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延祐元寳”折五鎏金钱鉴赏

 天府源泉 2022-06-15 发布于四川
      今借平台展示的这枚铜币是元朝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铸行的一枚“延祐元寳”铜钱。其直径34mm,厚2.4mm,重11.96g。因其径可入折五范畴,故以折五型定断。




      目前在国内藏界藏友大多展示的是“延祐元寳”小平钱,折五尺寸的“延祐元宝”大钱少见。在国内知名的藏书如《历代古钱图说》(丁保福著)仅收录入小平和折二的简体“宝”“延祐元宝”拓图; 华光普著《中国古钱目录》也仅收录有小平钱并定级为三级。上述情况只能说明,此规格的钱币始铸量就少,遗存不多。

      我遍查互联网信息发现360邮票网上有一枚直径34.5mm重11.44g与我相同的藏品。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这枚“延祐元宝”虽未纳入元泉大珍之列,但因遗存少有,也略显珍贵,与小平和折二之“三级钱”比较,至少应在“二级”以上,具有历史和收藏价值。

               “360邮票网”展示的“延祐元宝”铜币 
      元朝仁宗延祐年从公元1314-1324年。延祐七年,帝崩,寿三十有六,仅在位十年。
      仁宗在 1314--1320年铸有“延祐元寳”和“延祐元宝”简、繁“宝”两种铜币,后铸有“延祐通宝”铜币和少量的年号钱、纪年钱。其发放范围和对象依然是社会上层,贵族、官吏、佛寺等。
      无论是哪一种铜币,皆因元朝通用纸币,铜币则大多作为供养钱用于寺庙之中。所以,所铸钱币消耗大,存世少。
      纵观“延祐元寳”的钱币钱文楷书,文字拙劣,书法粗旷。铸制水平一般制作且极不规整,在读序上,亦有直读和旋读两种(旋读品罕见),光背无文。
      如谱的“延佑元宝”钱载有小平和折二型。其汉文书体,又分“繁寳”和“简宝”两种。在诸式中,最为罕少的,则是汉文折二简宝版。
     “延祐元宝”钱存世很少。折五光背大钱鎏金版就更少,价格昂贵,但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笔者将自藏品与360邮票网展示同规格钱币比较后认为均是折五光背鎏金版。
      仔细比较两枚藏品,应系一模所生。
      您看其“延”字左侧走之的上点与外缘相连,“元”字的第二横笔画个最后的竖弯勾与外缘相连;“祐”衣旁从木,底部和右下口与外缘相连;“寶”字的“貝”下两点书写为右翘八,均很有特色。

      又见新浪博友江xx展示出他的一枚藏品和他在互联网上查见的同规格钱币,除尺寸和铸相特征相同外,尤其是面背穿廓左上缺陷及其位置也与本人藏品相同,证明确实是同版同模。



      展目一览,但见此钱的质色,有绿、黑、黄相间。地章上包浆多层次自然浓郁。绿和黑漆古色是历史铜锈,黄色非黄铜而是鎏金之色。其锈浆质色,附着紧实,某些地方其鎏金随着岁月流逝而有所失,摩擦之痕历历在目。此钱铸相规整,边圆廓正,地章平整,穿轮干净。其字廓深竣,廓线笔划皆为清晰。
      其铸体背部穿廓之上,有小段断缺,应是原铸模的缺陷而非钱体铸造的缺陷,这与本文所选藏品和笔者藏币在同一位置,说明是该币的同模铸造的成果。
  从整体上审视,藏品龙钟老态,自然天成之相昭然。这些特征均表明该藏品“延祐元寳”比乃延佑官炉之出,难得存世至今!
                                  
                            2022年6月15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