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南江译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这部小说几乎全部都是由各个人物的充满了说教和象征意味的对话及心里描写组成,读起来可能会稍微有点困难,如果不加以认真分析和思考,很容易会将这部小说视为无聊的作品。

小说从整体上来说共有两条线索,“我”是一位刚发表过一篇小说且得到了一位名作家赞扬的作家,在这两条线索里分别担任着主要的角色,同时又是串联起这两条线索并使之最后融合的关键。我们先来看第一条线索,即“我”(伊凡·彼特罗维奇)与伊和缅涅夫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娜塔莎之间的故事。

    伊和缅涅夫出身在一个早已败落的贵族之家,他曾经在赌场上吃了大亏,凭借着自己最后的资本捞了一笔赢回了一个有着50个农奴的小村庄,并随之迎娶了安娜·安德烈芙娜·舒米洛娃,生下了娜塔莎。本来他们的生活看上去是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在发展的,但在某一天与他们相邻的村庄里住进了一位名叫瓦尔科夫科基的公爵,这位公爵财力颇厚,土地比伊和缅涅夫要多得多。伊和缅涅夫本来和这位伯爵不认识,但因为他们的土地都是相邻的,他们也便很快就开始了交流和走动。以至于有一天,这位公爵主动找上门来清伊和缅涅夫做他的管家,伊和缅涅夫本不想答应,但是因为公爵所提供的报酬很高,在妻子安娜·安德烈芙娜的鼓动下,也就接受了这一职位。

     看上去一切都很风平浪静,伊和缅涅夫尽职尽责,公爵也很善解人意,甚至公爵还主动把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接到了伊和缅涅夫家,让他们来为他照顾,好让阿列克谢接受一些农村生活的打磨。善良的伊和缅涅夫夫妇并没有意识到公爵身上劣质的一面,他们还一度将阿列克谢当作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一直到了一天,公爵和伊和缅涅夫爆发了一场冲突——不知究竟什么原因,两人的关系就此决裂,又加之当时的飞短流长,传言伊和缅涅夫的女儿娜塔莎与阿列克谢有染——此被当作了伊和缅涅夫故意谋求公爵利益的手段,又有传言说伊和缅涅夫在出售一片小树林时私通了款项。总之,公爵因此将伊和缅涅夫告上了法庭,按照书里的话来说,伊和缅涅夫因为没有后台和打官司的经验,只得在法庭上败诉。伊和缅涅夫夫妇也因此搬到了彼得堡。

     而事实上,娜塔莎与伊列克谢之间真的产生了爱情,但不是如谣言里所说,娜塔莎与伊列克谢相爱,是因为娜塔莎在贪图伊列克谢家的钱财。娜塔莎与伊列克谢相爱,是真的为了爱情,但是伊列克谢是一个性格很有缺陷的人,所以他们的爱情里两者都承受者极大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诗人,叫谢灵运,毛主席曾评价他的时候说:“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当今天我们再去追溯谢灵运身上的这种矛盾的根源时,我们主要将矛头指向了他的童年,原来是因为谢灵运出生于名门望族,少年时便被寄养在了钱塘道士杜明的道观里,一直到了15岁的时候才得以回家,甚至被家人称作是“谢客”。在杜明家里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杜明定是怯于谢家的势力,会将谢灵运予以无比的疼爱,这种疼爱与“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这种程度的疼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便可以得知,谢灵运自小就是生活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里,他日后放诞怪异的行为也自然就有了根源。

     同样,阿列克谢也是如此,他被寄养在伊和缅涅夫家里,得到的正是无比的关爱。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自家的小孩犯了错,你可能会打他一顿,给个教训,嫌打一顿太暴力了,骂一顿也可以。但是别人家的小孩犯了错误——尤其是像诸如阿列克谢和谢灵运这种具有高的权势的家族里的小孩,定是连骂一顿都是不敢的,你对此只能给予溺爱,甚至有时会扭曲一些现实的对错。

     所以,阿列克谢的性格就因为这种过渡的关怀,致使他的思想极度的天真和幼稚,不去考虑什么后果,他始终都认识不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里对娜塔莎一家是侮辱和欺凌的。但是在他的头上还存在着公爵的约束,他的天真让他有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想法,但是这种约束又让他的天真很容易走向迷茫,以致于让他变得懦弱,他的幼稚则是贯穿于始终。而还由于公爵的约束——在公爵的眼里他是一个赚钱的机器,也就是利用他来和那些有钱的名门望族家的女儿通婚,从而在其中捞钱(公爵本人就是这样的角色,我们在之后将会说到)。故而,阿列克谢与娜塔莎的爱情是根本无法行进的,他还在与被公爵给她所安排的一位贵族小家卡拉相有往来。

