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豪夫童话故事》——讽刺与想象的艺术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豪夫童话故事》由19世纪著名的德国小说家、童话作家威廉·豪夫所作,威廉·豪夫在德国文学史上如同“彗星”一般,年仅二十五岁便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有限的人生中,笔耕不辍,为世界读者们留下了三部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一部童话故事集,以及诸多随笔、评论等文字,硕果累累。尤其是《豪夫童话故事》,因其卓越的艺术水准、审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各国读者们的喜爱。

一、《豪夫童话故事》的内容构成

《豪夫童话故事》是作者威廉·豪夫在当时的参谋总长许格尔家里当家庭教师的时候所作,起初这些故事他是讲给许格尔家的小孩子来听,但是因为这些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趣味性,娓娓动听。也受到了许格尔妇人的喜爱,于是她便鼓励威廉·豪夫讲这些故事写出来发表,于是豪夫便将这些故事创作了出来,即《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商队》、《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施配萨尔特客店》,后来出版社结集出版的时候名为《童话年鉴》。

整个《豪夫童话故事》便就是由《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商队》、《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施配萨尔特客店》这四部分构成。其中,《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类似于一个引子,独立成篇。在剩下的《商队》、《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施配萨尔特客店》中,它们各是一个系统,里面还包含了其它的故事,这些故事即可独立成章,又融入在大的系统中。

《豪夫童话故事》的内容多以讽刺和批判为主,作者的笔法含蓄幽默而又机警灵巧。所有的批判和讽刺几乎都不是直露,而是以象征性的隐喻来表达自己批判和讽刺的意图。在批判和讽刺之外,《豪夫童话故事》中,也有对人性中的爱与善良的呼唤以及倡导。

二、《豪夫童话故事》中的批判、揭露以及对美好的关怀

因为威廉·豪夫在创作《豪夫童话故事》的时候,他正在当时的参谋总长家里做家庭教师。他因此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亲眼看到其中的一些腐败、奢靡、肮脏的乱象,这在《豪夫童话故事》里都有体现。整个《豪夫童话故事》里,最能彰显这一点的当属《年轻的英国人》这个故事了。故事讲在城里面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他常常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大家第一次关注到他是在一次类似于马戏团的活动上,在活动结束后这个陌生人尾随进入了马戏团,之后他的身边就多了一个人。他向外称这个人是他的侄子,从英国来,大家都叫他的侄子是“英国的年轻人”。事实上,这个所谓的“英国的年轻人”是个猴子,陌生人每天用鞭子抽打它来教它一些日常的礼仪、语言等,久而久之这个“英国的年轻人”便就跟着陌生人开始出入一些社交场合。因为这个猴子被化了妆,做了打扮,所以没有人认出它来,与此相反的是,因为陌生人说它是从英国来的,社交场合里的所有人对这个“英国的年轻人”都青睐有加。“英国年轻人”作为一只猴子,常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人们也不以为这是可笑的、愚蠢的,想反,社交场合里面的人都以为这是时尚。最后,陌生人因为生了病,没能亲自带着这个“英国的年轻人”出席一个社交活动,结果这个“英国的年轻人”就像是发了疯一般,毁坏东西,人们才发现这是一只猴子。对于此前他们对它的种种恭维十分羞赧。这个故事便对英国上层社会的崇外、追求时髦的风气进行了深入的讽刺。

《犹太人阿布纳》中的阿布纳并没有做错什么,只因为他善于分析,说了对的话,结果国王还是要罚他。正如豪夫在书中所说“这座城市里像各地一样,很少有人动恻隐之心。”而在《仙鹤哈里发》中,国王和宰相两个人变成了仙鹤,结果忘了咒语,无法再变回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彰显了上层阶级的荒唐和愚蠢。

