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①墠(shan):郊外的土地 ②茹藘(lǘ):茜草,其根可做绛红色染料 ③阪:斜坡 ④迩:近 ⑤践:齐,指屋舍整齐 ⑥即:就〗 这首诗分为两章,互相映衬,满蕴深情。细腻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感情未通时各自内心的相望与倾心,一个没有机会或没有勇气去倾诉,一个在痴痴等待。在爱情初盛开的季节,他们彼此都很青涩,恰是这种青涩,让这首诗更加富有韵味。 第一章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他所爱女子家在的地方,茜草缀满了眼前的斜坡;“室迩”说明了他爱慕的女子住的地方和他很近,“人远”却又说明他们中间有着一段遥远的距离。就好像在今天,我们大家可以距离很近,但相隔甚远;我们可以每天遇见,但却又在互相沉默;我们可以同处一隅,但却所念迥然。这是一种现实与理想情感的矛盾,一个“甚”字,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男子的情深,但又没有机会向所爱之人袒露自己浓浓情愫的那种怅惘与愁苦。 第二章则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男子家在的地方,屋舍齐整,旁边还有棵挺立的栗树。Dramaticly,较于男子显露的怅惘,女子则对其发出了抱怨:“我又何尝不是在日夜思念着你,你又为何不到我这里来呢?”虽为一箭之地,作为一个女子却难以直接倾吐。深情无法诉说,只能隐藏在羞怯之中,掩映着自己火热的内心。 ——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①伯:指丈夫 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通“杰” ④殳: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⑤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膏:本义为脂肪 ⑥适:悦 ⑦杲杲:明亮貌 ⑧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⑨背:屋子北面 ⑩痗(mèi):忧伤成病〗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在家的妇女对自己外出征战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女子为第一视角,开始行文。 首章,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悠悠的思念,而是该痴情女子对自己丈夫的夸赞,她说:“我的丈夫身材高大又魁梧,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他拿着兵器踏上战场,为王效力。”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对丈夫是充满了自豪,令她自豪的原因一是因为她的丈夫的独特的、异于别人的气质;一是来自于他为国效力的忠诚。我认为,在这背后可能隐含着一种政治隐喻,即女子忠于男子,男子忠于国家,这或许是诗歌的一种教化与宣传的作用体现吧。 第二章则开始描写了女子对自己丈夫的思念。她说:“自从你东去之后,我的头发就和肆意飘摇的飞蓬一样杂乱无章,难道是我没有膏脂来打扮自己吗?我打扮的好看又是为了取悦谁呢?”这一章则完全可以用“女为悦己者容”来形容。自己的丈夫在身边时,通过细心的打扮为博君心悦,自己的丈夫不在时,便不顾自己外在的优雅与否,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足以说明女子对自己的丈夫的在意之深和思念之切。 第三章和第四章意思相近,两章最后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一个是说想丈夫想的头疼但却心甘,一个说想丈夫想的都要生了病。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一个平面上做大致的重复。 有趣的地方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和“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上,我们先看“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是说:“我盼望着下雨,结果天空却放出明媚灿烂的阳光。”乍一看,这和女子对男子的相思毫无关系,但我们仔细品味品味,女子想要雨天却是晴天,这与她的意愿发生了违背,意愿的违背也正如她渴求丈夫的归来丈夫却不能归来;明媚的晴天,同样也是一个会令人内心愉悦的天气,在阳关明媚的时候却要守着空荡荡的家发着忧愁的思念,这更是增加了一份痛苦。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又叫忘忧草,是说:“我要去哪儿找忘忧草呢?把它种在北檐下。”既然是种忘忧草,则就很明显地说出了女子的“忧”是有多么的多了,种忘忧草真的能让自己的忧愁消逝吗?显然这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在无法相见时只能借种忘忧草来派遣自己的愁闷,释放自己压抑的心绪,但作为一个弱女子她又能做更多的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