     我们在前文里说,娜塔莎与阿列克谢相爱并不是由于贪心他的钱财,而是因为爱情。娜塔莎是作者所刻画出来的一位具有博爱胸襟的人,她对于阿列克谢的爱情始终坚贞,锲而不舍,阿列克谢在她的眼里常是被包容的,我们从书里的这段话来看(这个时候娜塔莎刚得知了阿列克谢与卡拉的关系):

    我无限爱他,不料我却成了他的头号对手;我葬送了他的前程,应当把他解放出来。他不可能要我,他不能违抗他的爸爸。我也不想拴住他。因此,他爱上了介绍给他的未婚妻,我甚至还感到高兴呢!这是我的责任……要是我爱他,我就应该为他牺牲一切,应该向他证明我的爱情,这是责任,不是吗?

    我们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娜塔莎对于阿列克谢的包容性真的同她的父母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善良是一致的。而也正是因为娜塔莎与阿列克谢相爱,让伊和缅涅夫处在了一种两难的地步,因为正如我们前文里所说,致使他被公爵状告的一个原因就是娜塔莎与阿列克谢之间的流言,而且他为了避免于此,还专门将娜塔莎养在深闺之中,不料这个自己的亲女儿竟然触犯了这一规矩。这事实上也就等于他几乎很难再向世人证明得了他的清白了。于是,他便选择与自己的女儿娜塔莎不再来往,断绝关系。

    “我”在这里就发挥了作用,因为“我”是深爱娜塔莎的,我对于娜塔莎的爱正如娜塔莎对于阿列克谢的爱是一样的,都是纯粹而又包容的,所以都在允许那个被爱的人不爱自己——眼睁睁地看他们爱上别人,对此亦不能明说出那个被爱的人的荒唐,只是将痛苦全部掩埋在自己的内心中。我”亦是痛苦的承受者,但在“我”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博爱,也就是当娜塔莎得不到家人的照顾处在孤独中时,“我”是她忠诚的陪伴者,“我”的小说、诗歌也成为了她痛苦里的慰藉。同样,虽然伊和缅涅夫拒绝与自己的女儿来往,但是他的妻子却在每天都关心着娜塔莎,“我”同样是源于博爱,每天都会在看完了娜塔莎之后,再到伊和缅涅夫的家里找到娜塔莎的母亲,向她说说进来娜塔莎的境况(事实上,伊和缅涅夫也并非是绝对的拒绝了自己的女儿,他对于自己的女儿的事情,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的)。

    所以,“我”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即使痛苦的接受者,又是痛苦的传播者,即使博爱的获益者,又是博爱的发扬者。

    小说的第二条线索同样是以“我”为发端,盖是因为“我”在无意中看到了一位行为怪异的老人,因为他的怪异,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我”的博爱不允许这样的漠视。所以,“我”就在背后跟着老人的行踪,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直到他的去世。

    老人宛若是世上的一粒微尘,他的死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在意。“我”搬到了老人所居住的公寓,一直过了快要一个周的时间,突然有一个小女孩过来找寻老人,“我”为此感到惊奇。但这个小女孩显得很奇怪,并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要来找这个老人的缘由,也不说自己和这个老人的关系。经过了“我”的好几次“审问”,才得知这个小女孩叫做叶莲娜,是这个老人的外孙女。“我”见叶莲娜衣衫褴褛,不禁生了怜悯之心,但叶莲娜对“我”给她的种种关怀都显得很冷淡,像是有所惧怕。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叶莲娜的这种怪异的举动。便尾随她,没想到她原来是生活在一个诸如孤儿院的地方,这里的女主人十分凶悍,看见叶莲娜迟回来了一段时间,便对叶莲娜破口大骂,甚至要动粗。好在“我”的及时劝阻,这里的女主人才停止了她的行为。后来,“我”又在无意中与“我”之前的一位好友马斯洛鲍耶夫相遇,他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位颇有权利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将叶莲娜从这个类似于孤儿院的机构带出,让他同“我”住在一起。

    但是叶莲娜由于此前的生活备受摧残,她特别敏感,对“我”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过了一段时间才得以接受,而且每次在“我”对她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她都非要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些补偿,事实上,“我”是并不需要她这样的一种补偿的,“我”只是想单纯的对她好而已。而且这种好,是很纯粹的,没有任何的邪念,所以当后来叶莲娜或许是由于“我”对她太好了,竟生出了情愫,想要让“我”娶她,但是这遭到了“我”的果断拒绝。

    就在这一个过程中,伯爵他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会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来到我的住所,同叶莲娜见面。“我”的那位朋友马斯洛鲍耶夫也同样时不时地做出同样的举动,这令“我”颇为不解。