《豪夫童话故事》里对于金钱至上、贪婪无度、恋慕虚荣的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比如《斯泰恩福耳山洞》中,本来维尔姆·法尔克的生活还算是能过得去,但是他仍然还是觉得自己挣的钱不够多,便冒着生命危险到了斯泰恩福耳山洞里寻宝,结果最后害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虽然活着,但也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假王子的故事》中,裁缝拉巴康亦不满于自己是个裁缝的身份,便去冒充王子,以图享乐,伪装的面皮很快就被揭穿。在这其中,最为深刻的,当属于《冷酷的心》这个故事了,烧炭工彼得·蒙克不满与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那样花钱那么潇洒大方,他一开始找到了精灵玻璃老人,也因此有了一个玻璃厂,有了许多钱,但是他根本不会管理工厂,自己的钱也很快就挥霍完了。于是,他便找到了荷兰鬼米歇尔,后者可以满足他对于金钱的需求,但前提是要把他的心交出来,换上一颗石头。彼得·蒙克答应了,从此,他虽然有了很多钱,但是他整个人变得冷酷了许多,没有了感情,对于自己的母亲弃之不顾,甚至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好在后来玻璃老人拯救了他,换回了他本来的那颗心,他才幡然悔悟,原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人的良心更为重要。

当然,豪夫的批判和揭露也是带有理性色彩的,比如在《砍断的手》里,察莱克斯为什么会掉入圈套,就是因为他没能禁受住金钱的诱惑。《长鼻子矮人》里的小雅各为什么会变得又丑又矮,就是因为他没有尊重前来买菜的老太婆,对其恶语相向。

豪夫对于这些讽刺和批判并非只是单纯的表面揭露,他企图通过这些讽刺和批判来唤起人对于爱、对于人情的关怀,比如在《年轻的英国人》里,当妇女们听到陌生人常用鞭子抽打陌生人的侄子的时候,她们对于陌生人的侄子十分同情,还把这件事情上告给了市长。《希尔施古尔登的传说》中,虽然可怜的库诺自小就受到了来自于父亲的冷漠,长大后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都很奸诈吝啬,处处想着算计他,他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对他的两个兄弟丧失信心,还是想着能够于他们和睦相处,库诺对于小时候救过自己的恩人也极其怪坏,她的恩人老了后,便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去住。包括我们还能看到的奥尔巴桑对于他此前行为的救赎,事实上这都彰显了人性中善良与美的一面。

三、《豪夫童话故事》里的童话观

整个《豪夫童话故事》里,在《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和《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这二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童话创作的一些观念。

《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城堡里,统治者名为想象女王,她的女儿童话姑娘一天从尘世中十分悲伤的回来,讲述她在尘世中的烦恼。由此引出童话姑娘与想象女王的一番对话,实际上就隐喻了作者对于童话的一些观念。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童话姑娘对想象女王说:“我知道,我的烦恼也就是你的烦恼,要不,我也不会一直沉默的。”这句话事实上就表明了作者认为童话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童话里不能没有想象力,作者在这篇故事的最后借童话姑娘所绘制的图像里面的内容:骑着骏马的商队,打扮漂亮的骑士,沙漠上的帐篷,掠过惊涛骇浪的飞鸟和船只,寂静的森林,喧闹的广场,熙熙攘攘的大街,充满刀光剑影的战斗……实际上就是作者对于想象力的具体的建构,在《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中,也曾提到这种建构,这样写道:如果我告诉你们,说我愿意给你们讲个“童话”,那么,你们首先就会认为,这一定是远离生活的故事,它只是活跃在完全脱离人间的另一个世界上的故事。或者,说的更清楚点,你们在听童话时一定会希望出现不同于常人的仙人。童话中出现的仙女、魔法师、神祗和精灵等等……

