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婦人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有人名張萬者,居遠郊之地,有十年。以數畝田產為業,無憂饑饉。又妻子修好,常行善,甚懷美德,鄉人多譽之。

    一日與夜中,忽聞有若獸鳴之音,其聲嗚咽,幽幽隱隱,沉沉續續,懸於耳中,久於不絕。張萬驚之,細辨亦莫曉其為何物。其妻子亦驚,皆起身也。妻李氏叫曰:“何人為之”?未有答。音亦未絕之,油然懼也。
    張萬燃燭,欲以察之,至於前堂,未嘗見有異物,而音不絕。李氏又言觀之戶外,正欲行,倏見壁上有一婦人之面,容多憔悴,似有哀愁,使人發懼。一眼而過,其容又含慍色,似有嗔,使人發顫。再眼而過,不見其跡,音亦絕也。張萬驚若木石,汗下如泉,欲語卻難言也,欲行卻無力也。
    李氏不聞張萬,以為難之,遂至於前堂,見張萬之狀,泣淚而下。忙扶其身,徐至與榻上。及張萬複其神,天已漸曙,悉以所見告之李氏,李氏聽聞,面色亦有不安。
    鄉有元鶴公者,嘗修道事,傳其得仙術之方與昆山。固雖百歲之齡,而骨力健壯,步履若平。能上千仞之山,能行萬里之路。
故兩人計之,攜厚物以尋得大化之術。當巧見於途中,蓋已知其由,以昨夜亦聞此音,曉靈神氣。其右又立一老者,亦有仙骨,氣度卓群,非常人也。
    二人引張萬、李氏與一山亭之中,路有二十餘裡。二人至於亭中面色無改,似甚有氣力,而張萬夫婦面露倦色,氣力困乏。
坐於亭中,元鶴公旁老者細問張萬昨夜之事,張萬一一答之。又問其所見婦人之貌,雖張萬不甚明瞭,但記其哀容怒容之神,向其細細語之。老者言:“是也,是也!”

    李氏驚之,曰:“何是也?”老者答:“蓋汝未通曉之,汝居之地與十七年前為一婦人所住,正是張郎所見之婦人。其已與十七年前之秋末而死,無人知曉其因。”
    張萬夫婦如若中雷,面面而視,切問其此行來由,欲有何求?可得安生?老者曰:“張郎莫急,俟餘徐徐道來。彼婦人之亡,無人知曉其因,餘知其因實亦巧之。早年餘與元鶴公同習訪道之術,蓋有三四十年載。周遊仙山,羽化仙術,與自然同生,暢遊日月;感萬物之靈,遍通眾生。餘二人與一日而別,再無相見。故餘與十七年前來至此地,期與鶴公同敘當年之事,談至道之方。餘正與此山亭之中,見此婦人,其空目遠方,手中持一白裳,口中微呼:'昺兒,昺兒’。面容憔悴哀愁之極,似有大苦難言。餘不忍其態,故止步問焉。才道其夫異心,不知所去何地。二人本有一子,名曰昺兒,正是其口中輕呼之名。其夫置其與不顧之中,而婦人本自多疾,又無力安家,其子一歲之時便不得已夭折而亡,言之於此,婦人便面露慍色,似有萬世不復之恨。”
    張萬夫婦聽此,不絕感傷,有淚而下。老者又言:“昔日兩人交好之時,又許及允兒二十歲時為其尋親,以養天年,至今恰滿二十年載。此婦人此時而來,是以尋二十年之期。至舍內,見汝二人修好,子女一堂,便思己之處境,不免乎哀憂。又念其夫之過,不免乎生恨。是故發悲哀之音,不絕與耳。”
   張萬夫婦始悟,又詢化解之方。老者曰:“此婦之夫傷此婦極也,此婦惟重其子,又惟惡異心。汝二人此後日夜修好,多為善事,便不得其惡。再改汝子之名為“昺兒”,常著白裳,以解其念子之心。以之所行,此婦便不復前來。”張萬夫婦遂跪而謝之,老者言罷便與鶴公飄然而出,不知所向。

    後,二人依老者之言,便再無生事,得以安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