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甘正传》|温斯顿·格鲁姆著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阿甘正传》这部小说发表于1986年,可能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它在1994年被改编成的电影。电影版的《阿甘正传》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直到现在仍能引起无数人的好评,但其实,电影版的《阿甘正传》和小说版的《阿甘正传》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

    电影版的《阿甘正传》我个人觉得更多带有励志的色彩,主要讲述了阿甘——这样的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常被取笑,被当作另类。他总是讲出一些看上去很荒唐的话,做出一些很滑稽的事情,他甚至也知道自己智力的问题。但是,他内心纯洁,按照简单的方式生活——这常被别人当作是可笑的,但就是这样的简单,却总是让阿甘能得到和拥有那些曾取笑他的人所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他的傻很富有智慧,是满含着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而他的简单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但我们若细细回想并追问一下自己时,我们便会觉得那其实很有道理,所谓平淡是真大抵便是如此。


    所以,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块你会尝到什么。”几乎就是这部电影的内涵的概括,的确,我们对未来的种种看法和界定总是一种想象,无论这种想象是否基于现实、理性还是什么,它总是带有着不确定的因素的。所以,我们是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我们人生的下一步究竟会发生什么的,我们更要做的其实不只是想象,而是要为下一步去做准备,应当充满信心,应当永怀信念,不要放弃对于美好的追逐,“阿甘精神”也便是这样形成的。

    而小说版的《阿甘正传》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它要表现的主题也并非励志。事实上,小说中的阿甘是一个荒诞的形象,他被视为智力低下,但却在音乐、化学等方面又是天才,他智力被视为低下,但在小说的最后却成了富翁(这一点也可以作励志来讲)。他的荒诞性更体现在他的荒诞的人生经历中,他被选中参加高中校队,为了赢得胜利,校队的教练忽视了他是个智力低下的人的事实。到了大学校队,他又因为输了一场比赛和学业的问题而被毫不留情地开除。他参加越战,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场战争为何要打,他这样一个智力低下的人却获得了最高荣誉的勋章(事实上,阿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枚勋章的荣誉性)。他又被选中去北京打乒乓球的比赛,又进了疯人院,又被送上了太空,又从飞船上跌落到一片原始人部落,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他还被安排去打拳击比赛,参加象棋比赛,还客串了一幕电影。最后,他又回到了家乡,养虾发了大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阿甘的人生经历异常的丰富,做了很多我们正常人根本不敢想像的事情——这些事情大多都充满了荒诞。

    而作者书写这样一个荒诞的角色,目的并不是只在于将他作为噱头,引人发笑。事实上,阿甘同时也是荒诞的社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阿甘不知道越战为什么要打,事实上说明了人们对于发起越战的无知,这种无知就暗讽了越战的荒诞性。


    荒诞是沉重的,我们往往在小说中不能只将其看为是一种可笑,一带而过。事实上,荒诞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讽刺以及批判,特别是对越战的一系列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政府、总统这些权力中人的虚伪,以及他们对待士兵的冷漠(丹便是被社会现实和战争既摧毁了精神,又摧毁了肉体)。阿甘这样一个心机单纯的人,却被引去吸食大麻,短暂地当了几天瘾君子。更为可笑的是,拳击比赛的背后充满了欺骗。阿甘曾在多个场合中说过:“我要尿尿”,原来的场合里,人们都将其视作是一个傻子的行为,但在阿甘有钱出名后,人们却把这句话当作“真理”一般。可见,在这荒诞的背后,包含了对战争的丑恶、政治人物和势力的虚伪、社会的金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欺诈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揭露、讽刺和批判。

    同时,作者还写出了温馨,正如查尔斯·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笔下的“爱”一样。小说版的《阿甘正传》也体现了“爱”——在着荒诞的社会里。玛丽是传达“爱”的代表人物,她有着梦想,不是一个甘于沉沦的人。她经常参加反战游行,进行示威,在阿甘被金钱的利益蒙蔽时,她经受住了其中的诱惑。人们都认为阿甘是个傻子,却只有她选择爱上阿甘,虽然玛丽的“爱”不如刚才所列举出的几位作家笔下的一些人物“爱”的伟大(比如马内特医生、索尼娅等),但是她的“爱”同样也是这个荒诞的世界里的一盏明灯。

    而小说的结局,事实上就是对于“爱”的隐喻,阿甘把自己的养殖厂越办越大,他将之前人生中所认识和经历到的那些人都招到了自己的厂里做事。那些人无论好坏,他们都融进到养殖厂里,这就说明阿甘的给予他们的关怀和爱可以让他们共生,也可以让他们改变。阿甘也放弃了金钱和荣誉,其实也就说明那并非是人生的绝对依赖,人生中其实还有许多的美好和追求,荒诞的另一面在这里却又是平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