    到了这个时候,两条线索就差不多要完成了并轨,也就是故事的所有秘密都即将要被揭开了。

    为切入点的主要还是有两个事情,一是叶莲娜被医生检测出来具有严重的心脏病,活不了多久的时间了。本来,按照“我”的想法是向将她寄养在伊和缅涅夫夫妇家中,因为伊和缅涅夫与自己的女儿不和,他的妻子安娜·安德烈芙娜常是孤独悲苦的,有叶莲娜的陪伴,可以给她增添些慰藉。但是这个想法迟迟没得到伊和缅涅夫的直接同意,伊和缅涅夫因为自己被伯爵的行为所侮辱和欺凌,以至于动了想要同伯爵决斗的念头,但这种想法只是空中楼阁。

    第二件事是娜塔莎与阿列克谢的爱情终于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表面上说非常爱娜塔莎的阿列克谢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他父亲给他安排的那位贵族家的小姐结婚,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阿列克谢实在是过于的可笑与虚伪,口是心非,极度的利己。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能忽视我们在此前所分析的他的性格的问题——他其实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从他出生那刻这或许就已经是一场注定,不由得也能引起人们的怜悯。

    所以在这个时候,娜塔莎就不得不要改变她还想要同阿列克谢交好的念想了,她的灵魂在那一刻几乎是崩溃了的。但是,即使是崩溃,她还是要去面对现实,继续生活。所以,她便只能重新投入到了父母的怀抱中去,虽然伊和缅涅夫表面上对自己的女儿持以拒绝的态度——因为她是他所受欺凌和侮辱的重要缘由。但同时,娜塔莎也是被欺凌和侮辱的,又何必要再去计较呢?

    与此同时,伊和缅涅夫家也同意了要去收养叶莲娜,伊和缅涅夫的妻子问询了叶莲娜一些情况后,将她的事迹与自己的一位亲戚的事迹进行了联系。“我”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加之叶莲娜的陈述。原来,叶莲娜之所以会生活在那个类似于孤儿院的机构里,是因为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她的母亲与她外公的关系正如同娜塔莎与伊和缅涅夫的关系一样。在她母亲年轻的时候,也不顾一切爱上了一个男人,并且不听自己父亲的劝阻,带了一大笔钱与这个男人去了外国,然后被这个男人骗光了所有钱财,生下了叶莲娜,悻悻回来。叶莲娜的外公自然是受到了欺凌与侮辱的,所以对自己的这位女儿很是漠视,但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当她生病时,叶莲娜来找他要钱的时候,他还是会或多或少的给予一点。一直到了她死,他才发现了自己此前的漠视是多么的没有人性——但已经都是枉然。或许,也正是因为叶莲娜的母亲同安娜·安德烈芙娜有着一些血缘的关系,伊和缅涅夫对此事是明了的,所以他对娜塔莎才那么愤懑。此处并没有明示,但是伊和缅涅夫该是同样的要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博爱式的人物,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女儿的漠视,反衬了他所受欺凌与侮辱的程度之深,这就显现了这背后的人物——公爵对他们所造成的迫害是有多么深沉,因为,事实上骗取叶莲娜母亲钱财的就是这位公爵。

    这位公爵的劣性我们还没有讲明,但或许也能窥得一般了。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表面上可以做到让每个人都能信服于他的品性,讲起话来娓娓动听。但事实上,他的卑劣随着故事的演进在不断的深入,是一个极度利己主义的伪君子。他此前多次趁“我”不在的时候来找叶莲娜,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出于想要侮辱和欺凌的缘故,也有着确认这是自己女儿的缘由。马斯洛鲍耶夫来找叶莲娜,实际上是公爵给了他好处,他是拿人钱财的类型,当然,在后来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所以,写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做些总结了。事实上,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正是作者对以瓦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贵族资产阶级的批判,他们虚伪、他们卑鄙、他们阴险、他们没有人性、他们是剥削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刽子手。可以看见几乎故事里的所有人物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了瓦尔科夫斯基的戕害。作者对此持极大的批判态度,但作者对此批判之余,也提出了一种疗救的方法,这种方法便是用非斗争性的博爱的方式来对以瓦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劣性进行感化,用包容和宽慰的姿态来面对这些劣性。比如我们在前文里所提到的娜塔莎对阿列克谢的爱情,这事实上在其中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在叶莲娜的身上同样也得到了显现,就是因为她事实上是知道这位公爵就是自己的父亲,但是她并没有故意去拆穿和揭露公爵的罪责,而是一直在默默隐忍。这样的道德感化同狄更斯式的博爱几乎是如出一辙,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但这种方式显然在残酷的现实里,在复杂的人心中,被当作是幼稚或许也不为过错,但这或许对于一个用笔在战斗的人来说,是可以做到的所有。我们对此理应给予无尽的赞扬,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这些博爱,或许所要面对的,唯有无尽的黑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