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2022-06-15 | 阅:  转:  |  分享 
  
6.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预设课时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
写“笨拙、迟钝、毫不相干”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预设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引入课题1.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2.分享关于恐龙的信息。二、检测字词,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新词。迟钝不仅描绘隧道繁衍十吨脑颅膨大敏捷树栖开
辟崭新笨重描绘毫不相关形态各异注意读准平舌音“隧”,翘舌音“崭肢”等。2.重点指导“隧翼”的书写。“隧”
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阝”两笔写成:横撇斜勾、竖;右边的部分“遂”是个半包围结构,先写上边的部分,再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点
,横折折撇,捺。“翼”注意有三部分组成:羽、田、共。其中“羽”不带勾。这个字写扁一些。3.完成课作相关练习。三、再读课文,理清结
构过渡:下面让我们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1.出示:“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自然段)2.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什么发现?(过渡段)小结:课文的3、4自然段介绍了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3.顺着这个思路,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其他几段写了什么,怎么划分。交流: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
演化而来的。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4.根据板书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四、
分享问题,梳理问题1.小组分享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分分类。2.全班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词语类的问题:查字典、联系上下
文理解内容类的问题:细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理解写法角度提的问题: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来解决精读重点,探究问题1.选择最值得思考、探索的
问题,共同解决。预设:科学家为什么说鸟儿是恐龙演化来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形成班级统一意见,分课时细读文本,解决问
题。)2.聚焦第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说鸟儿是恐龙演化来的?方法:先自己读1、2两段,画出关键语句。再同桌讨论。最后全班交流。3.
组织交流。焦点一: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读一读这话,
找到关键信息:中生代时期——确定演变的时期恐龙的一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恐龙演变成了鸟儿,不是所有漫长的演化——演化时间很长在中生
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些关键信息说明了什么?(说明性文章,语句表达很准确。)焦点二:依据是
什么?19世纪发现骨骼结构有相似之处——提出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应该长有羽毛——20世纪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有羽毛的恐龙
化石(1)梳理了科学家们从发现、提出假说到求证的过程,你有怎样的感受?科学既要大胆假设又要实实在在求证。(2)“欣喜若狂”是什么
意思?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3)“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
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
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4)这一重要的发现多
么令人欣喜啊!这也是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我们带着这种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读出欣
喜若狂的心情)4.引导学生用图示表述科学家们从发现到假说再到求证的过程。六、课堂小结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读懂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层次,究竟恐龙的一支是如何变成鸟类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