱的那一刻,我就看得出他是一个为人有爱心的人。
总之,刘继宁这个人为文有恒心,为子有本心,为人有爱心。你能说他“做盐不会咸,做醋不会酸”吗?我要说:刘继宁,你确实是一个“做盐会咸,做醋会酸”的人。

掩上书卷,眼前又浮现着《活在小城》这四个美丽的字,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之中,我想,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虽小,但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而这座小城,如今又多了刘继宁撰写并成功付梓的这本散文集,肯定增色不少。同时,我也从刘继宁的文字里,再次见证了他在这座小城中,活得充实,活得自在,活得开心。

作者简介: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共党员,国家中级职称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揭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揭阳市榕城区东兴综合文化站站长,有多篇文章发表,有散文随笔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