接着,在《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中,所折射到的一个问题便是童话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就《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这篇故事来看,作者极力所要表达的是成人世界对于童话的漠视,童话姑娘说:“他们真的不喜欢我。不管我走到哪儿,向我投来的都是冷冷的目光。”此外,童话姑娘还受到了“时髦”老妖婆的诽谤。作者写到这里,并没有因此而后退,让童话姑娘就此屈服。而是借想象女王之口,宣扬了博爱,让童话姑娘深入到孩子们中间,陪伴孩子们的成长。想象女王讲童话姑娘送出去的时候,给她穿上了一身美丽的年鉴外衣,虽然童话姑娘在出城的时候还是遭受了阻拦,但后来被一个好心的男人领到了孩子们的地方去,从此开始了快乐的生活。这实际上就表明了作者以及看到了童话在现实的成人世界里可能会遭到鄙视,但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童话为他们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孕育了一块没有灰尘的净土,是孩子成长中有益的生长素,人们不该对此去进行漠视。而在《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这个故事里,对于童话观念的描述出现在《犹太人阿布纳》和《年轻的英国人》之间。在这一开始,就鲜明的抛出了一个问题——童话的巨大魅力究竟在哪里?作者借文中的一位老人之口说当我们在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是被虚构的,但是当我们在听的时候,我们也就进入到故事里面了,我们没有停在故事的外面,我们同故事里的人物同命运了,所以,我们的精神也随之超越了我们所可能觉得“并不美好、并不精彩的现实世界”。“这种精神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更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无拘无束。童话成了你的现实,或者说,如果你愿意听的话,现实变成了童话,因为在童话中有你们的理想和现实。

作者还试图讲“童话”于“短篇小说”进行区分,他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童话“是异乎寻常、令人惊讶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它不同于平常人的生活……”也就是将与现实的接近性作为了区分“童话”与“短篇小说”的关键因素,“在童话里,奇迹接二连三地出现,人的活动很少出于自身的力量,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只是草草得描述几笔。”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仅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还有待深入思考,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寻求到确切的答案。

四、更具有艺术创造力的“讲故事”的模式

《豪夫童话故事》里除了首篇《穿年鉴外衣的童话姑娘》是独立的篇章以外,其余的三个故事《商队》、《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施配萨尔特客店》都仿照了诸如《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等类似于这样的“讲故事”的模式,先在一开始交代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讲故事的缘由,例如:

《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起因为一个国王发现了自己妻子的不忠,便将她的妻子以及与她妻子斯通的那位仆人一起杀死,他的内心变得扭曲,以至于之后每日寻一个处女交欢,然后再把这个处女杀掉。这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有一天,为国王寻求女子的宰相再也不能在城里找到一个符合标准的处女来,宰相的女儿便主动请缨。她是每天晚上给国王将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十分有趣,国王便为之沉迷,宰相的女儿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最后幡然悔悟,意识到了自己的荒谬,决心与宰相的女儿白头偕老。

《十日谈》中,作者以中世纪发生在佛罗伦萨的一场大瘟疫为背景,叙述了在其中的十个存活的青年男女逃离乡下“过清静的生活,尽情的享受欢乐”,他们每日选定一个人来做女王或是国王,在下午惬意的时光里相聚在一起各讲一个故事,十个人每人轮流一次便是十天。除了第一天和第九天的故事没有限定明确的主题,其余八天的故事都有明确的主题。

《坎特伯雷故事》中故事的起因为有29位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一个客店里,准备去坎特伯雷朝圣,他们约定好一同早起出发。客店的老板为了缓解在旅途中的无聊,便让这29个人轮流来讲一个故事,让旅途变得更有趣味一些。

《豪夫童话故事》大抵也承续了这三部书的“讲故事”的模式,《豪夫童话故事》里的三个大的故事虽然就篇幅来说,比起《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这样的作品,显得单薄了许多,但都并未脱离“讲故事”的轨道。我们拿其中的《施配萨尔特客店》为例,故事的起因便为一起同行去闯荡世界的圆规匠和金匠途径一片常有强盗出没的森林,他们害怕被强盗袭击,即使住到了一家客店里,并在其中还遇见了其他的人,他们还是怕,因此而难以入眠,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于是,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便相约来讲故事。

