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笔架山的笔

 东海若水斋 2022-06-15 发布于河北

【三秦文学】笔架山的笔


榆林学习平台
2022-06-13
订阅
作者:曹洁

笔架山,是山,是笔架,也是笔。

这山,是清涧不老的风骨;这笔,是清涧常青的松峰。

当一座巍峨大山以笔架的姿态稳坐于大地之上,她已然高出黄土高原的高度,从有形的山体形貌,幻化为无形的人文高度。山上万支松锋,如生花妙笔,饱蘸着清凌凌的秀延水,抒写着一个又一个典故和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若苍翠的松柏,生长在大山的底部和巅峰,蓬勃着一座老城的昨天和今天,昭示着悠远厚重的清涧河流域文明。

清涧,这座边远的古城,地处晋陕大峡谷西岸。很小的时候,清涧与我远隔千山万水,一条窄窄的黄土路,望不到笔架山,饮不到秀延水。这不是清涧的错,错在我。我渺小的身躯无法借轻灵的羽翅翻越崇山峻岭,抵达一山一水的高度。成长与远离的岁月中,故土与前路的重量,难以平衡灵魂的支点,生命的砝码越来越轻浅。忙碌奔走的天平上,失却厚实的乡亲依托,我孤单的灵魂,怆然失重。

一个声音隐约在耳——要有一颗向南的心,回归在南的清涧。

那个清清明明的日子,从最深的红尘梦里醒来,尘埃满面的我,一路而南,回归清涧。一个人,走向秀延河畔,临水照山,绚烂的阳光自高处洒落下来,似乎携带着笔架山亘古的葱茏,秀延水汤汤,笔架山在上,不风情,自风骨。

笔架山,姑且不说笔架,不说笔,只说山。

虔诚六度,站在你的脚下,仰望你蓝天一样的高远和洁净。层层叠叠的山峦,砌成你刚正不阿的骨架和形貌;层层叠叠的石阶,打通你遍布周身的血脉;层层叠叠的松柏,点透你每一处绿色的穴道。山有山骨,石有石貌,松有松情,油松、侧柏、山桃、火炬、樟子松,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松柏的苍翠绿成碧浪,一波又一波,如水如瀑,跌宕在笔架山上。置身于这份永远饱满的绿意,恍若置身于一种前世今生的暖意,轮回着一重又一重凡俗尘世的幸福。这三重的幸福,被青草绵延,被松涛拉长,翠绿的颜色和天籁般的风声,一起长成一座大山的丰腴和富硕。这是笔架山与生俱来的福气。

只一眼,就恋上你,恋上你如松的殷殷笔锋。

笔架山,你不是树,却比树葱茏和坚韧。一辈又一辈清涧子民仰承俯育,攀缘你的高度,与你一起走过生长千年的年轮,一圈又一圈。拾级而上,高耸入云的你,亘古静默。仰望着你,无须骄矜,只以布鞋的层叠,一步一步,放慢了走,踏稳了走,不为丈量你的高度,只为走向古老深处,探寻人性本初的良善。阳光从松枝间漏洒下来,泼了一地的绿。我以指缝儿为眼,看见混沌初始,大道自然,你正以一支笔的力度和锋锐,横平竖直,大写正义与浩气的山高水长。

一座山,一支笔,一世界。笔架山,握住你,就握住清涧的魂。乾坤浩大,你顶天立地、自成格局,万千松林化为万千纤毫,泼墨挥洒,书写亘古荣光。笔架山葱葱,秀延水汤汤,山为笔,石为砚,水为墨,抒写了清涧悠远的文明史,铭刻了清涧血染的革命史,讴歌着清涧蓬勃的创新史。多少年来,一脉清清秀延水,滋养着一山苍翠松柏,葱茏了一代又一代清涧人的梦。这梦,扎根在大山底部,粗壮的根系生张着木纹的肌理,弥散着阳光的香味,柔软着岁月的琉璃;这梦,鲜活着人家,鲜活着大山,鲜活着老城,无须有声,典意自美。

在陕北,每一座古老的城都深藏着文明的典故。清涧,历史悠久,文明远古,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安居,繁衍生息。清涧地处晋陕峡谷西岸,山环水绕,地理独特,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顺治《清涧县志·地理志》记载:“清涧,东据黄河,西绕黑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险之地,冈陵重叠,溪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这段文字极具画面感,仿佛一幅简笔素描,画出清涧的古老和神奇。

