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白与杜甫》,一部好书
2022-06-15 | 阅:  转:  |  分享 
  
李力研:一部好书:《李白与杜甫》田园居士制作


二十二、郭沫若生后“非议”种种

郭沫若谢世之后,对他“非议”的声音终于陆续出来。其中萧涤非的
“反弹”调门最高。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1979年萧涤非开始在《文
史哲》上面“反驳”郭沫若。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的这
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
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为什么萧涤非会有这么大的“反弹”,原因很
简单,那就是郭沫若在批杜甫时,处处是拿着萧之言论当“靶子”,萧涤
非是“人民诗人”的鼓吹者。其实,维护杜甫“人民诗人”的尊严者们,
实在看不出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问题上的微妙。包括萧涤非这样的高手。
就在各种“非议”中,居然有一种“认为”说:“当时,被批判者是
没有答辩的权利的,局外人更是不容置喙。一则因为《李白与杜甫》是名
家著作,而对此书的反驳就是对名家不敬,二则据说李白已内定为法家诗
人,而杜甫是儒家,《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是顺乎尊法反儒的时代潮
流,所以也反驳不得。”(见陈榕甫《杜甫优劣古今谈》,载《文汇报》,
1980年12月17日)。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猜测,书写作于“文革”岁月,
出书也在1971年,那时且没有开始“批林批孔”运动,郭沫若再能耐,他
怎么能在“文革”中嗅出“儒法”的气味?如果真是将李白“内定”为“法
家诗人”,那么郭沫若为何还要痛遭毛泽东的呵斥?这种猜测,实属臆断,
不足取信。
郭沫若的文章总有一种特点,做得太与时代密切结合,让人发生着各
种联想,既能让你感觉到他在“巴结”和“讨好”当今“最高统帅”,又
能让你与“儒法斗争”发生起联系。猛一听似有几分道理,道家诗人李白
的确是在大骂儒家诗人杜甫啊。可,李白这样一个“道家人”,怎么突然
间变成了“法家”?他有什么“法术”,他有什么“竣法”理论?实在讲
不去。细想一下,不攻自破。
……
世人都说《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最坏”的一部著作,而我却觉
得这是郭沫若最好的一部书。它好就好在,千头万绪,让人莫衷一是,摸
不着头脑,可有多种解释的可能。“借劲使劲”,“造反有理”,“高扬
骨气”,“反对奴气”的这种“解读”是我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可能”,
不知会否遭来方家的连篇喝斥。我等待着。
诗人已乘黄鹤去,李白杜甫乱悠悠!《李白与杜甫》的莫衷一是,其
本身都会作为遗产人供后人反复讨论永远议论。

22.
献花(0)
+1
(本文系田园小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