但这样的“讲故事”的缘由一旦确立后,紧接着便就开始讲述起具体的故事。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之间,如何进行串联,也是“讲故事”的模式里所要考虑的重点。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因为磨坊主所讲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木匠,在故事里遭到了一位书生的愚弄,吃了大亏。这便引起了同行的29个人里面的那位管家的不满,因为这位管家曾是以为木匠,他以为磨坊主所讲的故事是在赤裸裸的讽刺他,他说:

好,我也能好好还你一个……我也可以将一个胡作非为的磨坊主怎样骗人的故事,如果我要搬出一套下流的话。不过我年纪老了,我不愿胡闹;青春期已过,我的秣料现在都是干草了……

《十日谈》中,几乎每讲完一个故事,在后面的这个故事中,都会又对前面的故事中的总结和评论性的话语,例如在第四天第二个故事讲完后,在第四天的第三个故事的一开头,这样说:

潘比尼亚讲完故事,非洛斯特拉托国王沉思片刻对她说道:

“不错,我喜欢你那故事的结尾,但前面那部分逗人发笑过多,不符合我的本意。”

然后他转身对劳蕾塔说道:

“小姐。你接下去讲个好听点的故事,尽可能符合我的心愿。”

在《豪夫童话故事》里,也有类似的串联型的话语,比如在《亚历山大酋长和他的奴隶们》中,当第四个奴隶讲完他的故事后,接着便说:

旅客们决定在这个客店里休息一天,好让自己和牲口有充沛的体力继续履旅行。昨天那种欢乐的气氛又在今天出现了,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嬉戏娱乐。饭后,他们叫第五位商人阿里·西扎也像其他人一样讲个故事,这是理所当然的。他说,他的生活太贫乏,没法向他们讲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所以他想讲讲彼得故事,题目是《假王子的故事》。

但是在《一千零一夜》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起到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之间的连接性的话语,《一千零一夜》中,几乎是一个故事结束了之后,便就直接转到了另一个故事,中间基本上没有任何串联性的话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便是因为《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故事性,缺少中间的文人化加工。而《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以及《豪夫童话故事》在这一点上都能看出来,他们是文人化的产物,在这其中便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我们还能找出的一点支撑是,在《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豪夫童话故事》中,每个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几乎没有什么逻辑上有不通的故事。但是在《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有许多故事的逻辑性都不是很强,例如著名的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辛伯达的七次旅行中,有许多次外出航海旅行的原因几乎是如出一辙,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中,当匪首派了手下的一个匪徒来找寻阿里巴巴的住处时,匪徒先是找到了裁缝巴巴·穆斯塔,巴巴·穆斯塔来到阿里巴巴的住宅时,是被蒙了双眼而来的,他自己也说“上那家人家的道路,我不知道”、“你所要知道的那所住宅,我是无法告诉你的”,但是到了后面他却又机敏的带着匪徒准确地到了阿里巴巴家。如果说巴巴·穆斯塔是因为贪财,从故事里也能看出几分,但是并不足以说成是他能准确带着匪徒来到阿里巴巴住宅的原因。所以,在这里的逻辑性是有些牵强的。这同时就说明了《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故事性的特征,如何使得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得以显现比如何使故事更加有据更为重要。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千零一夜》中,还有“故事套故事”的模式,比如在《驼背的故事》中,一位裁缝夫妇本来想请驼背吃饭,结果驼背吃鱼的时候被鱼刺卡住了喉咙,死掉了。裁缝夫妇便想把这罪责推到一位犹太医生的身上,犹太医生又推给了一个厨房总管,厨房总管又推给了一位基督教商人。最后,这件事情被皇帝听闻,将裁缝、总管、医生、商人四个人召了过去,让他们每个人都来讲一个有趣而刺激的故事。在裁缝所讲的故事里,主人公是“我”,“我”遇到了一位理发匠,同他之间发生了联系,后来又以理发匠为第一人称,穿插了理发匠本人和理发匠的六个兄弟的故事,这都实际上,都属于裁缝所讲的故事。

