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日谈》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乔万尼·薄伽丘所作,约成于1345-1351,总共由一百个短篇故事构成。作者以中世纪发生在佛罗伦萨的一场大瘟疫为背景,叙述了在其中的十个存活的青年男女逃离乡下“过清静的生活,尽情的享受欢乐”,他们每日选定一个人来做女王或是国王,在下午惬意的时光里相聚在一起各讲一个故事,十个人每人轮流一次便是十天。除了第一天和第九天的故事没有限定明确的主题,其余八天的故事都有明确的主题。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两点,第一,是对教会伪善的揭露和批判;第二,是对“人”的关怀。我们以此来看: ![]() 一,对教会伪善的揭露和批判: 总的来说,当时整个佛罗伦萨正处于中世纪之宗教盛行之际,其风蔚为大观,在书中几近于处处可观,作者写此书主要的目的也正是多基于此,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可谓是如同投下了一颗炸弹,足以引起整个中世纪的震惊。 在其中,所谓批判和揭露的,主要是教会的伪善。主要的方面有两点,第一便是教会中人名义上打着济贫安生的口号,实际上在背后大肆敛财,饱敛钱财,愚弄对宗教极度忠诚的民众。例如在第七天的第三个故事中,曾对教士们有着这样的描写: 教士们个个涂脂抹粉,穿着绫罗绸缎,生活奢侈糜烂,可他们却毫无羞愧之意。有人说他们像鸽子,我说不对,他们挺胸抬头、昂首阔步地样子更像是神气十足的孔雀。还不止这些。谁能想到,他们的小房间里堆满了油膏、胭脂的瓶瓶罐罐,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糖果蜜饯,品种齐全的植物精油以及琳琅满目的烈酒和葡萄酒…… 在第四天的第二个故事中,也有着这样的描写: 同时,也让我揭露修士们的虚伪。他们穿着宽大的长袍,假装脸色苍白,求人施舍的时候,说话既谦恭又温柔;当他们指责别人的过错时,便眼光凶狠,声色俱厉。他们说要达到永生就要从别人口袋里拿钱……他们把天堂按照死者生前贡献给他们金钱的多少进行分配。他们首先是欺骗自己,然后又欺骗了那些信他们鬼话的人…… 又比如在第一天的第六个故事中,教会里的修士对一位亵渎了耶稣的头脑简单的人进行了“有理据的勒索”,这位头脑简单的人对此毫不知情,还真的是以为自己错了,便大肆忏悔自己的过错。等到故事的最后,通过这位头脑简单的人的一个提问可知了这位修士和他的兄弟,两人每天送给外面穷人救济的饭原来都是他们吃剩下的菜汤。 当然,这样的揭露和批判是显性的,在第二方面,也就是这其中更为深刻也更为贯彻全书的是对于教会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隐含在对教会伪善的批判之中,也就是看似在宣扬禁欲主义的教会,其内部的人自己就抵挡不住情欲的诱惑,屡屡犯下错误。 ![]() 比如在第九天第二个故事之中,作者刻画了一位看似很严谨且遵守教规的女修道士院长,平时院内的女修士一旦犯下了男女风花雪月之事,她就对此大加鞭笞。但有一次,一位女修士的不光彩之事被暴露了,就在这位女院长要对其凌辱责罚时,这位女修士一抬头却发现这位院长的头上戴的并不是头巾,竟是男人的短裤,女院长则顿时狼狈不堪了起来。与之相类似的是第三天的第一个故事,一位男子本想只图一时欢乐,装聋又做哑,混入了女修道院中,并与修道院的包括女院长在内的女修士们都做了苟且之事,生了诸多孩子。面对东窗事发的可能,女修道院长只好借以天主的名义将这位男子封为主管,将这不齿之事瞒天过海。 在关乎这类的故事之中,作者形象的将教会比作一个“大染缸”,里面的人“从上到下,全部是些寡廉鲜耻之徒。不但纵欲无度,甚至有违常理,耽溺男风,而且毫无羞耻之心,以至于妓女娈童当道,打着他们的旗号为所欲为。” 作者于此所描写的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当属于第三天的第八个故事,一位表面“圣洁”的神父看上了一位农夫的妻子,便设计让这位农夫吃下了一种能令人昏睡的药粉,并利用农夫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让其误以为自己进了“炼狱”之中,实际上就是把农夫关了起来,一关就是十个月。在这期间,这位神父便趁机奸淫农夫的妻子,一直等到农夫的妻子怀孕了,丑行掩盖不了了,再将农夫放出,并且无耻地宣称农夫被放出完全是因为他的虔诚祷告,还让农夫以为是自己喜得了贵子。我们由此看出,正如在上文中所说,以农夫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对于天主(宗教)的极度虔诚,成了教会中人愚弄的把柄,民众在被愚弄之时也正因为虔诚,所以并没有站起反抗,故而就纵容了教会中人的猖獗。 ![]() 但也要注意的是,作者将批判和揭露的矛头并没有指向宗教本身——也就是对于天主,作者是将矛头对准了教会中人——也就是这群所谓的天主在民间的代言人,是他们太腐化,是他们太有贪欲,而不是天主本身的问题,相反,天主是神圣的。我们由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来看:一位生前作恶极多的人在他乡得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因为他的恶行太多,没有教堂会收留他的尸体,他会向一条野狗一样,在死后被扔到沟里。于是,他找来了一位神父,表示忏悔,对之前所做的恶事全部隐瞒,自己在忏悔的过程中编造了许多有德行的事情,自己宛若成了一个圣人,神父听后便以为这是一个品行极好的人,便对他所编造这一些事情进行了宣扬。所以,这位实际上作恶极多的人在死后却成了一个被供奉起来的圣洁之人。按理说,这位男子的实际行为是一种欺骗,但是作者对此却没有进行谴责,而是将男子满含欺骗的忏悔视作为主的宽容。作者在第一天的第二个故事里,说: 我认为那位高高在上的教皇以及其它教士们,本应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石的,却费尽心机,想要搞垮天主教,让它有一天从这个世上消失。但事实却是,这帮蛀虫的企图是白费心机,你们天主教反而日益发扬光大,我认为一定是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和基石,使得你们的宗教比其它的宗教更加神圣…… 这虽然是借助了故事中的人物之口,但的确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天主教的发展的信心。可以看到,在这一方面作者的认识是正确的,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