清涧,这道先秦时的“全秦要户”,北魏太和十一年首置“朔方”,而后历代隶属纷繁,多次更名移址。直至大唐贞观年间,方筑起“宽州城”,北宋康定元年“种公井”凿井取水而被赐名“青涧”,金大定二十二年改设为“县”,明洪武四年定为“清涧”。明、清、民国年间,清涧县先后隶属绥德州、延安府、榆林道。1935年1月清涧县苏维埃人民政府成立,1940年2月清涧县人民政府成立,自此,这片红色的土地开启了新征程。

1947年10月10日,一阵阵尖利的枪声,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苍青的天幕一点一点明亮起来,旭日东升之时,一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刚刚结束。一夜之间,笔架山上,无数个储汉元,站成了挺拔勇敢的松柏,一棵又一棵,并肩而立,木的树干站成铁的长城,抵挡着敌人的炮火和子弹。天生耙子状的笔架山,又有了另一个阳刚而英武的名字:汉元山。

清涧是城,古老的笔架山就是铜墙铁壁的营垒,守护着她的固若金汤,以一把锁的硬度,关守着清涧的门户,一锁,锁全城。历史的进程一脉相连,一个又一个阳光的名字,书写着几重烟火的清涧文明。一路而来,清涧,她以稳健之履,跋山涉水,发祥了大河文化,染遍了红色土地,奠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丰碑。很多年过去了,每一个日子,东方红日,一跃而升,万物默然、天地大美,清涧的生命风度,山水同常。

一场红色旧址的新梦里,一个朴朴素素的清涧人,又将这支笔紧握手中,握得踏踏实实,写得坦坦荡荡,挥洒得风风光光。巍巍苍天之下,黄土大地之上,他蘸着清清的秀延河水,洗着苍山的尘,绿着青松的锋,以平凡生命创造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为清涧的前路,做了伟大的介引。

他的路,正遥。

这个地母的儿子,感恩黄土,皈依大地,将绵延的黄土融入血脉,渗入骨髓,契合到灵魂。他虔诚匍匐,捡拾秋风里飘落的每一片黄叶,细数叶脉上的每一条纹路;他辛勤耕耘,播种黄土地上的每一段人生,摩挲生命中的每一粒微尘;他大气磅礴,挥洒浩气长存的平凡世界,与山河同美,与日月同辉;他以笔的风度,丈量人性的高度,穿越了清涧人一世又一世泥土一样的朴素温暖。

人类是大自然永不灭绝的一脉,人不只在自然里,更须在自身中看到一切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使自我的灵魂得以清洁。路遥,守住了这片土地,守住了生命中坚实的内核,使自我灵魂得以清洁、高尚而骄傲,从而成就了一个世界,也给世界留了一个世界。他坦荡为人,含泪写作,同情底层人民,关注他们的命运,思考生民的出路;他把灵魂揉碎,融进作品,表现了朴素的悲悯情怀,绝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他以质朴的仰望,写出对土地的恩情,这恩情,源自尊重和敬畏;他饱含深情,审视内心,与笔下的人物倾心交融,在平凡世界中,看到人的不平凡。

路遥,唯其平凡,才成就伟大。苍凉贫瘠的黄土高坡之上,他如一棵树,自尊自强,生生不息,盘结出庞大的根系,滋养着生命之树长青;他以绿的本色葱茏出陕北风格,蓬勃出一个平凡而尊贵的世界,这个世界,属于他,属于陕北,属于黄土大地。

给不平凡的世界留了一个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亘古不朽的遗产。这遗产与先烈的灵魂一起成长,就长在笔架山上,以低于山的高度,高出文明的高度,高出人类的尊严。新的文化机缘里,我们不能忽略路遥,更不能忘记路遥;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路遥精神的熏陶、浸染和滋养,唯不遗余力地继承、发扬、博大,先烈的血才不会白流,路遥才不会走远,我们才不会走丢。

漫漫远途走一程,回归清涧,回到秀延河,回到笔架山。秀延水为墨,笔架山为笔,墨不干,笔不停,清涧的宣纸上,一个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刚直不阿、顶天立地。笔架山,以山立骨,以水为脉,山水相依,圆满出一个清明吉祥的世界,引领每一颗清洁的灵魂虔诚抵达。

来源:榆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