《十日谈》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套故事”的模式,例如第一天的第七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参加一位名人的宴会,结果却受到了无情的冷落,他为了抒发自己的不满,便趁一次机会,亲自对这位名人讲了一个故事,实际上在他是在借这个故事来“指桑骂槐”。

《豪夫童话故事》里,并未出现过这样的“故事套故事”的模式,但《汉服童话故事》里体现出了比《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更为有艺术创造力的地方。便是这些故事虽然在外表上看来是各自独立的,但在其内部,又埋藏着一条线索,这条线索随着所有的故事讲完,实际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故事,这个新的故事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被讲起,但是是潜藏着的。

比如《豪夫童话故事》里的第一个故事《商队》,在一开始的时候说这个商队行进在沙漠里的时候,突然前来了一个陌生人,自称叫做塞利姆·巴鲁赫,他说他被强盗抓了去,刚刚逃了出来,请求商队收留他。商队里的人好心收留了他,他们一起在沙漠中前行,因为无聊,所以就通过讲故事来打发时间。塞利姆讲了第一个故事《仙鹤哈里发》,另一个人阿赫迈德讲了第二个故事《鬼船》,这个时候看上去众人还很正常。接着,第三个人察莱克斯讲了第三个故事《砍断的手》,讲完这个故事后,便出现了隐藏的线索,书里面这样写道:“希腊商人察莱克斯讲完了故事。大家听了都很同情他,尤其是那个陌生人显得更激动,他深深的叹息了几声。”这实际上就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之后,作者写道这个商队在沙漠里这时看到远处有骑马的人在活动,还提到了另一个人奥尔巴桑——一个臭名远扬的小偷和强盗。结果没多久果然有强盗来袭,大家都在惊慌的时候,塞利姆·巴鲁赫从腰带里找出一块绣有红星的小蓝布,绑在一块长矛上,再插到帐篷上,强盗果然没有再来侵犯,这便是作者为此埋下的第二个伏笔。接着,第四个人便讲了《援救妹妹法迈特》的故事,在这里个故事里,刚才被大家都视作是强盗和小偷的奥尔巴桑摇身一变,成了英雄。然后又开始了第六个故事《小矮子穆克》和第七个故事《假王子的故事》。讲完后,商队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刚才所埋下的伏笔现在就要被揭示了。原来,塞利姆·巴鲁赫便是奥尔巴桑,讲述《砍断的手》的察莱克斯之所以被砍断手,完全是奥尔巴桑当时因为自己的哥哥和父亲被一个贵族暗算而死,母亲也为之悲痛死去,他想要复仇,便借助了察莱克斯之手杀死了那位贵族的女儿。所以,当听完察莱克斯的故事后,他十分悲痛,他也曾为了救赎自己的过错,给察莱克斯做了物质上的补偿。

但是,我们若是仅仅以这一层面来看奥尔巴桑,不免会觉得他虽是个经历悲惨的人,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复仇却使得一个无关的人无辜丢掉了一只手,这可以说奥尔巴桑的所为其实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痛苦又强加到了别人的身上。但是,奥尔巴桑作为英雄出现在另一个故事中,他的形象可以说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使得我们去思考这个人物的时候,又多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和深广性,人物的性格也就同时丰满了许多。

所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豪夫童话故事》具有着匠心独造的地方,他的这种隐藏线索从而整合出一个新的隐含的故事的创作方式,既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能起到更多元、深入的作用,也对于整个作品的艺术化和精巧性起到了提升和拔高的作用。让人在刺激的阅读体验中,感到了新鲜、感到了惊奇、感到了绝妙,也能体察到人的深沉的感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