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 影片讲述了一个下层阶级的卖花女在语言学教授的帮助下通过言行举止的改造蜕变成淑女的故事。 根据大文豪萧伯纳同名戏剧改编的《窈窕淑女》是当年度好莱坞的头号话题。 同名音乐剧早已在百老汇引起巨大轰动,而电影版不仅有巨星赫本和传奇导演乔治·库克加盟,同时超过千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也为当时所罕见。 在1962年的版权争夺战中,华纳兄弟以五百五十万美元和接近一般的利润即约两千万美元,赢得了这部电影的版权。 该片斩获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配乐等八项大奖,同时被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等四项大奖提名。 可见,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在形式和内容都堪称一流的片子。 影片改编自音乐剧,剧中大段的唱词必不可少。 这里的唱词并不只是作为视觉感受的附庸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这么简单,优美的唱腔还有在演员演绎下直击人心的唱词却不会让观众感到乏味。 《窈窕淑女》是一场听觉盛宴,颇具大剧场音乐剧演出效果。独唱的内容大多是人物内心独白和对话表现情感讲述故事。 尽管为了该角色,奥黛丽·赫本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在影片中她的歌声还是由玛尼·尼克松配唱。杰里米·巴里特则是由比尔·歇尔瑞配唱,实际上他本人的唱功也十分了得。 由于配乐非她本人所唱,赫本没有获得奥斯卡的提名,但她为这部戏可以说是贡献了精湛的演技。 三年后在出演完《盲女惊魂记》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后便宣布息影。 同时是视觉的盛宴,为赫本量身打造的多个造型都成为经典,而片中多个上流社会社交活动场景中动辄数百人身着风格独特的锦衣华服的场面也是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影片里,在独唱时镜头的焦点是独唱者,镜头跟随着独唱者移动,其他人作为背景出现。 独唱者不仅要负责唱歌,还要辅以形象的肢体动作和陶醉其中的表情,像在荧屏上为主人公搭建了一个音乐剧舞台。 在影片中关于主人公想象时出现的场景,影片为区别于现实将镜头周边“虚化“,弄出梦幻的效果。既展现出主人公的想象世界,又展现出电影相较于音乐剧的优势。 《窈窕淑女》这部电影在后期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故事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因擅长雕刻的她不喜欢凡间女子,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 他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最终,爱神阿芙洛狄忒被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用普通话来讲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不断对某件事情注入极大的热情,终有一天它就会成为事实。 一位语言学博士为了一个赌约决心改造卖花女,尽管在过程中有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和不适应,但最后,他还是深深爱上了这个被自己亲手培养的女子而不能自拔。 是否可以说,希斯金爱上的不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下自己造出的淑女,而是真实的伊莱莎呢? 《窈窕淑女》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它脱胎于神话却又高于神话,被创造的象牙雕像不再是没有灵魂和自我的玩偶,而是充满感情和能量的女性。 导演乔治·库克其实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及过很多次,因为其作品实在是部部经典,一生共有65部影片,堪称是好莱坞的常青树。 乔治·库克合作的女演员可以说大多都是影后,奥黛丽·赫本、凯瑟琳·赫本、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和玛丽莲·梦露等等,百年影史最伟大的前六位女演员,只有贝蒂·戴维斯没有和库克合作过。 乔治·库克被称为“女性导演”,因为他的影片多数讲述的都是女性故事,而且他善于引导女演员的表演,比如葛丽泰·嘉宝在《茶花女》中的表现。 奥黛丽·赫本,无疑是多数人心中的不朽女神,她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奥黛丽·赫本被人熟知还是从她24岁出演的《罗马假日》说起。 她在片中饰演短暂逃出皇室,享受平民自由的“安娜公主”,这是奥黛丽·赫本首次在电影中出演女主角,她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奥黛丽·赫本一共获得四次奥斯卡影后提名,此外一直致力于慈善的她,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1993年给她授予了人道主义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奥黛丽·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完整影片 点击一下,稍作等待,视频缓冲中(大约5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